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电波

时间:2022-05-02 12:38:43

摘 要:《永远的电波》这部作品在历史与现实的多维度音响时空中穿越、交错,时而现实,时而历史,形成鲜活现实感与厚重历史感交融的效果;将音乐、语言、音响交融在一起,多层面音响叠加、交错,延伸和拓展了听众的想像力,加深、加厚了故事的广度和力度,使整部作品既有现代感,又有岁月的沧桑感。

关键词:广播 音乐 电波

为纪念人民广播事业创建70周年,北京音乐广播精心制作播出了专题音乐节目《永远的电波》。该节目通过大量丰富、翔实和珍贵的音响,真实地再现了人民广播创建和发展的历史,讴歌了老一辈广播工作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这部作品可以让听众追忆广播、感受广播、畅想广播。

一、以焦点事件开篇,用语言音响展现画面

我在构思《永远的电波》节目时有多种方案,最终确定把汶川地震中的广播作为节目开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后,灾区的所有通讯中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迅速播出了第一条汶川大地震的消息,牵动了全中国每一个人的心。为了能及时得到外界消息,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救灾部队每人配发一台收音机。广播成为党中央指挥抗震救灾的重要手段,收音机成为灾区人民了解外界情况的唯一途径。

节目通过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郎峰蔚的采访向听众描述了当时的情形。这位一直坚持在灾区一线的记者语气激动,仿佛这些事就发生在昨天。她说:“当时是地震的第二天,我们到了漩口中学的临时避难点,看到我们进去,很多孩子扑过来就哭了。孩子们说:‘能不能告诉我爸爸、妈妈,我们在这里还活着’。我们让所有孩子把自己父母的名字写下来,通过直播第一时间告知给他们的父母。后来我们才知道,很多人整日整夜都守在广播前,希望能从广播里听到他们亲人平安的消息。”

任何人听到这段采访都不可能不感动,广播在当时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被阐释得淋漓尽致。不用过多的语言描述,让事实来说话,一下就抓住了主题,抓住了听众的心。

郎峰蔚在采访中还说:“我记得直升飞机降落在河滩上,刚刚做完报道。突然看见从下游山的另一侧转过来一面迎风招展的红旗,我当时激动得眼泪哗的一下儿就下来了,一路路的人民子弟兵,正在向这里开进。我们不断地通过电波告诉人们:人民子弟兵正在从空中、从水上、从陆地等多路往灾区赶,正在大规模地开始救援。”

这些采访音响在节目一开篇就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节目开始的几分钟内就抓住了听众的耳朵。开篇是广播作品成败的关键,广播作品应当把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放在最前面。如果开篇不着边际,下笔很远,节奏缓慢,“开门不见山”,是很难吸引听众的。

音乐节目的优势在音乐,在用声音展现了汶川地震这一历史画面的同时,我选用了管弦乐《大地安魂曲》,通过采访和激动人心的音乐描绘了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感人场景。

二、历史音响再现历史关键节点,典型人物细叙广播情结

历史是由许多事件组成的。声音也是历史的组成部分之一,并且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永远的电波》使用了很多历史音响和音乐,此起彼伏,交相辉映,不断引起听众的兴奋,恰到好处地为节目增添了许多可听的色彩。

2010年12月30日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70周年纪念日,70年前,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第一声呼叫,标志着中国人民广播登上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从此,它响彻中国大地,被当时的进步人士、青年学生赞誉为“茫茫夜空中的灯塔”。

我曾经到过延安王皮湾,见到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当年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室只有一张木桌、一只话筒和一架老式留声机……人民广播就是在这么简陋的条件下创建、发展壮大。在节目中我运用竹笛演奏的陕北信天游风格的旋律,把人们带到人民广播的发源地延安西川的王皮湾,表达出广播人对人民广播事业开创者的崇敬之情。

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通过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向国内现场直播的。我找到了当年参加《黄河大合唱》演唱的老歌唱家孟于的采访录音。她说:“我在台上唱《黄河大合唱》以后,泪流满面,激动得不得了,那些蒋管区来的先生们上台就和星海拥抱啊。这部伟大的作品太感人了,作为一个合唱队员,感觉到《黄河大合唱》音乐的力量是那样伟大,使我和民族的苦难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孟于说得情真意切,十分感人。《黄河大合唱》唱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鼓舞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士气,是一部不朽的音乐作品。特别是通过广播,很快传遍了全中国。《永远的电波》节目中,《黄河大合唱》的宏大气势让人们一下儿回到了抗日的烽火中,用事实展现了广播在当时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开国大典现场转播是人民广播最具代表性的一幕。当时,没有电视,没有网络,广播是唯一现场转播的媒体。当时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播音的是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丁一岚和齐越。当我找到丁一岚在天安门城楼上现场直播的音响时,欣喜若狂。这一段录音清晰干净,展现了老一代广播人的风采。“国旗已经上升到旗杆的顶尖,开始在人民首都的晴空里迎风招展,它象征着中国的历史从此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的国旗五星红旗将永远地飘扬在人民祖国的大地上。”丁一岚说到这里时,管弦乐《红旗颂》激昂的旋律轰然而起,充分展现了这一让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画面。

一部优秀的广播作品要能给人以新意,使人回味,除了准确的概括之外,还必须有感人的细节或动人的情节。在这20几分钟的节目里,对人民广播70年的阐述要详简得当,剪裁得体。简则简到几句话就跨过一段历史,详则详到不惜用相当的篇幅写一个人的感受。

丁一岚是人民广播事业比较典型性的人物,从1945年投身人民广播事业,一干就是40年。1992年,丁一岚不幸患肾衰竭去世。她的大女儿邓晓岚在接受采访时说:“妈妈临终前说‘给我播放一曲《延安颂》,让我的灵魂回到那火热的青春时代。满足我这一要求,这对我是最大的安慰。’我听人家说,人最后消失的是听觉,我就赶快回家,把《延安颂》的磁带带到医院去给她放。我这样希望,我也相信她最后能听到这首歌,能够伴着这首歌远去。”

上一篇:展示香港社会全貌 探索港人心灵追寻 下一篇:西贝:从“灌木”走向“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