产学研用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时间:2022-07-30 09:17:17

产学研用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 要:随着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提出,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之相契合,以形成稳定的教育体制。不同类型高校对产学研用合作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其人才培养模式也会有差异。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通过总结以往产学研用合作教育经验,分析了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关键词:产学研用;人才培养;合作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12)04-0108-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在大多数产业未能掌握核心技术的前提下获得的。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缺乏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创新型人才的缺乏,而其根源来自我国长期以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注重知识的学习,没有把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因此,深入探索产学研用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机制等问题,对于高校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

在当前国家不断重视工程实践的形势下,本文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在回顾总结国内外产学研用合作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学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在产学研用背景下加快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一些建议。

一、国内外产学研用合作情况

1.国外产学研用合作情况

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展了产学研用合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模式。美国产学研用合作教育的具体模式有:(1)科技工业园区。美国工商界和政府为了利用大学的研究力量,把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实验室设在大学周围,逐渐形成“科技工业园区”。如著名的硅谷科技园、北卡罗来纳金三角科技园等[4]。大学科技园使大学师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缩短理论与实践结合周期,促使大学不断完善教育目标,培养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2)合作研究中心。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规划和资助下,工业界在大学里建立了“大学―工业合作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通过研究中心、高校和工业界相互取长补短。(3)政府引导和推动产学研用合作。美国政府创立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设立“国家科学基金”,制定了多个促进产学研用合作计划,建立各种产学研用合作专项基金,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纵观发达国家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情况,有几个特点:(1)以立法形式奠定合作教育的制度基础。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产学研用合作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在明确产学研用合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的基础上,确保产学研用合作政策措施的落实。(2)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中介服务在合作教育中能发挥粘结功能,使合作更具针对性,同时利于合作的持续稳定。(3)注重政府协调引导职能。政府对推动、引导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有效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国内产学研用合作情况

经过多年的产学研合作实践,国内高校在产学研用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涉及理科、工科、文科、医学、农学等不同学科门类,涵盖了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教育层次。

国内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尝试较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5]:(1)工读结合,工学交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分为理论学期和实践学期,如“3+1”联合培养模式。(2)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学生顶岗锻炼。以签订“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书”的方式,创造条件与行业或企业共建教学实习基地,选派学生去基地进行实际操作锻炼。(3)校内合作培养。以校办企业和校内实习基地为主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引导学生通过实习、实验环节、科技活动等方式, 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 加以深化和提高。校内合作是可实现“无缝对接”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4)校企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利用校内资源, 与企业共建联合研究室或技术开发中心, 学生参与校企联合开发的项目,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推进企业研发项目的进展,实现校企双赢。(5)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合作研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 或直接承接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课题, 或在毕业设计期间深入生产实际, 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产学研用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产学研用”是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工程。从学校方面讲,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从“产学研”过渡到“产学研用”,进一步强调了应用和用户,突出了产学研结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本质,是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

高校在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发展过程中依然需要解决一些问题:(1)高校对产学研用的定位。目前评价我国高校还是以排名和学科建设等为核心,以科研项目立项级别、科研课题产生的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高低等来评价教师的水平。因此,从高校的角度,参与项目合作更看重的是项目完成后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以及项目对职称评审所发挥的作用,而真正对社会经济发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在评价体系中未能合理反映。此外,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产”应是“促学发展”的产,“研”应是“促学深化”的研。而现行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更多地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教学育人,重视“产研”而忽略了“学”。(2)高校与企业的技术发展观念不同。高校科研人员在研究课题立项时,对研究出的科技成果在实用性方面、市场需求及工厂生产条件、工艺条件等方面了解不够,导致成果转化困难。(3)产学研用结合的政策层面问题。产学研用结合是教育、企业、科研及政府部门等之间的相互协作,涉及多方需求,需要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和法规来保证合作的长久发展。[6][7]

