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成因及其控制对策

时间:2022-07-30 06:02:22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成因及其控制对策

摘要:信贷风险直接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金融供给。本文以与城市商业银行的比较作为分析视角,在探讨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控制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对策

Abstract:The credit risk restrict directly the finance supply from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 of credit risk through comparing with city commercial bank,and puts forward the ways to control the credit risks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

Key Words:rural credit cooperative,credit risk,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4-0076-03

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然而,农信社金融支农的作用并未有效地发挥出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农信社面临的巨大的信贷风险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本文以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比较为研究视角,深入分析了农信社信贷风险的成因,并针对其成因从农信社的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提出了控制信贷风险的对策。

一、农信社与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比较分析

(一)农信社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的共性

农信社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都无法避免信贷风险,它们的信贷风险具有相同的根源即信息不对称。从贷前到贷后这一过程中,委托人(农信社或商业银行)掌握的关于人(债务人)的信息(如经济实力、管理水平、盈利能力、信用状况等),与人相比一直处于劣势。道德风险决定了银行部门作为委托人在信息上的被动地位。债务人资不抵债的可能性导致了农信社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

农信社和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都存在一定的历史渊源。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银企关系未理顺,农信社和商业银行长期充当第二财政的角色,沉淀了大量的信贷资金,承担着经济改革的巨大成本。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6月末,全国共有农信社法人机构34909个,亏损面高达55%,历史挂亏1300亿元①。

体制上的缺陷也可能是农信社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摇篮”。主要包括:(1)经营管理体制,如管理层的决策机制不健全,员工层的信贷人员权责模糊等。(2)风险监控体制,如贷款审核制度不完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缺位,风险指标体系欠科学,风险预警模型不敏感等。(3)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如缺乏竞聘上岗机制,员工培训制度不健全,员工业务素质低下等。

农信社和商业银行外部的扰动因素也可能导致信贷风险产生。首先,政府失灵可能诱导信贷风险。比如有的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利用政府信用向金融机构贷款进行盲目投资,结果投资项目经营不善,导致信贷资金难以回收。其次,企业利用破产、资产重组等形式逃废农信社和商业银行债务。再次,信贷风险属于信用风险的范畴,严重的社会信用缺失是信贷风险的社会成因。而且,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于企业资金需求,致使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企业对银行机构信贷形成惯性依赖,这也成为信贷风险形成的潜在原因。此外,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利率变动、市场竞争等外部因素也会引发信贷风险。

(二)农信社信贷风险成因的特殊性

农信社是由农民入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地方性金融组织。它的服务对象是农民,服务区域在农村。建社50余年来,农信社一直垄断着农村金融市场,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然而,农信社信贷风险与商业银行相比,其形成原因具有特殊性。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主要来自于城镇经济,而农信社信贷风险主要来自于农村经济。农村信用社是地方性的金融组织,它的服务区域主要在农村。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农业,由于农业具有天生的弱质性,加之农村交易条件长期恶化(温铁军、郎咸平,2006),大量的农村资金流向了城镇,致使农村与城镇经济发展失衡。表现在经济总量上,即农村GDP小于城镇GDP,农村GDP增长速度低于城镇GDP增长速度。而且,由于农村人口数远大于城镇人口数,农村人均GDP小于城镇人均GDP(如表1)。

农信社信贷风险的特殊性在微观层面表现为信贷对象具有特殊性。农信社的信贷对象主要是乡镇企业和一部分农户。信贷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信贷对象的经济状况,主要包括资金存流量、盈利能力、信用状况等。乡镇企业是农信社信贷业务的主要对象,是其信贷风险的主要来源,农户次之。

在现行的农村金融体制下,农信社是乡镇企业信贷资金的主要供给者。但是,乡镇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缺陷,在与城市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经营效益相对低下,造成信贷资产的长期积压甚至流失,增加了农信社的信贷风险。不仅如此,民营企业发展的五大致命缺陷(杜恩,2005)使得其平均寿命仅有两年零七个月,破产现象严重。鉴于农信社与商业银行乡镇企业贷款份额的巨大差异,农信社来自乡镇企业的信贷风险比商业银行大得多。

农户的生产经营面临着诸多不利的因素,使得农户的资本存量和盈利能力均较小。而且,农户抵押能力有限,没有有效的贷款担保,因此,农信社对农户的贷款很容易变成逾期或呆滞。商业银行面临的这种情况则较少。

农信社的政策取向与其经营目标相冲突,存在信贷风险隐患。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信社肩负着艰巨的支农使命――解决农村企业和农户的贷款难问题,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支持,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福利,这是农信社的取向。但是,农信社作为企业,具有自己的商业化经营目标,存在盈利经营的激励。因此,在一个混合的目标之下,农信社很难真正遵循商业原则把经营搞好,严重的道德风险最终导致贷款的无的放矢。这种后果表现在其账面价值上,就是不良贷款比例升高,信贷风险增加。

