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情,努力提高毕业班的复习效率

时间:2022-07-30 07:25:08

立足生情,努力提高毕业班的复习效率

“复习课难教”是许多数学教师共同发出的感叹。对学生来说,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对教师而言,复习课要使学生获取新的信息,旧知识以新形式呈现,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探索学习、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明确知识要点是关键。因为数学知识复习时在内容上需要纵向的梳理归类和横向的沟通联系。按照《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把数学知识内容分为“四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活动),每个领域有较多的知识模块(“数与代数”领域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等知识模块),每个知识模块包括许多知识要点(“式与方程”模块包括“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比和比例”等知识要点),每个知识要点又包括许多知识点(“比例”知识要点包括“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比例尺,比例的应用”等知识点)。由此可以发现平时的新授课教学像“栽活一棵树”,而毕业复习课教学似“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树容易,育好一片林要花大力气。

认真审视自己,精心准备、深入探索,了解学生,了解教材,把握自己内心的愿望。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

(一)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适时调整时间、进度。(对十二册第四单元六大部分做分析)重点分析计算和应用题两大部分。

(二)分类整理,构建知识网络,强化复习的系统性。(结合实例)

数学最大的特点是系统性强,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复习时要对平时所学的知识加以归类整理,科学地重组教材,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结构。

1.复习目标要明确。

一节复习课必须有清楚明晰的教学目标,才能把握复习的主攻方向。

一是复习的内容要明确,诸如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技能等要求向学生表达清楚。

二是目标的层次要明确。对复习的知识给出知道、理解、掌握、应用、学会、比较熟练、熟练等不同层次的要求。

三是复习要求要明确。对重点、难点、关键点、疑点及易混淆的知识点让学生高度重视,学有重点,思有目标。如“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总复习”复习目标定为:

知识性目标: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技能性目标:①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习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②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转化”“推导”等思想方法。

③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思考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生活数学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复习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索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2.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对学生来说,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提高学生复习兴趣成为复习成功的关键。就数学复习课而言,有趣的情境常常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或引领学生探究新知,或重温数学的无穷乐趣,或反思自己的数学思考方式;好的习题不仅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而且能帮助学生重组和重构数学知识结构,建立新的数学模型,形成数学思想方法。如《量的计量》、《平面图形的面积》。

如《量的计量》一课时,我选择了一篇数学日记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007年早晨6小时,小明被急促的铃声惊醒,便从长2千米,宽12厘米的床上起来,他穿好衣服,洗脸、刷牙。不知不觉已经过了20小时。该吃饭了,他拿起一杯250升的牛奶,一口气喝了个精光,又吃了个200千克的面包,之后高高兴兴上学去。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发现日记中的问题,并让学生罗列出学过的单位。由于是复习课,是知识的再次学习,通过创设情境,趣字当先,从学生熟悉的日记出发,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学习热情高涨。下面整理知识势如破竹,水到渠成。

3.选择例题要精细。复习中选择一些恰当、新视觉、最能体现复习内容本质特征、唤起学生思维灵感而引起思维共鸣的例题而施教,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如“数的整除”中5、30、6三个数字贯穿整节课,将各个知识的横向联点成面,体现例题的准确性、典范性、综合性、可操作性。

4.整理知识的方法要巧妙。

(三)面向全体,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基本理念。(结合实例)

总复习时,设计的习题既要面向全体,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定不同目标,照顾个别差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设计一些综合题、思考题,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使他们在复习中有所提高、有所收获;对基础差的学生可布置一些基础题,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系统和解题思路,在复习应用题时,我设计如下发展性题组:(1)一个生产小组要加工一批汽车零件,原计划每天加工200个,15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加工250个,这批零件要几天完成?(2)一个生产小组要加工一批汽车零件,原计划每天加工200个,15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多加工50个,这批零件要几天完成?(3)一个生产小组要加工一批汽车零件,原计划每天加工200个,15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多加工50个,这批零件可提前几天完成?

第(1)、(2)题作一般要求,第(3)题不作统一要求,能解答就解答,使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这样,不仅利于学生掌握复合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思路,而且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

在操作部分我认为可以分成以下几种:

1.基本技能型。这类题考查学生最基本的操作能力。

如:以下的题组(1)画1.2分米长的线段。(2)画出一个65度的角。(3)过直线上(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与平行线。(4)画一个直径为6厘米的圆。

2.变式题型。这类题检测学生掌握知识与理解知识的深刻性。

如:(1)画出与所给三角形(图略):

①同底,且面积相等的一个三角形;

②同底,且面积相等的一个平行四边形。

(2)画出点到角两边的距离。(边需要延长才能画高图略)

3.综合应用的类型。检测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1)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三角形面积的1/4。

(2)找出圆的圆心。(保留画图痕迹)

4.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复习中,应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可帮助学生开拓解题思路,发展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平时做过但常做错的计算题、应用题,教师应改变题型,将其变成选择题、判断题,使旧题变新样,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复习相遇应用题时,教师先出示一道基本题:两地相距390米,小红和小英同时从两地相对走来,小红每分钟走60米,小英每分钟走70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然后让学生改变“小红每分钟走60米”这个条件,或改变“小红和小英同时从两地相对走来”这一条件,使之成为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最后,改变题目的问题或在问题中加上另一个条件,使之成为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通过一题多变的训练,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答相遇问题的解题规律,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一堆货物,甲队单独运要7小时,乙队单独运要9小时。现在由两队合运3小时,共运货192吨,这堆货物有多少吨?

训练步骤: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解题。

(2)师生交流,板书各种方法(分数应用题192÷〔(1/7+1/9)×3〕或192÷3÷(1/7+1/9)、工程与倍比综合、1÷(1/7+1/9)=A(小时),A÷3×192;列方程解。

解:设这堆货物有x吨,得(x÷7+x÷9)×3=192或(1/7+1/9)×3=192。

(3)选择自己没想到的方法说说“是怎么想的”。

(4)把自己想学的、能懂的那种方法写下来。

总而言之,不管怎样教学都各有道理,只要我们能立足生情,在教育教学理念的支撑下,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做准备,找出教学共性,上出个性,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真正提高复习效率。

上一篇:试论但丁诗歌对拉斐尔前派绘画的影响 下一篇:关于中学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