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以江西蓝天学院为例

时间:2022-07-30 02:00:43

试论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以江西蓝天学院为例

[摘要]民办高校在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技能、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功利、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等种种现象。本文结合民办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人文素质教育匮乏的原因、加强民办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措施以及人文素质教育在民办高校学生成长中的意义进行探究。

[关键词]民办高校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教育必须确立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注重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人文教育,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既能胜任某种职业、又能促进其长远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但现实往往不容乐观,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民办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极度欠佳。

一、民办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人文教育逐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部分民办高校也为学生开设了“大学语文”、“艺术欣赏”、“公关礼仪”等课程。但以多数民办高校的现状来看,无论从教育理念、教学管理还是教学时间上,人文教育的处境虽然有所改观,但从深层上看还是相当无奈。一方面民办高校大声疾呼要重视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却在教育管理和考试方试上依然保留着太多的教条和“规范”,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技能、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功利、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等种种现象。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民办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着技能水平尚好,但心理承受能力弱、人文精神缺失、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具体说来,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知识结构不合理,文化素养较差

近年来功利主义不仅成为社会主导价值取向,也渗入了高等学府,特别是民办高校为迎合市场需要而开设“短平快”的实用专业目标,使得专业设置过紧、过严、过专,使学生缺乏对其它专业的了解,导致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单一、不合理;专业知识所占比重过大,人文知识相对薄弱,导致知识结构失衡。

第一,部分学生人文文化知识缺乏、审美情趣偏低。很多同学热衷于看武侠小说、上网聊天或玩游戏,对传统文化兴趣冷谈。比如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往往得不到学生青睐,反而流行歌曲、玩电子游戏、QQ聊天倒成了学生课余文化的主流。

第二,部分学生语言文字功底很差,缺乏基本的语言文字理解与表达能力,甚至连简单的应用文都写不好。有的学生写一份简单的请假条、通知,在格式、用语上也出错。毕业生的自我鉴定、求职信等书面材料更是错字连篇、语句不通。

第三,部分学生民族文化素养差,目光短浅,思想狭窄。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丰富的民族文化积累,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爱国主义思想。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阻碍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广泛吸收。有些民办高校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很模糊,对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的认识很肤浅。很多民办高校学生既没有读过多少古代优秀的名篇佳作,也不喜欢或看不懂鲁迅等现代作家的文章,更不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深层含义。

2.思维方式单一,综合能力较差

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民办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轻素质的现象,为迎合市场需要,急功近利,过份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导致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识水平低,心理承受能力弱,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较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首先,缺乏自信、爱心、责任感。他们对事业缺乏自信,对社会缺乏爱心,对朋友、亲人缺乏情谊,对社会、对工作缺乏责任意识。

其次,耐挫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差。调查显示,民办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心理脆弱现象。他们中的许多人或因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而自卑,或因专业不理想而灰心丧气、自暴自弃,甚至萌发退学的念头。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差,许多学生受不了人际关系的压力,更承受不了突如其来事件的打击。

最后,与人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较差。他们不懂得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承受不了人际关系的压力,缺乏人际交住和沟通的能力,与人协调的意识较差,缺乏作为一个合格社会面员所必需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尽管他们有技能,但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工作环境,不能处理好人际很快地融入社会。

3.知行统一脱节,伦理道德修养较差

由于部分民办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缺乏,导致他们在人格上的“残疾”。诚信危机、道德危机、伦理修养较差,是非辨别能力较低、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缺乏。不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公德意识淡薄、缺乏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许多同学对道德的认知,仅停留在观念和口头上,没有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比如:在道德上,学生都明白尊老爱幼、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卫生、言行举止文明等最基本的社会公德和文明礼貌,但在实际行动中,又常常出现知、行脱节的现象,缺乏必要的基本礼仪修养;平时生活品位低,追求低级趣味,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考试作弊现象严重,网络道德败坏等现象比比皆是。总之,表现出能力有余而教养不足。