与商业银行相比,农信社信贷风险集中度更高。农信社的风险集中主要是由两个方面造成的:一是农信社经营的地域限制。这种地域限制主要表现为农信社在机构设立和业务经营上严格按照乡级或县级行政区域分割,贷款一般都发放给相对同质的客户,而且同质借款者的违约风险具有高度相关性,信贷业务的高度集中使得信贷资产无法有效分散。二是农信社经营规模的限制。单个农信社的资产负债规模较小,资金实力薄弱,容易引起单户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升高,风险集中。2005年,全国农信社法人机构平均资产只有1.1717亿元,平均每个商业银行的资产为1885.90亿元。可见,农信社与商业银行相比,资产规模非常狭小,单笔信贷所产生的风险相对集中,风险比较大。

与商业银行相比,农信社信贷风险对自然环境变化更为敏感。良好的自然环境,如丰富的资源禀赋、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变化等,有助于农业生产,为贷款的归还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反之,由于农业生产非常脆弱,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但会破坏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秩序,甚至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这对贷款的归还极为不利。我国最常发生的灾害种类繁多,由此所造成的损失占损失总量的80―90%。自1949年以来,农作物受害面积年均超

过4000万公顷(新华网,2006),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直接增加了农信社信贷归还的不确定性。

二、研究结论与农信社信贷风险控制对策

(一)研究结论

1. 作为一种风险,农信社信贷风险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共同的形成原因,且具有一般性和共同性。在信贷风险的防范上,农信社可以借鉴商业银行的成熟经验,在经营决策制度、信贷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监督考核制度等方面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减少因内部因素所导致的信贷风险。

2. 农信社的信贷风险与商业银行相比具有特殊性,这是由农信社服务对象及其经营区域的特殊性决定的。多种成因综合的结果使得农信社比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信贷风险。目前,银监会对农信社采用的监管指标与商业银行相同。然而,由于农信社信贷风险的特殊性,适用于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和监管措施不一定适用于农信社。因此,在信贷风险的防范上,一方面,农信社应该针对自身的特殊情况,建立起更为完善的风险防范和预警体系,另一方面,还要依赖政府和社会更大的支持和银监会更加严格、科学的监管手段和措施。

(二)农信社信贷风险控制对策

信贷风险不能消灭,但可以对其进行预先识别,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控制。由于农信社目前的信贷风险控制机制很不健全,信贷风险的防火墙还很脆弱,不能有效地抑制风险、减少损失。为此,本文针对农信社信贷风险的形成源头,对症下药,提出相应对策,有效地控制信贷风险。

1. 内部控制对策。一方面,在农信社内部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体系,包括有效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合理的风险转嫁机制和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另一方面,农信社经营层面应正确处理商业性经营与政策性经营的关系,既要严格界定商业信贷项目和政策信贷项目的特征,又要特殊对待政策性信贷项目,既要提高自身的效益,又要履行好社会责任;再者,农信社应制定严格的用人标准,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创新考核激励机制,加大职工培训力度,积极开发和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建立起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2. 外部控制对策。第一,要积极贯彻“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思想,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投入,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农村经济主体的经济实力,为降低农信社的信贷风险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第二,增强农户信用意识,提高失信者的失信成本,降低其失信收益,使市场按照经济主体的信用度配置信贷资金、产品等资源,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第三,建立农村经济主体信息征集体系,减少信息不对称。第四,进一步加强银监部门对农信社的风险监管。应设计出更加适合农信社信贷风险监管的指标体系,风险监管指标的设计及其赋值应比商业银行具有更强的风险预警能力,体现出农信社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差异,在监管方式上实现以非现场监管为主导,以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和市场准入相结合的协调监管机制。第五,为农信社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全面推行信贷担保与抵押制度;政府应主动承担起卸除农信社历史包袱的责任, 完善财政拨补资金制度和呆账坏账准备金制度;建立贷款保险制度和组建农村信用担保机构。

注:

① 2004年以后,农信社历史挂亏随着央行专项票据的发行和兑付等扶持政策而有所减少,由于这一数据的机密性,本文无法获得最新数据。

参考文献:

[1]谢敏,李冬.对中国农业信贷风险问题的探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1,(8).

[2]严迅建.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J].浙江金融,2006,(1).

[3]刘民权.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Michel Crouhy,Dan Galai&Robert Mark.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上一篇:日照市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研究:基于Yaron业绩... 下一篇:银行支付服务收费法规制度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