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材 事半功倍

时间:2022-07-30 05:29:44

用好教材 事半功倍

经常听到三年级的数学教师抱怨:上册教材中的《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这一课时,教材上的内容很简单,新授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也很好,可是一做题目问题就一大堆,要增加几堂练习课才能满意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本学期笔者恰好任教三年级,于是进行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备课时便多了一份小心。查找了不少教学杂志,也去网上搜寻了很久,但是对于这一课时的可供借鉴的文章几乎没有,便再次拿起教材静下心来深入研读了本单元、本学期、本册的教学内容,沉下心来感悟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用心挖掘素材内涵以便充分运用从而实现有效合理的课堂教学。本文借助这一课中的几个片段,将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呈现出来,以求教各位同行。

片段一: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中的电视节目预报表。

师:你从这张电视节目预报表中能够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我看到了7个不同的电视节目,有金色的儿童、儿童英语、六一剧场、美术星空、七巧板、大风车和新闻联播。

生2:这些节目播放的时间用的都是24时记时法。

生3:我知道每个节目的播放时间,比如说“金色的童年”是8:50开始播放的,“儿童英语”是9:30开始播放的。

师追问:9:30只是表示“儿童英语”的播放时间吗?

生3:9:30也表示“金色的童年”的结束时间,因为只有“金色的童年”播放结束了才会播放“儿童英语”。

师:那你能够根据这张节目预报表提出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将问题有机地板书在黑板上:

①“六一剧场”播放了多长时间?

②“金色的童年”播放了多长时间?

③“美术星空”播放了多长时间?

④"大风车"播放了多长时间?

师追问:大家为什么不提问其他三个电视节目的播放时间呢?

生:其他三个电视节目的下面是省略号,不知道结束的时间,所以问了同学们也答不上来。

思考:教材中的知识是专家们用心血和汗水凝成的,是他们思维的火花留下的永恒的闪光。本节课教材在例题教学中创设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电视节目预报的情境,这一情境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更重要的是这张电视节目预报表将同一天内求经过时间所涉及的四类问题全部囊括其中:第一类是求从整时到整时所经过的时间——“六一剧场”的播放时间;第二类是求从整时到几时几分所经过的时间——“美术星空”的播放时间;第三类是求从几时几分到整时所经过的时间——“大风车”的播放时间;第四类是求从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所经过的时间——“金色童年”的播放时间。与此同时,预报表中的其他三个节目只有播放时间而没有结束的时间,这使学生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就很清晰地明确了要求经过时间有多长必须知道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这足以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的精心、精细。但是这一内容面对的毕竟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观察往往浮于表面,不能够走向深刻,而且也很细碎,不会注重整体的感悟,因而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启发引领,需要同学的补充帮助。笔者是通过开放式的两个问题“你从这张电视节目预报表中能够获得了哪些信息?”“那你能够根据这张节目预报表提出问题吗?”和一个追问“大家为什么不提问其他三个电视节目的播放时间呢?”激发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探求,而将学生提出的四个问题进行有序的板书则是为学生进一步独立思考、自主发现、整体感悟经过时间计算的思想和方法搭建思维脚手架。

片段二:解决问题

师:根据你的观察,你认为哪个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比较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判断得是否准确呢?请大家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让数据说明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组织交流。

方法1:推算。

①从14时到15时是1小时,从15时到16时又是1小时,合起来是2小时,“六一剧场”播放了2小时。

②用手指推算,8:50、9:00、9:10、9:20、9:30,一共40分钟,“金色的童年”播放了40分钟。

③从16时开始到16:40结束,正好40分钟,“美术星空”播放了40分钟。

④用手指推算,18:30、18:40、18:50、19:00,一共30分钟,“大风车”播放了30分钟。

方法2:减法计算。(板书算式)

①16:00-14:00=2(小时),“六一剧场”播放了2小时。

②9:30-8:50=40(分钟),“金色的童年”播放了40分钟。

③16:40-16:00=40(分钟),“美术星空”播放了40分钟。

④19:00-18:30=30(分钟),“大风车”播放了30分钟。

师追问:19:00-18:30=30(分钟)是怎样想的?

生:这一题是退位减,1小时等于60分,60分减30分等于30分,19时借走1时还剩18时,18时减18时等于0时,所以19:00-18:30=30(分钟)。

师:对于这两种方法,你比较偏爱哪一种?(大约40%的学生选择推算,其余60%选择减法计算。)这四个不同电视节目播放时间的计算方法上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用节目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

思考: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个例子,那就不是纹丝不能动的固体模型。教材编写者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只提出了两个有关电视节目播放时间的问题:从整时到整时和1小时以内两个时刻的经过时间。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提出了其他两类问题,于是笔者在不改变教材编写意图的情况下,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将他们提出的这两个教材以外的可以加大探究空间的问题添加到教学中,而且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着调动相关的实际生活经验来探索计算经过时间的基本方法。教师此时并没有闲着,因为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具有解决这类问题的生活现实的直接经验,但仅仅停留于直观的层面,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所以在学生交流推算和计算这两种主要方法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追问一步步经历由直接经验上升到间接经验的过程。为学生后面选择有效合理的方法计算经过的时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追问用计算方法的学生“19:00-18:30=30(分钟)是怎样想的?”非常重要,因为这看似简单的一道减法题与整数减法计算方法上既有退位的相同,也有进率的不同。一个不经意的追问,不仅让用计算方法的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得到了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而且令借助简单推理获得答案的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语言的智慧与简洁。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上一篇:应向五十分钟课堂要效益 下一篇:压力容器常见工艺缺陷产生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