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亿万富豪是这样做生意的

时间:2022-07-30 03:50:46

十几岁辍学随父经商,20岁怀揣几十万独闯天下,26岁赚取了人生第一个1000万,40岁身价达到数亿元。

张崇舜,一个典型的温州商人,用自己独到的经营策略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他经营的企业现在已成为所属行业的龙头。张崇舜说,“赚钱发财”历来就是温州人血液里奔涌不息的传统,自己只是一个样本而已。

经营策略之一:借鸡下蛋

不到20岁时,张崇舜就跟着父亲做螺丝帽的生意。在20岁时他走出家门,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选择的第一站是海南,主要为摩托车做保险杆生意,并且在那里赚取了他人生第一个1000万元。①

但是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张崇舜却越来越愁。他认为,这样的生意做不大。

1997年底,张崇舜决定第二次创业。他要做摩托车生意,因为在给摩托车提供配套保险杆的时候发现,摩托车并不复杂。主意已定,他就把海南的工厂送给了姐夫,自己先断了自己的后路。②

按照当时的情况,张崇舜不可能直接建厂做摩托车,第一是投资太大,第二是他没有摩托车生产“牌照”。

在这种情况下,张崇舜想,别人的“牌照”可以借来用啊,这就叫资源整合啊。③经过四处打听,他最终找到了陕西宝鸡一家国有厂家的生产“牌照”(指上了国家摩托车生产目录),从此跨进了摩托车行业。

1998年,张崇舜带着一班人马租赁了该摩托车厂的一个车间和工人,生产和销售他看好的摩托车款型。按照约定,每生产一辆车,张崇舜要向厂家上交30元租赁管理费,这样张崇舜还可以保留可观的利润。

采用借鸡下蛋的经营策略,使张崇舜跨进了摩托车这个行业,并且未承担太大的风险。

经营策略之二:蓄势待发

和摩托车厂家签合同后仅4个月,张崇舜的摩托车样车就在陕西就受到经销商的欢迎。可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的事发生了。

他的摩托车刚一上路,厂家就不停地站出来说:“你这款车目录上没有,不能出厂;你那款车目录上没有,不能出厂……”还将他自己培养出来的骨干工人调走。“这生意没法做了!”张崇舜气得只想哭。

“我不能在这儿被拖死。”张崇舜说。而经过这件事后,自己办厂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这时候,他发现了电动自行车商机。④

当时,张崇舜经常到南京、苏州一带出差,看到电动自行车在当地颇受市场欢迎。他就想在能源日益紧张、国家提倡节能减排的情况下,电动车肯定是个大方向。

想到这里他有点兴奋,进一步调研后发现:1998年全国电动自行车年产量仅五六万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不成熟,电池、电机、控制器、充电器等关键零部件还处在起步阶段,国家对行业尚无规定,风险较大;

但进入门槛低,产品、技术、市场、人才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储备,当时天津、江苏、浙江一带轻型电动车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行业刚刚兴起,此时进入正是时机。

“认准了这一点,他就一头扎了进去。”1998年10月,张崇舜像所有温州前辈那样,说干就干,“用脚投票”,实地考察市场收集信息,他带人从陕西开车跑向南京、苏州,一路兜圈子,8天时间跑了7000公里,就这样边走边考察,几乎找齐了行业内最好的配套厂家。

此时张崇舜只要把钱投下去,就可以出产品了,但是他没有。

“我不想与市场上绝大多数电动车企业一样,在市场不成熟的时候,貌似聪明地以‘短平快’的生意理念来经营企业。”实际上,在市场不成熟或自己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介入,大多数企业投资都打了水漂。⑤

等到1999年下半年,张崇舜才开始正式投产,他之前所做的扎实工作令同行刮目相看。

经营策略之三:“曲高不寡”

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商家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往往要打“价格战”,结果越打价格越低,商家的利润也越来越薄,最后很多人惨遭淘汰。

对“价格战”,张崇舜不屑一顾,他有着自己的经营策略。“我就要把握中高端市场,我就要‘曲高不寡’”他说。

实际上,在做螺丝帽生意的时候,张崇舜就不直接与竞争对手打价格战,“这是保护自己的最好策略。”他介绍,自己时刻都在和竞争对手比战略、比策略,比自己是不是每一个环节都比对手做得更正确。⑥

