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例:一把打开企业“黑箱”的钥匙

时间:2022-07-30 03:27:47

惯例:一把打开企业“黑箱”的钥匙

摘要:企业“黑箱”问题的实质是企业理论对企业内部组织方式、生产的解释力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都没有打开企业的“黑箱”。本文以演化的观点,通过对组织惯例的分析,回答了“黑箱”中关于企业成长和企业异质性的两个基本问题。进而通过对惯例与组织知识、能力、关系和契约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深层剖析,揭示了惯例的双重性,即认为惯例既具有契约性又具有生产性,是沟通企业契约理论和知识能力理论的桥梁。从而指出了惯例在整合现有企业理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惯例研究对发展企业理论的意义。

关键词:惯例;企业黑箱;演化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9)031―0067―05

企业“黑箱”问题起源于学界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理论的批评,其实质是企业理论对企业内部组织方式、生产行为的解释力问题。企业理论要想打开企业的“黑箱”,至少需要回答以下两个基本问题:第一,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企业的成长,其成长的动力机制是什么;第二,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企业的异质性,即不同企业之间竞争优势的来源。本文将以演化经济学为理论立场,从惯例的角度来回答以上两个问题,并指出了“惯例”研究对于企业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一、企业“黑箱”――从新古典经济学到新制度经济学的认识

根据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企业是在既定生产函数的技术约束、既定投入产出品价格的经济约束以及既定需求函数的市场约束下,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时候,追求利润最大化。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本质上是一种静态优化理论,该理论还隐含地假定经济当事人的利益是和谐一致的、产权界定清晰、无交易成本、行为人具有完全的理性等。因此,新古典企业理论分析中没有不确定性。它既排除了制度、组织等因素对企业运行效率的影响,也没有解释企业的性质是什么、企业的边界在哪里、企业的成长机制如何等一系列问题。Hart(1995)指出,在这种完美的假设前提下,企业被看作是一个既定的技术约束下的完全有效的“黑箱”。在它内部,任何东西都在十分顺利运行着,每个人都在做着所指派的工作。因此,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有两大问题被掩盖在企业的“黑箱”中,一是企业之间为什么存在异质性?二是企业成长的机制是什么?其动力在哪?。

开启企业“黑箱”的工作始于契约理论的创始人Coase Coase提出的核心问题是,为了解释企业的存在、成长边界和内部组织问题,必须在价格理论工具中增加交易成本概念。企业的存在是由于存在高度的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将这些交易内部化就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企业的边界和内部组织问题则通过内部治理的成本进行解释。在Coase之后,新制度学派经济学家关注的目标是替代性组织结构的相对交易成本,以此在企业和市场之间进行选择。在他们看来,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是用一个长期契约来替代一系列市场短期契约,而契约则是创造和调整激励的有效机制。因此,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可以统称为契约理论。

虽然契约理论解释了企业的存在、成长边界和内部组织问题,但它没有从根本上否定新古典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而是沿用了静态均衡和最优化方法,所以仍然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第一,个体是既定的,并具有既定的、独立的偏好函数。契约理论将原子化个体间的交易作为分析的基本出发点,所有交易都可根据线性效用水平进行处理。显然,这种简化论处理方法完全不关心个体的根本性转变与发展过程,尤其是学习过程。第二,企业分析简化为个体间的契约,通常只涉及交易成本最小化。它假定不同治理模式具有统一的技术,这样,在评价治理模式的同时就忽略了对生产成本和技术的解释。第三,集中于比较静态分析,研究焦点变成了静态的交易成本最小化效率,而不是动态效率和长期优势,导致对企业动态因素(学习、创新和技术发展)的处理不充分或完全忽视。因此,很多批评者指出,契约方法把个人交易或契约作为分析单位,就很难理解交易和契约根植其中的各种社会网络。由于交易关系很容易消失,所以难以解释企业作为一个差异性的、历史性的实体,企业只能通过交易成本最小化这一微弱粘合力聚合在一起。

