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

时间:2022-05-17 08:01:36

试论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

摘要: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医学院校应适应时代的要求,探索有效途径,对医学生实施人文关怀教育。文章就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关怀;必要性;途径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S.E.Luria指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滋润。”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爱人与爱技术是并行的。”“医乃仁术”,医学是人学,其基本行为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医学彰显着人性的光辉。21世纪的医务人员应该以病人为中心,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贯穿对病人的尊重、关怀,与病人进行情感的沟通,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基本原则。作为培养未来医务人员基地的医学院校,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重视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教育。

一、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护工作者,担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崇高职责,其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医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应接受系统的人文关怀教育。通过人文关怀教育,培养其伟大的博爱精神,使其敬畏生命、善待生命,乐于为病人作奉献,关爱患者、尊重患者,竭诚为他们服务。对医学生加强人文关怀教育是顺应时展的要求,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医学人才。

2.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是医学教育目标的要求。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的《爱丁堡宣言》指出:“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仅仅治疗某些疾病。”现代高等教育是综合性、学术性和人文性“三位一体”的教育,现代医学高等教育必须考虑医学中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整合,追求医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除了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人文关怀素养。美国霍普斯金大学乔治亚医学教授休斯敦认为,是否尊重患者心理感受,是“医生区别于兽医之所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的最直接目标是培养、塑造和弘扬医学生的医学人文关怀精神。

3.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现代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发展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患者除了对医生的医术、技能抱有很高的期望外,还希望得到同情、关心、理解和尊重。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治愈疾病,还应使患者在身体、心理等方面达到平衡和协调。因此,医学生不仅应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还应有人文关怀素养;将来不仅能医治患者生理上的疾病,而且还能诊治患者心理上的疾病;能通过心理疏导来稳定情绪,通过讲授医学知识、介绍病情、准确的医治等措施来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以增强患者治病的信心。

4.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医务人员的劳动付出和患者的身心得以康复基础上的一种神圣的职业道德关系。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带来了医患关系的变化,医患两者转变为相对平等的主客体,病人不但是“求医者”,还是医疗活动的“参与者”,享有知情同意权、自等。据有关调查,医患关系紧张以至引发医疗纠纷,40%以上原因与医务人员的爱心、责任心、同情心不强有关。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生能否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真正关爱生命,是否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体现人文关怀,成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桥梁。作为未来的医生,医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素养,怀有强烈的爱心和同情心,懂得尊重、理解、关爱和抚慰患者,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5.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是医学的本质要求。北大医学部主任韩启德教授认为:“医学是造福人类的学问,医学绝不仅仅是技术,而是把人文关怀放在首位的学科。”医学不同于其他科学,其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都是人。“医乃仁术”,医学是人学,医生的职业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它虽然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但作为一门人类生命的学科,与社会是密切联系的,因为在医学领域,无论是从健康、疾病的探源、临床决策的过程,还是从对患者的服务,都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关怀。

6.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是当代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所要求的。美国著名医学家霍尔・雷在其《病人》一文中言:“从现代医学舞台不幸消失的旧式医生尚能充分尊重病人的人格、家庭、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今天,我们却发现正在接受医学教育和已经成为医生的人,反而缺乏对病人心理方面的关怀。”现在很多医学生人文关怀的荒漠化越来越严重,为患者服务的观念淡薄;漠视苦难,轻薄死者,缺乏同情心。临床实习时,见病不见人、认机不认人,把患者视为“有病的机器”,忽视了人的社会学和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漠视患者的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治病不治心;甚至自视高人一等,把自己看作是患者的救世主,在医患关系上颠倒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的主要途径

1.文医融合,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医学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对医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人文关怀品质的高低与其知识的储备、素质的全面性有着直接关系。只有文医渗透、文医融合,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才能真正提升医学生的文化素养,关注健康与生命的价值,真正理解医学的从善性。培养医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医疗实践中能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医疗的要求,也是人文关怀的要求。只有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才能真正从知、情、意、信、行上提升他们的人文关怀境界。

2.在医学人文课程中贯穿医德教育。以“病人为中心”观念的养成,要求医学院校开设的课程要始终贯穿医德教育。“无恒德者,不可作医”,传统的医德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救死扶伤、悬壶济世,强调医生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重视医德医术的结合;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不矜名,不计利”,不以医谋私;对患者一视同仁,不分贫富贵贱男女美丑均应平等对待;尊重患者人格,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患者的隐私与秘密;稳重端庄、宽和温雅,以赢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才能更好地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

3.教师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用良善品性去感染学生。“正人先正己”,教师作为“授业解惑”之人,必先修养和锤炼自己的品格。要求教师为人师表、树精行范,以自己的高尚医德和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思想上积极进步、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不慕名利;业务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优雅风范、仪表端庄;对患者亲切和蔼,热情周到;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4.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优美的育人环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着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人文关怀素质的养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良好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会像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感染、塑造、鼓舞着医学生,激励着他们奋发向上;这种人文影响会逐渐根植于医学生心中,内化为他们的价值、理想和信念,会在医学生走向社会成为一名医生时仍旧彰显其精神动力。

5.在医疗实践中培养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养成来源于医疗实践,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人文关怀教育在医疗实践中进行,才能使医学生对人文关怀不仅有理性的认识,而且有直接的感性接触。实习中,医生要以鲜活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方面的启发式教育,要让他们了解医疗法律法规、卫生行业纪律对医德医风的要求,告诉他们在为病人服务时,如何实施人文关怀,把人文关怀素养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学习。人文关怀教育在医疗实践中进行,需要医学授课老师的参与,并身体力行。医学教育者在传授医学知识的过程中,应始终把人文关怀与医术融为一体,传授给学生。

作为未来医药事业接班人的医学生,面对的不仅是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而且还要面对在更广阔的历史、社会背景下对医务工作者提出的更高的人文关怀要求。因此,加强人文关怀教育,有助于提高医学生自身的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

上一篇:高职院校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医疗纠纷防范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