在产学研用背景下,南京理工大学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构建了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活动、社会实践等五方面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了军训、实验、上机操作、认识实习、工程技术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科研训练等主要环节。遵照“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基本原则,在本科培养计划中针对不同专业特点,明确规定了金工实习(1~3周)、先进制造技术基础实习(1周)、工程技术实习(人文经管1周)、电子实习(2周)、认识实习(1~2周)、生产实习(理工科3~4周)和毕业实习(人文经管5~8周)等环节,确保了实习、实训时间。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理工类专业约占总学分的35%,经管、人文社科类专业约占总学分的22%。

1.校内实践

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保障。南京理工大学的基础实践主要集中在工程训练中心,按教学内容划分为先进制造技术、切削加工技术、热成型技术、电子技术实践、大学生竞赛专题、大学生团队项目、工业工程实践、工业设计实践、教学研究及运行管理等九大功能区域。除了集中实践基地外,还有校内企业提供天然的实践机会。校内企业一般是学校教师以自己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组建科技型企业,既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又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实战”平台。

校内实践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便于组织和管理,但也存在场地有限、不同于生产实际等问题。学生能够初步锻炼动手操作能力,但无法认识企业核心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不能突出“用”,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还有一定距离,还需辅以其他实践方式。

2.校外实习

南京理工大学制订了《校外实习工作管理规定》,组织编写了各专业的实纲和实习指导书,明确了专业实习的目的与任务,内容与要求、方式与考核办法等,保证实习效果。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签订“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书”,建立了10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以专业(班级)为单位集中安排,也可以将专业(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分组进行,还可以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分散进行。

校外实习基地能够满足大量学生基本实习的要求,但实习的深度和质量还很欠缺,学生主要以观摩为主,更多的是感观的认识。而且实习基地的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积极性,实习效果不稳定。

3.建设工程研究中心

结合国家产业发展和学校技术优势,南京理工大学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和部级工程中心,如国家特种超细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微多蛋白素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等。此外,学校发挥学科、科研和人才团队等优势,在横向产学研合作中强化了与重点企业的合作,与南钢集团、扬子石化、熊猫集团、晨光集团等一大批重点企业建立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成立了表面活性剂及助剂、药物中间体、轨道交通电气等1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这些工程中心一方面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也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优良的平台。但目前工程中心的人才培养多属于自发松散型,没有形成长效的制度规范。

4.科研项目为载体

高校教师主要从事教学、科研任务,其科研项目来源于国家层面、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的需求,是产学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项目虽然可能只是生产实际中的某一细小环节,无法让学生真正接触生产实际,但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追求创新的综合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科研项目,既加强了课堂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为真正“用”时打下基础。

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方式受众面不广,主要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时受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情况。

5.联合培养

联合培养模式是学校和企业或科研院所以双赢为目的,充分发挥各方的人才教育资源,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实行“双导师”制,学生学习时间分为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践学习,由学校教师和企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共同指导。2011年,有5位企业家受聘为南京理工大学产业教授,实现企业高端人才向学校的聚集,是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联合培养模式还需进一步深化,企事业人才向高校聚集的同时,高校教师和学生也需要走出去,实现互动。

三、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同,这也意味着高校在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时会有不同的侧重点。结合南京理工大学宽口径厚基础,综合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当前产学研用背景下,应继续开展校内实践、校外实习的基础实践能力锻炼,同时加强工程训练中心和科研项目的人才培养作用,推进联合培养的开展。只有多种层次的模式同时开展,才能帮助学生阶梯式逐渐成才,最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转变思想观念,健全产学研用管理机制

无论是社会、企事业单位还是高等学校,相互合作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的意识还比较淡薄,覆盖面小,层次偏低,偏重于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对于高校而言,高校的教师要真正把人才培养融入到产学研用合作中,不能单纯追求科研项目合作,更要看重其间的人才合作教育;高校的学生也要转变观念,不能把动手实践机会看作是可有可无的环节,不能只是看重学分的累积,更要把每一个实践机会视为将来就业的准备基础,调动起主观能动性。因此,需要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将产学研用结合引入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