4.非专业知识肤浅,导致自身的工具化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只有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在民办高校急功近利思想特别严重,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一门课程,一个专业,学生首先关注的是学这个有什么好处,对以后的就业有没有帮助,相反对于一些人文课程的学习看成是枯燥无味的事。最终自己在知识、能力、思维等方面可能被“专业化”,进而把学生培养成残缺不全,使人的社会适用性降低。

二、民办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匮乏的原因

从整体上来说,目前民办高校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在民办高校难以得到和谐发展。其培养目标过于专业化和实用化也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当然,造成民办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较低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总之民办高校人文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归纳起来,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1.对民办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第一,民办高校管理层的观念误区。由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及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极度短缺,加上功利主义思想也渗入了高等院校,民办高校在办学思想上强调培养专门人才,强调对学生进行专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许多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等都是单纯地围绕市场转,将学校变成了“职业培训”的场所,不少民办高校为迎合市场而开设“短平快”的实用科目,强调专业教学和实践训练,以专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来体现学生的特色,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学生培养模式的设计,出现忽略基础文化教学的现象,实用倾向较为明显。因此,在民办院校除了思想政治课、体育课和外语课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人文方面的素质课程了。

第二,在民办高校教师中也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观念误区。特别是专业教师,认为民办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是一种“技术教育”。多数教师仍停留在只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模式上,很少关注各个专业领域中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关系。结果是两者各自为政,进行互不相干的教学,从而这种教法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第三,学生“务实”思想严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远胜于人文知识。源于社会的导向、学校和家长的期望,他们一入学就把学习局限在过窄的专业之上,以获取专业知识,拿到毕业文凭和技能证书为目的。许多学生往往对一些技术性、工具性的学科,像计算机、外语等非常重视,也舍得花时间和金钱在这上面,而对一些人文学科,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语文、中国近代史等因远离经济生活,不能直接带来金钱利益,而常常被学生与家长所轻视。许多学生在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外领域知之甚少,忽视自身修养把自己变成只是受过良好训练的“工匠”而已,更谈不上有良好的修养、高尚的品格了。

2.民办高校人文课程体系不够成熟或尚未建立

民办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都是围绕市场转动,将学校变成了“职业培训”的场所,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而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学时比例、教学安排不合理等。

首先,民办院校的人文课程数量偏少,人文课程的设置多政治化倾向。虽然在素质教育理念要求的指导下,民办高校人文设置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技术类课程相比,仍处于课时得不到保证的可有可无的副科地位。在人文课程设置上,民办高校存在的一个共性就是除了国家硬性规定的“两课”政治课程外,对开设其他人文素质必修课(如围绕各类专业科学技术的社会学、伦理学、法律学、艺术等)重视不够,有的民办院校仅仅希望通过开设人文选修课来弥补。然而,就大多数民办高校来看,人文选修课无论在师资力量上,还是开课质量上,都与学生有实际需要存在着很大距离。人文选修课数量很少,有的民办高校开设的人文选修课只有四、五门,比如《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而与专业技术课相融合的人文选修课程几乎没有开设。同时,人文选修课质量欠佳,有的学校根据现有教师的专长、能力、因人开课,很难开发出适合民办高校学生实际需要的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人文选修课,使受教育者有“隔岸观火”之感。

有的民办高校一谈人文教育,就是政治挂帅,认为政治思想课是人文教育的核心科目,是人文教育的法宝。单纯的政治思想教育不能达到人性的完满,也不能达到塑造学生的精神家园的目的。

其次,体现人文精神的课程少,辅助实用类的课程占多数。在所开设的人文课程中,相当一部分课程侧重于增加学生的基本知识或追求一些应用技巧。如我校有些系开设的应用文写作、高业谈判、实用公共关系与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都只是补充学生基本文化素质偏低的应急措施,学生也是为学而学。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却失掉了激情、创造和灵性。这些与人文教育所担负的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精神、唤醒人性和良知的“自然”目标显然是有差距的。

