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波媒体的机遇时代

时间:2022-07-30 05:35:23

电波媒体的机遇时代

【摘 要】新媒体,无论是技术还是环境,都对于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很多人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新媒体环境之下的全新媒介形式将全面取代传统的媒体形式。近几年无论是平面媒体的电子化,无纸化,在线阅读形式的推广普及,还是电视媒体全新传输形式的改进,传统媒体显然不甘心就此退出媒体历史,反而在新的环境下找寻到更好地发展道路,这其中,广播媒体或许将成为未来新媒体环境和技术普及下最为受益的传统媒体形式。

【关键词】电波媒体

引 言

当传媒领域尚且保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年代,无论广播,电视还是报纸,当数以亿计的人们只能通过有限的途径了解世界的时候,媒体也在无形中塑造了无数“无冕之王”“离真相最近的人”,这种略带尊敬与期望的称谓恰恰反映了在那个时期人们对于传统传媒行业从业者的崇敬和对于这个行业的憧憬。无论是报纸,杂志期刊等平面媒体的深度,还是电视媒体的声情并茂,广播媒体的迅捷,各大传统媒体显然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如鱼得水,根据自身特点占据着传媒行业的一片江山,几十年来固守自身的行业领域,俨然井水不犯河水的格局模式。然而当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的计算机出现之后,人类社会由来已久的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途径产生了新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地球村”也早已从一个前卫的概念变成一个不争的事实。更让人惊喜的是,在整个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兴媒介,无论是平媒的电子化,在线阅读等形式的普及,还是广播电视媒体的数字化传输进程,新的媒体环境和技术正借助自身所独有的优势悄然对传统媒体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诞生于1920年的广播媒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其覆盖面广,即时性和传输信息量巨大等特点,成为风靡一时的媒体形式,随后的时间也诞生了大量的知名广播机构,如BBC等等,但广播行业的春天并没有维持多久,随着其它媒体形式的兴起,尤其是电视媒体的冲击,广播媒体自身线性传播,选择性差,以及转瞬即逝,保留性差等特点在竞争对手面前被无形中放大,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祬俈,整个广播行业在历经几十年的辉煌之后也开始渐趋没落,虽然各个国家地区依然存在着大量的广播机构,但整个行业更多的给人一种不温不火的态势,各自圈地为王,各家自扫门前雪成为一段时期以来广播行业的整体趋势。

新媒体形式和环境对传统广播媒体的改变:

1、空间地域性的改善

提到广播媒体,地域性往往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以前无论是采用何种波段的传输形式,超大范围的覆盖往往难以实现,这一软肋直接导致很多优秀的节目往往在一定范围内拥有极高的人气和市场,但超出这一地域的受众往往对此兴致不高。同样的,这样的地域性缺陷不仅仅存在于传输形式上,由于地缘文化的差异性,人们对于审美和鉴赏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熏陶下的受众往往对于节目的要求不同,而这一因素,也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目前国内很多优秀的北方节目形式在南方往往遭遇“水土不服”的症状。这样的局限性其实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被广播从业人员所了解,并一直致力于这一状况的改进和缓解,但无论是根据落地范围的喜好特点另行制作还是统一供稿的形式,都无法很好地解决,前者耗时耗力,无形中增加大量制作成本,而后者往往因为不同制作人员对于方案的理解差异,导致最终成品从风格到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别,甚至可能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

然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介入,无论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还是个人手持终端的不断普及,使广播节目中央厨房的概念方式成为可能:由相关机构将节目分栏目方式制作,而各落地单位根据自身的节目时长以及定位风格进行栏目的拼接和组合,采用同样的原始素材呈现各地不同风格和时长的节目形式。这样的特点也使集中制作,分类发放成为很多广播媒体以及广播节目供应商所普遍采用的形式。

同样,新媒体技术和环境的发展不仅仅为制作发行机构提供一定的便捷和机遇,受众方的选择多样性同样凸显。听众不仅仅可以根据自己的便捷程度和设备选择计算机终端,个人手持终端等不同的媒介形式接收,也同样可以根据自身的收听习惯和喜好选择网络传输下载的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广播节目,不再仅仅局限于有限的被动接受范围。

可以这样说,在新媒体技术和环境下,广播节目才真正实现了全方位全地域的覆盖,真正做到收听随意。无论是居家还是外出,无论是乘车还是走路,无论是休息还是干活,这种灵活、自由、不受限制的随意性和非专注性,使广播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更好的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现代人对密集资讯的需求。

2、对时间性及保留性差特点的改善

广播传播以电波为载体,从发送到传播到收听者的时间差几乎为零。广播的这种特性,也使它成为最理想的新闻传播工具。在广播开创之后,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人们急于获知战争情况的情况下,广播的快捷特点显然更好的满足了人们先知先觉的需求。而广播新闻也在期间和之后的数十年里得到了人们空前的重视。

但声音不是实体,虽然可以飞越高山大海,把信息送到受众的耳际,正因为非实体传播,广播才能不受空间和其他传递条件的限制,高速度、远距离地传播信息,为传、受双方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它同时也带来了这样那样的遗憾,只能即时收听、不能倒检索,不利于再传播等。

文字提供的信息,如果当时没有看清楚、没看懂、记不住,可以停下来反复读、细琢磨,也可以留下来作资料,随时可以再看。但广播却是一播而过,如果当时没能听清、听懂、没理解记住,也只好作罢。遇到人名、地名或其他专用名词不易听懂,这些成为广播自身传播特点中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一提到广播节目,定时收听也往往成为很多人的第一感觉。

显然,这样的瓶颈在新媒体环境下同样得到极大的改善。无论是采用计算机终端接收方式还是个人手持终端的接受形式,在互联网背景下,不仅随时随地的收听成为可能,反复收听也不再仅仅依赖发送端的重复播送,终端接收下载的广播节目同样可以以音频文件的形式被保存下来,随时提供交流或者被翻检出来反复收听。与地域性的改善相辅相成,广播节目也在这样的媒体大背景下,跨越性的实现了从被动的定时定点的接受形式到随时随地不受制约的接受形式的转变。

3、对线性收听方式和被动收听习惯的改变

音频信号是顺时连续传播,不宜选择接收,这是广播节目与生俱来的时序性特质。报纸版面展现在读者面前,一目了然,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浏览大略,择要来读;但广播却是按时间顺序播出,受众只能按时间顺序听。因此,人们往往形容报纸是个“面”,广播是条“线”,在收音机前,听众会感到受限制,缺乏选择的自由,处于被动地位。但是,广播传播方式的线性特征,如同报纸的平面特征一样,是传媒的传输系统和符号系统共同“决定”的,很多人会认为线性传播弱点多于长处,但却是这种媒体形式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特点,而受众纯粹被动地接受方式也在之前被认为是广播节目无可改变的特性,广播节目创立之始,制作方的主导性就几乎被发挥到极致,传统的接收形势下,受众的伴随收听和被动接受的特点往往在无形中被放大,这些特点往往又在另一个层面上客观制约着制作方对于节目选题,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尝试。

但在新媒体技术和环境之下,电台节目往往更多的被呈现为一个个独立的音频文件模式,受众选择收听不仅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爱好选择性的收听某一时段甚至某一两句话,甚至能够分多次收听同一节目,这在以往的技术条件下显然无法实现。

显然,在新媒体环境下,新的技术和环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全新的体验和媒介形式,同样为发展瓶颈中的传统媒体带来全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

上一篇:劳务派遣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下一篇:浅析大学生兼职对就业认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