除了政府、学校的政策引导外,还需要建立一个产学研用教育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有:(1)协调合作单位、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利益,在合作模式、责任划分和具体操作等问题上给予管理和引导;(2)收集、分析研究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信息,反馈给学校和学生,开拓合作资源,做好社会、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面沟通;(3)建立考核体系,定期考核产学研用进展状况,取长补短,形成稳定发展的合作教育模式。产学研用一方面要融入到人才培养中,另一方面又要有独立的评价和管理体系。在管理形式上可以设立产学研用基金,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实行归口管理。

2.优化培养计划,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毕业后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产学研用合作拉近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把供需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 有助于学校及时调整。因此,在产学研用背景下,学校的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及学校自身的发展状况来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学校应继续推进开放性实验、科研训练计划等实践项目的有效开展,同时扩大外聘企事业单位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加入外单位培养环节,扩展人才培养空间。

课程体系不应只包括培养计划、大纲等“软”的部分,还应包含实验场所、工程实践中心等“硬”的部分,明确学生开展实践的校内外场所,这样才能相互制约和规范管理,共同促进人才培养。

3.推进校内企业建设,发展大学科技园

学校教师利用教学科研成果成立企业,吸引学生参与。这种模式能使学生不仅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与专业技能,锻炼从事现代企业生产、开发、经营和管理的能力,而且能亲身体验市场运作的规则,技术与产品创新的压力等,真正体现产学研用合作教育中“用”的内涵。建设校内企业可以加速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真正实现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良性循环。

校内企业开展人才培养是产学研用背景下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之一。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理顺机制,引导教师发挥特长,将成果产业化,成立企业,将人才培养蕴含其中。

大学科技园建设是由国家层面开展的一项重大建设工程,也是一项深层次的产学研用合作工程。大学科技园应该努力尝试“市场运作、企业管理”模式,一要加强与政府部门联系,争取政策扶持和税收优惠,吸引高技术企业到园区创新创业。二要加强与学校学院沟通,制定相关政策,加大项目引进和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和产业化工作。三要加强与学生互动,支持大学生到园区创业实践,逐步形成校区、园区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4.加强人才交流,拓宽联合培养渠道

要积极拓展联合培养的渠道,切实有效地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工作,拓展高校育人空间。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政策支持,加强对外交流,寻找优质联合培养单位或者“双导师”。学生在完成校内理论和基础实践学习后,到单位进行较长时间的生产实习或毕业设计,既有利于学生摆脱走马观花的实习方式,真正投入生产实际,也有利于学生认清自己的工作定位,为自身就业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学校吸收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的员工来校进修培训,进行人才力量的流动交流,既有利于提升合作单位的人员素质,也有利于学校实践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这种双赢模式有利于实现长久稳定合作,也是产学研用背景下人才培养需要大力加强拓展的。

四、结 语

在当前强调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时代,高校如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联系,关系到高校自身的生存发展问题,也关系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决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而决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是教育体制。因此,在以往产学研探索和实践的经验基础上,要改变覆盖面小,层次低,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人才培养社会效益等问题,将产学研用合作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形成稳定的教育体制,促使产、学、研、用系统工程的良性循环和高效运转。

产学研用背景下,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随着社会和市场的变化需求,稳中有变,持续发展。在规章制度、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都要对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有一定的倾斜,逐渐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观念,真正发挥参与各方的主观能动性,多种形式开展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这样才能拓展教育空间,拓宽学生成才之路,使产学研用各方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郭大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8.

[2] 孙晓梅.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10(1):102.

[3] 王迎军.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9.

[4] 谢献忠,王修勇,郭源君,等.中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0(6):40.

[5] 李庆丰,薛素铎,蒋毅坚.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2):71.

[6] 孟春丽,李连举.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79.

[7] 代国忠,刘爱华,蒋晓曙,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7.

上一篇: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建设过程中钢结构施工技术的... 下一篇:浅谈高中数学与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