做电动车,不打“价格战”,张崇舜有自己的“底气”。

他从来不停止投巨资搞技术研发。他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联合进行合作,有时还买断科研院所的新技术,这样他的电动车永远有新技术。

有了新技术,他创建的设计公司马上就此设计新的车型,这样独特的技术和设计就使他的电动车与其他通用组件拼装出来的电动车,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技术和设计方面的领先只是张崇舜的一个策略,在管理上他也下足了力气。

“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张崇舜告诉笔者,要想成功,就要把自己的企业系统调整到最佳水平。

以生产排单这一最简单的环节为例。张崇舜几乎得什么都懂,他首先做好预算。销售、生产、研发、制造的每一个工艺、一个零部件的生产需要花多少时间,各个配套厂的运输半径需要花多少时间,一切生产工艺和销售速度等环节都烂熟于胸。

在这种情况下,销售预测下来的同时,许多环节就已经在同步推进,配件生产就已形成外单并发了出去。就这样,各部门协同配合,时机恰到好处。“今天来的订单,明天上午就能发货。平均一天多一点就足够了。”张崇舜自豪地说。

经营策略之四:看破“浮”尘

做电动车生意,经销商是最主要的销售渠道。安徽马鞍山有一个大经销商,做了五六个电动车品牌。有一年他进了8000辆电动摩托车来卖。当时张崇舜正好在那里,张崇舜告诉经销商说:“你卖了这个车一定会亏。”经销商很吃惊,不屑一顾地说:“不可能”。

第二年,经销商果真亏了。

原来他低进低出,利润也就低,表面看赚了钱,但他不懂这种电动摩托车技术不成熟,返修率特别高。他一年之后花在这种车上的维修费用会比他从这种车上赚到的钱还多,而且后面还有很多麻烦,卖得越多,亏得越多,麻烦也越多。除非他不做。

面对困境,张崇舜给这个经销商开出了“药方”。“你不是有很大的销量了吗,你把价格提高,以前卖一辆车赚150元,你立即把价格提高到卖一辆赚500元。”经销商把价格提起来之后,销量降下来了,但总的利润没变,但他的维修量就小了,而且也有钱去搞维修了,完了还有了可观的利润。

每个行业表面都有一层浮尘,做生意最关键的是要看破这层浮尘,要看到背后的关联。⑦张崇舜认为这是能否做好生意的关键。

2003年,张崇舜来到江苏设厂,有人说应该去台资和外资大企业集中的昆山等地,但是他最终却选择了无锡锡山。

原因是他又一次“看破浮尘”,看到了生意背后的关联。

昆山名气虽大,但配套运输半径太长,明显延误周转;而锡山最小的配套半径可以带来最快的生产速度,速度决定一切。就这样他将工厂最终设在了无锡锡山。

经营策略之五:持续高温

宣传推广是企业的大问题,像其他商家一样,2006年底张崇舜也请了形象代言人:成龙。与此同时,他还在央视和各地卫视推出了广告。

广告推出之后,产品在全国2000多个网点的销售创出了新高。同时各个终端与广告形成的热销之势同步配合,多建店,建大店,及时更换有成龙的新门标和招贴、广告、POP等,形成卖场热烈的销售氛围。

这里面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细节。

其实更换终端门标和营造热销氛围,张崇舜每三年就做两次。买赠、特价、路演活动等一有节假日就推出,让产品总是高频率亮相,终端一直“持续高温”。⑧

企业没钱大规模做广告的时候,张崇舜也使产品保持了“热度”。他首先是做好产品,之后实施扁平化管理。

张崇舜不与省级商合作,找上门来也不干。他直接发展二三级市场即市县级。这样一来,取消中间环节省下来的利润他就可以向两头分配,厂家和二三级商家都能赚到更多的钱。⑨

这样,在保持零售价与同行相同的情况下,终端的经销商获得的利润就会高于其他品牌,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地向消费者推销张崇舜的产品。

经销商尝到了甜头,就会靠口碑在同行内传播。当时有同行每年都在苏州开经销商会议。在会议上,经销商们都会讨论张崇舜的产品,别家企业的经销商大会常常也成了张崇舜的经销商大会。⑩

《商道》杂志QQ⑦群号:287761376

上一篇:中国顶尖商人的A面和B面 下一篇:益普索新时代购物体验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