其实有些新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Demsetz认为,契约方法中有一个基本假定,尽管管理方面的知识是稀缺的、高成本的,但生产方面的知识则认为是免费的。因此,有关企业边界的决策因素是不可能考虑生产成本的。Coase也指出:“尽管交易成本分析无疑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企业,但是,一旦大多数生产在企业内运转起来,多数交易成为了企业间的交易,而非要素间的交易,那么交易成本这一分析层面就要极大地收缩。决定生产的制度结构的主导因素在一般情况下将不再是交易成本,而是不同企业在组织特定活动中的相对成本”。显然,这种“组织特定活动的相对成本”主要指的是生产成本。生产和技术的特征与变迁问题显然是契约方法无法处理的,而这些问题恰恰又是回答企业“黑箱”问题所无法回避的。

可见,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既不能很好地解释企业成长的机制问题,也无法解释企业异质性的根本来源。这些问题应该在一个动态演化的框架内进行分析,即遵循演化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二、稳定性与变革性:“惯例”的双重性质

“惯例”在演化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是一个核心概念。对惯例的定义、内涵与特征的分析是理解惯例的客观规律的基础。

惯例是人类组织的关键特征,是研究组织和经济变迁的中心分析单元。许多实证研究表明惯例与组织结构、技术、创新、社会化以及决策制定都有关系。惯例可以定义为受组织情境约束的,组织内可识别的、重复的、行为人之间相互依赖的行为模式。

大部分的惯例理论都认为惯例是稳定不变的。传统的对组织惯例稳定(或是缺乏改变)的解释认为组织参与者并不思考他们在干什么,而只是重复那些过去的行为。最近的实证研究表明组织惯例的稳定性至少部分原因是它们以分散式的程序记忆储存。

尽管惯例被认为是与稳定和标准联系在一起的,但一些学者也指出它与组织适应、突变、演变、创新、弹性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大量研究认为,组织惯例变化是由环境压力所致,或者是由尝试提高效率和增加适应性的管理所致,这种观点意味着变化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近期的研究则强调组织惯例天生就能产生内在变化,例如Feldman和Penfland认为,传统的组织惯例观点不能全面的解释组织惯例的由来,而且对(agent)的作用不予重视,进而忽视了惯例的内在变化因素。

近年来,一些学者是从演化的角度来解释稳定和变革,认为稳定的发生是因为现行的惯例被保持及复制,变革则被理解为突变、不完全的复制或者变异的导入。国内学者芮明杰等从惯例变异的角度分析了企

业战略变革的过程。不管怎样,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惯例具有稳定性与变革性的双重性质。

三、用“惯例”打开企业“黑箱”

基于上面对惯例的定义,通过对惯例的演化论解释,我们得以完成对“黑箱”的两个基本问题的解答。

(一)基本理论逻辑

以“惯例”为核心概念的演化经济学最早由Nelson和Wintert61提出。如果说新古典经济学是研究存在的经济学,那么,演化经济学就是研究生成的经济学。为了研究在时间推移中企业在性质、能力、业绩、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差异问题,该理论作出了以下假设:首先,行为人是有限理性的。由于有限理性的存在,企业不可能设计出复杂的规则和程序,而是用相对简单的惯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关注问题解决的程序并把学习作为分析的中心元素,并强调组织行为对背景嵌套的敏感性和路径依赖特征。其次,假设企业的目标是追求满意的利润,而不是最大化的利润。这不仅比较贴近企业的现实,而且为研究以惯例为基础的企业演化埋下了伏笔。

