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向五十分钟课堂要效益

时间:2022-03-10 08:53:43

应向五十分钟课堂要效益

如果你想知道,你讲课时有多少学兵在集中精力听,有多少学兵的大脑在与你一同思考,那么你只需边讲边移动你的位置,并注意学兵们的眼睛,你就会了解和掌握你讲课的效果。

现在的学兵,有着不同家庭环境,文化基础的差别很大,所以我们通常在讲课时,就只好象对待小学生和初中生那样,来强制他们听课,也就是要采用所谓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而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又由部队严明的纪律给予了保证。但是有一点却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学兵虽然文化程度不同,但他们年龄却已不是孩子了,而是成人了。如果我们还象老师对待孩子那样对待他们,忽视他们的存在,轻视他们的能力,那么他们就势必会产生被轻视、受压抑的失落感,从而使他们本能把自己排斥在你的一切教学活动之外。如果忽视这一特点,无论你的课准备得多么充分,讲得多么生动,多么妙趣横生,这堂课也不算是成功的。因为事实上,你不过是在对空地自言自语了五十分钟既然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我们该怎么办呢?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学家告诉我们:尊重他,尊重你的学生,把你的学生变成你的朋友,使他们获得自信,是赢得他们尊重的良策。那种以师为父的时代已成为了历史,放下你盛气凌人的师长架子,走入你的学兵生活,带他真正地走入课堂,把那说教的五十分钟变成交谈的五十分钟,愉快的五十分钟。不要一味地抱怨学兵不听课,不尊重你的劳动,要知道尊重是互相的,让别人尊重你,你就必须首先学会尊重别人。尊重是学兵学习的第一心理需要,尊重你的学兵,是你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对于如何上好这五十分钟的课,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教学法,谈启发式教学的优,注入式教学的劣,谈教学法的应用,谈教学法应用的结果。这些都是非常需要、非常必要的,因为教学法是教员与学兵交流的桥梁,是传达知识的通道。但是它是有条件的,它必须在说者有心,听者亦有心的条件下,才能充分显示作用。若是说者有心,但听者无心,那么多巧妙的“法儿”也只是一厢情愿,单相思而已。因此在父“施法”之时,你就不能不注意观察听者是否“有心”,你就不能不了解听者的心理、情绪的变化,以及影响这些变化的原因。

其实,在课堂的五十分钟里,影响学兵的心理、情绪的因素很多,有人为的,也有自然环境的。而自然环境的影响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严冬的寒冷,酷夏的炎热;初春的绿草;深秋的落叶,都会以学兵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不同的影响。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这说明了季节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影响。美国学者Engene Raudsepp,在研究Dayd ream一白日梦时,曾作了这样一段描述:在一个温暖美丽的夏日里,天晴日朗,树绿草碧,百花吐艳,百鸟争鸣。一名坐在课堂里听着历史课的学生,看着窗外迷人的景色,听着鸟儿悦耳的鸣唱,闻着花草浸人的花香,情不处禁地心随物转,神游自然去了。可见窗外的景致的确诱人,使人魂游梦里,浮想联翩。其实即使窗外没有这么美丽的景色,即使是一片荒芜或漆黑一团,也同样会诱人心智,使人随心畅游。你可曾记得,过去学校老师在课堂上常说一句话,“某某同学你在看什么,窗外有什么这么吸引你?”由此可以证明,自然环境对学兵心理产生的深刻影响。

当然,除了自然环境因素外,还有人为因素对学兵的课堂心理的影响,而这种人为因素的影晌较自然因素影响更复杂,更迅速,更直接。这里面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些人为因素归纳为四种:一是教员个性。它包括教员在课堂上表现的知识深度,言谈举止的风度、仪表,自信心等。这种教员因素会直接影晌学兵接受教员讲授的程度,而这种接受程度又直接对学兵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作用,从而决定了学兵的学习行为。喜欢与不喜欢某个教员,首先是对教员个性的评价。二是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会使学兵对学习的愉快、轻松的感觉,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同时能把学兵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而较差的教学方法则会使学兵因对学习感到吃力、乏味而厌恶学习,对听课产生抵触心理。二是外来干扰。如上课中途被打断,课堂找人等外来干扰,会使学兵产生情绪波动,注意力分散,心理失衡。四是学兵自身干扰。课堂上,如果有学兵低声说话,或是坐立不安,或是碰动桌椅发出声响,都会使其他学兵分散注意力。如果被分散往往注意力不能在几分钟内重新被集中起来,那么这些人的情绪就会变得烦燥、愤怒,进而也变得燥动不安。此外,学兵的课前睡眠量,身体和大脑的疲劳程度,以及课外活动的行为,都是产生学兵自身干扰的因素。所以说认识人为因素对学兵课堂心理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我们能够加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不仅会平衡学兵的心理,还会吸引学兵的注意力,减弱环境的影响。

如果我们问一下学兵,他们在五十分钟里,对教员的什么话记忆最深,反响最大,那么会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回答"下课"两个字。的确,当你发出下课的口令时,即使是正在酣睡的人也会马上精神抖擞,毫不迟疑地从座位站起来。难道他真的进入梦乡,乘上回乡的列车奔驰而去了吗?不,他只是在休息,他的大脑太疲乏了。如果教员站在讲台上,总是干干巴巴地毫无生气地喋喋不休,那么即使是爱因斯坦也会打盹的。

俗话说,劳逸结合,相得益彰。人的大脑不可能无节制的兴奋,即使是在课堂上的短短的五十分钟里,也是如此,大脑的兴奋程度越高,疲劳得越快,休眠的程度就越深。经验证明,一堂课里,学兵大脑的张驰是周期性变化。在并始的十到十五分钟里,学兵的大脑高度兴奋,精神振作,随后很快由张变驰,开始疲劳,进入休眠状态,经过放松一段时间后,到最后的十到十五分钟里,大脑再度由驰变张,进入兴奋状态。在这里,我们不妨把这三个阶段分别叫做兴奋期,松驰期和再兴奋期。在兴奋期和再兴奋期,学兵的思维活跃,记忆力强,反应敏捷,记忆力集中。而在松驰期,学兵的思维变处迟钝,记忆力减退。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兴奋期和再兴奋期虽然都是大脑的兴奋时期,但是它们并不完全相同,兴奋期是一种被动的,由强变弱的大脑兴奋阶段,而再兴奋期上主动的,更加活跃的,由弱变强的大脑兴奋阶段。此外,学兵大脑在兴奋期的兴奋程度、自身疲劳程度和其它课外等因素,还会影响松驰的长短,进而影响再兴奋期的长短,甚至使再兴奋期出现在课后。由于上述生理特点,我们在上课时,就不能不考虑这些生理特点对学兵的课堂心理的影响,人家要放松,你偏要他紧张,人家在紧张,你偏唠叨废话,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令人厌烦,谁还愿意再听你讲什么。因此,我们在一节课的设计中,有必要把内容作一科学的安排, 适应学兵的生理需要,学兵的心理变化。例如,把重点内容安排在兴奋期,把需强调的重点和总结安排在兴奋期,而不是放在松驰期,就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松驰期内容的安排,应尽量以演示、讲解挂图、幻灯和书中表、图,以及实验、提问、讨论等为主要方式,通过调动学兵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来帮助学兵集中注意力,同时使学兵的大脑得以适当放松和休息,便其在兴奋期得以充分发挥其思维潜力。

上一篇: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深入推广探究 下一篇:用好教材 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