第三,人文课程的课时少。人文教育课程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尤其是民办高校为了突出技术特色,或为了创办试点专业,在教学计划中人文选修课程常常被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挤占,或者在突出学生的技术、技能操作时,大量的实习、实训课程挤占本来少之又少的人文课程,人文课程为专业课程“让路”的现象时有发生。笔者以江西蓝天学院京东校区机械系自考改革试点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教学计划为例,“两课”课时占总学时的6%,其它人文课程则几乎没有开设。机电系自考改革试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文课程缺乏症”现象也是突出的,该专业人文课程只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0学时)》、《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50学时)》,占总学时的4%左右。而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大学语文》,在江西蓝天学院自考专业试点改革中竟然全部删除,取而代之是专业课程。

3.民办院校人文底蕴不厚,氛围不足

由于民办院校起步晚、发展快,学校人文教育资源不多,校园人文氛围不浓,校园文化还未形成自己的特点,无论是从办学历史,还是师资力量、硬件设施与公办高校相比逊色,尤其是在人文底蕴上更是无法相比。加之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学科专业比较单一,各类学生团体组织人员流动较快,院图书馆的人文藏书也相对较少,资料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些都是民办院校难以形成持久稳定的校园人文文化原因。

校园文化是实现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民办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存在着一些弊端:即把人文教育完全等同于人文知识的灌输,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质性、根本性的重要问题――精神文化建设。只注重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忽视了“隐性课程”的作用。只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人性训练和培养,却把校园文化建设单纯地等同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忽略了文化艺术活动、社团活动的开展,都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形式。

三、加强民办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措施

民办院校要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走民办高校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既要保证专业技能的学习,也不放松人文素质、综合能力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树立综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实行人文教育的关键。为了扭转忽视人文学科的状况,建议“民办高校重新修订教学计划、设计一套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新课程,让学生无论什么专业都要具备相当程度的历史、哲学、语文、文学艺术的修养”。根据民办高校教育特点,可以重新组合人文课程,如编写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人文校本教材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举措。如《公关礼仪与就业指导》、《世界文化杂谈与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人文教育课程内容上必须适应社会经济的需求和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第二,转变观念,树立人文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并重的理念。民办高校是以培养和选就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培养目标的第一位就是育“人”,其次才是专业技术教育。即确立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要树立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观。要教育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即有理智、有理念、有理想的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和创造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人。

第三,教师要结合专业教学渗透人文精神。首先教师要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的可行性。比如科学知识中渗透艺术和美;专业教育方式蕴含深刻的人文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质疑”、“解惑”、“去伪”、“求真”的思维,训练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科学信仰。其次在专业教学中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比如采取多种途径,提高专业教师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教师教学中让学生发挥想象、启发思维、以人为本、止于境界。再次,民办高校应依据技术教育的特点和院校自身的特色,以人文学科为基础,以专业教学为支撑,进行面向职业生活的人文教育。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才不是“片面性”的。

四、人文素质教育在民办高校学生成长中的意义

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提升人文精神,培养责任感、使命感。

大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在这人生重要时期,作为民办高校应同时加强专业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使学生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健全人格,既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又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较深厚的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可以弥补技术教育对人精神层面的忽视,培养完整的职业人。让学生具备远大理想、高尚情操及审美能力;具备竞争和团队意识;具备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能力;具备奋斗意识、承受失败挫折的心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审美修养、礼仪修养、政治修养、增强学生处事修为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快地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将来的各种竞争和挑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牟顺海.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2003,(3).

[2]于仁斌,李波.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2,(9).

[3]季慧.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刍议[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5).

[4]胡炼.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6)

[5]任素杰.关于加强高职学院专科生人文教育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5,(1).

作者简介:龚俊杰(1975.12-),男,江西省修水县人,江西蓝天学院思政部教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张菲(1980.12-)女,江西省樟树市人,江西蓝天学院经管系教师,主要从事学生教学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江西蓝天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民办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江西蓝天学院为个案》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Y08027。

上一篇:执行权优化的法理探微 下一篇:高职学生社团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