根据演化经济学的理论,社会经济演化是由三种机制所构成的:遗传、变异和选择,但其解释必须考虑人类经济活动的特定方面,它远比生物演化更为复杂。(1)遗传。遗传概念在演化解释中的意义在于:制度、习惯、惯例和组织结构等是历史的载体,它们通过模仿进行传递。例如,在演化企业理论中,企业的惯例具有类似基因的功能,它是组织的记忆,执行着传递技能和信息的功能。(2)变异。变异直接关系到新奇创生机制,它是产生多样性的直接来源,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新古典理论对经济主体所做的同一性假定。经济主体都拥有一套由决策规则构成的内在结构,不同主体的决策规则是不同的,这些决策规则也很少是最优的,并会随时发生变化。(3)选择。选择是基于某种标准,对一个群体内变异的多样性结果进行筛选。选择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生存率的差异。产业内部的选择机制主要表现为企业的不同成长率。自增强机制对选择过程的影响很大,变异产生的新奇事物可以通过开放系统的涨落被放大,进而发展为系统的“主导设计”,最终扩散到整个系统。选择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不会产生新古典的均衡状态,因为任何一个微小的因素都可以中断通向均衡的路径。

(二)对企业的异质性与竞争优势的解释

企业的异质性假设的基本涵义包括:第一,企业是一个历史的不断内生成长和演化的有机体,企业在成长中所形成的惯例是独特的;第二,企业惯例作为企业的关键性生产要素是非竞争性的和难以模仿与替代的,既无法通过市场公开定价和获得又使其他企业的模仿和替代行为面临成本约束。企业惯例的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路径依赖、集体特征、因果模糊性。

无论是Nelson和Winter还是Penrose都把企业内生性知识和能力的积累看作是企业竞争行为的基础及其利润的来源。其中,对企业的竞争行为和竞争优势起关键作用的知识和能力构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知识与能力的背后是企业的核心惯例,即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存储了有价值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的惯例。

另一方面,由于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复杂性的作用,每个企业内部长期形成的惯例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往往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默示性知识,这些惯例的复制与遗传必须建立在共同经历的基础上,其他企业难以通过市场公开获得。因而,从企业内生成长的角度看,企业是异质的,企业之间组织专业化生产活动具有不同的长期动态优势,它来源于组织内部长期形成的惯例的差异。

在企业的异质性假设的基础下,企业通过核心惯例的形成及其相应的竞争行为或战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或超额利润,企业的竞争行为及其竞争优势是内生的。

(三)对企业成长机制问题的解释

在企业的组织活动中,资源、能力或知识在组织的分工协作过程中表现为具体的惯例,它构成了企业组织成员决策活动的前提,是推动企业成长演化的关键因素。因而,惯例可以解释“单个组织行为方式的连续性的性质和来源”,企业的内生成长表现为内在的惯例依赖过程。企业惯例在企业成长过程中起到类似“基因”的作用,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通过企业的学习与记忆行为而被“遗传”。比如在企业通过并购、新建等途径扩张的过程中,企业通过惯例的“遗传”达到了复制组织知识的目的。

企业惯例也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异”:当市场等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企业自身生存受到威胁时,就必须通过“搜寻”和“创新”改变自己原有的规则与行为方式,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这样其惯例就发生了“变异”。变异后的惯例能否存续下去,要取决于环境(市场)的选择作用,经过环境(市场)的检验,如果新规则比旧规则更能让企业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市场),则新规则就会被企业接纳沿用并固定下来,成为企业惯例的一部分。在这里环境(市场)承担了企业变异“自然选择”的功能。Nelson和Winter指出,市场是环境,而企业是市场中的行为主体,市场的选择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界限,这一界限与企业的存活能力和增长率密切相关,企业之间的竞争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对不断变化的外部市场作出反应和适应的调整过程。

企业的成长实质是一个惯例演化的过程,即惯例的形成、复制、变异和选择的过程。而惯例演化的实质是一个知识的过程,其动力之源便是企业的组织学习。企业的成长并非是规模的成长,而是能力的成长。能力可以定义为利用知识来运作资源以实现既定目标的效率和速度,能力的增长必然要以知识增长为依托。企业知识的增长来自于其组织学习。如何判断组织在学习?看组织行为模式是否发生改变。企业在经营实践中,通过学习不断调适和修正其行为以适应外部环境,导致其行为模式不断演变(惯例的演变),其惯例系统越来越能快速高效地完成其生产经营工作,而且所能运作的资源规模与范围越来越大,也就是其能力得到不断增强,企业不断成长。

企业成长的速度取决于其组织学习的速度,即惯例演化的速度。其中最关键的是惯例变异和选择的速度。惯例变异是环境压力和主观能动性综合作用的结果。高度动态的市场环境和较强的学习意识能够促进组织惯例变异。惯例选择的速度则主要取决于对知识学习的效果反馈速度。没有反馈的学习很难保证学习的方向是否沿着环境所允许的方向进行。

五、从惯例与契约、关系、企业行为的关系看惯例研究的重要性

从哲学本质上来说,企业是一个包含着结构与行为的系统,结构决定行为。企业的契约反映了企业的结构性特征,具体体现为企业内的诸多关系。企业的生产等一系列活动构成了其行为。企业的行为受到结构的制约,并通过对知识的运用体现为能力。具体来说,企业的契约、关系、惯例、行为、知识和能力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下:

1 惯例是组织成员之间关系的体现。惯例是组

织的成员互动而产生的,组织成员在互动中不仅受到相互关系的制约,而且又通过互动对关系形成反作用。因而惯例深深打上了关系的烙印。

2 关系的本质是契约。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之形成既由先天的因素决定,又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其先天因素即是通常意义上的契约,即由合同规定的成员相互关系及成员与企业的关系;而后天因素则是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组织成员在长期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不成文的隐性合同。可见,关系的本质是契约。

3 惯例制约着企业行为。企业的行为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受惯例制约的重复、可识别的行为。组织行为的发生是在一个可供选择的惯例集合中产生的。随着组织的成长,这个集合不断的发展、演化。

4 惯例存储着组织的知识。以上一点,在本文第二节已述及,不再赘叙。

5 惯例体现为能力。既然企业的行为受到惯例的制约,而企业的行为体现为能力,那么惯例的优劣必然最终体现为能力的强弱。

由上可见,惯例既具有结构的特征,又具有行为的特征,是企业结构和行为的交集。

企业理论的研究必然是结构和行为并重的。研究企业的“黑箱”问题也必然要深入到企业行为,也就是要研究企业的知识与能力。而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还仅仅处于企业的结构的层面,所以无法完全解开企业的“黑箱”。至于企业的知识和能力理论,虽然很多经济学家将其也归为演化经济学的集合之内,但是其理论假设和研究对象决定了它们仅仅是研究企业行为的理论,而无法解释企业的契约和交易性质,同样是不全面的,也无法完全打开企业的“黑箱”。

近来理论界有不少学者认为,新制度经济学和企业知识、能力论是分别从契约和生产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例如Foss等人近期在这方面做的大量工作表明,二者实际上是互补的,应该结合起来才能更加全面。但是怎么结合,都没有下文。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

本文认为,这个切入点其实已经找到,那就是“惯例”。鉴于惯例既具有结构性,又具有行为性,因此只有以惯例为视角的演化经济学,才能够彻底打开企业的“黑箱”。以惯例为视角,以演化企业理论为基础,建立一个能包容和改造现行所有企业理论,且具有全面解释力的企业理论是可能的。

六、结论与展望

演化经济学蓬勃发展的这20多年以来,惯例这个核心概念在经济学甚至管理学研究中越来越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实际上,只要有组织就会存在惯例,大到人类社会,小到企业、团体甚至个人(习惯)。因此惯例是无处不在的,是组织的共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针对惯例的研究具有很好的辐射性和外溢效应,尤其适合跨学科的研究。

仅就经济学意义上来说,通过对惯例的研究,不仅能打开企业的“黑箱”,而且可以包容和改造现有的企业理论,构建出一个相对完整、更加现实、更具解释力的企业理论。演化经济学在Nelson和Winter出版其经典巨著之后,并未有较大理论突破,也未发挥其应有的解释力和包容力。本文认为,主要的突破口可能来自于我们对惯例背后的契约性质的认识。若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加以研究,应该能发现新的规律并对现有的演化理论作出有益的补充。

责任编校:齐 民

上一篇:美国信用评级业及其未来的监管政策调整 下一篇: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中的制度需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