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对策

时间:2022-07-30 11:49:29

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对策

[摘要]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中的弱势群体,不仅承受着经济、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多重压力,还承受着社会竞争、环境刺激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人际关系复杂化和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带来的心理负荷,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需要社会、学校、家庭、贫困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协调努力。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危机 预防和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147-03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探索,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奖、贷、助、补、免为主体的多元化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然而,贫困生内心深处形成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消解。虽然多数贫困大学生身兼独立性强、耐受力强、勤劳简朴和学习刻苦等优点,但他们(包括贫困生中的优秀分子在内)大都存在精神上的困惑,不同程度地受到心理上的伤害,容易产生诸如焦虑、强迫、抑郁等心理症状,甚至产生敌对、偏执、精神分裂等疾病。许多调查表明,贫困生在这些症状上的指数大大高于非贫困生。由此,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已经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灵痛楚,而这种痛楚更多地体现于许多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带来的一些心理“贫困”,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一道屏障。

一、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自卑心理严重。随着高校在校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和学费的逐年升高,校园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不断上升,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达到了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15%。针对这一现象,有关教育专家认为,高校特困生群体的相对集中性、复杂性、不可预测性和可塑性,远比其他贫困群体要大。贫困大学生为自己的贫困出身而自卑,对自己没有信心,总觉得低人一等,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不愿与同学交流,不愿参加集体活动,顾影自怜。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贫困,因而一次次失去得到帮助的机会;即使得到别人的资助,也会深深内疚、自责,心灵深处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挫折感,从而导致自卑心理,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身心方面的“双困生”。

2 抑郁症比例明显偏高。抑郁是人因自身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由于城乡和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贫困生的学习条件与发达地区的学生比较相对较差,接受的基础教育比较薄弱,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较低,导致其进入大学后的学习相对艰难。据《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对全国部分高校贫困生的调查数据显示,有73%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52%的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主要表现为:(1)情绪低落,遇事缺乏信心,无精打采,对学习和生活兴趣索然,常常逃课,不愿与人沟通,谈及前途时心情黯淡。(2)思维抑制,反应迟钝。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常走神。(3)行为被动。凡事缺乏主动性,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有沉默和独处倾向。(4)有时突发冲动,行为极端。

3 自我封闭现象严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调查数据显示,有近50%的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着障碍,不愿意主动、积极地与人沟通,自我封闭意识强;有40%的贫困生对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不高,交往动机薄弱。这表明,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匮乏难以支付人际交往的必要开支,往往不喜欢参加集体性或公益性的活动,担心因自己拮据的经济状况或与他人的能力差距而被人轻视,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只好采取逃避的方式以避免自尊心受挫。一些贫困大学生对别人的主动帮助虽然心怀感激但却不愿接受。在他们看来,如果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就等于承认自己是贫困生,而这恰恰是他们不愿意接受的事实。贫困生不愿主动与人接触和沟通,表情冷淡刻板,性格意志脆弱,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不能很快适应大学校园的新环境、大学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方式等,基本是集体生活学习中的“慢热型”或“捂不热型”,难与他人和睦相处,经常出现议论、嫉妒、怀疑、计较别人的问题,造成同学、师生关系的不和谐甚至是紧张。由于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不良,许多大学生不习惯集体生活、不遵守规章制度、不善于团结他人、不会互助学习、不懂得维护各种关系,长此以往,就会形成狭隘心理,既对完成学业毫无裨益,也会对今后漫长的人生之路产生无法预料的负面影响。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 不同环境和文化的不适应。农村和城市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我国许多农村的生活条件还比较差,消费习惯与城市存在着很大差异。贫困生中很大一部分人来自相对落后的农村,对都市流行时尚或者新鲜事物接触得少,甚至对很多时髦的东西很陌生。还有的贫困学生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与都市人口子女的习惯有很大不同。这种文化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必然给贫困大学生心理带来一定的冲击。

2 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教育还停留在死读书的应试阶段,音乐、美术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水平落后,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条件相对较差,导致其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个性缺乏充分发展。而大学强调素质的全面发展,使贫困生在学习、生活上一时难以适应,产生和其他学生学习成绩上的差距;有些贫困生为勤工俭学而奔波,消耗了很多精力,造成了他们更加沉重的身心负担。

3 心理不适应。许多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在中学时学习成绩优秀,出类拔萃,能考入大学,会产生很强的自豪感。但到了大学,强手如云,他们会逐渐感觉到与其他人在知识面、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距,失去心理优势。很多贫困大学生有不平衡心理,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他们表面上很自强,甚至很自负,但事实上内心一般很脆弱。一部分人由于一时的努力没有得到理想回报,就变得十分消极,不再试图改变自己。

4 社会价值观的冲突。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使他们更加看重物质利益。有些家境不宽裕的大学生,既不忍心向父母伸手,又没有能力勤工俭学,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有临床心理学家认为,抑郁症患者与其早年的某些思维方式有紧密关系。比如,一个孩子总是被父母忽视,那他就会发展出这样的思维:无论怎样做,自己的表现总是不够好。长大以后,当生活中发生突发事件时,往往就会只看到事情的消极面,从而加重了失败感。

5 贫困生缺乏有效的应对贫困的方式。一个大学生当前每年的全部支出约为1.2万元左右,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压力不小。不少贫困学生能体谅家长的辛苦,四处打工赚钱,以求自立。大学中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受各种文化的影响、现代意识的熏陶、社会潮流的引导,甚至受所学专业特殊风格的熏染,开始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消费,有意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为改变现状,贫困生只能利用“身体资本”和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作校外兼职,用挣来的微不足道的辛苦钱弥补学费,偶尔满足一下虚荣心。但他们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同家庭优裕的学生相比,于是羡慕、嫉妒、自卑、孤独、无奈并存共生,促使其想方设法拼命赚钱,这样做的代价可想而知,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大学校园之外。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学习问题。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对策

1 贫困大学生应从自身做好调整。一是贫困生要从自身做起,建立良好的心态。不要认为经济条件决定一切,家庭的贫困并不意味着其他方面的全面贫困,自身所具有的坚韧、勤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格正是应对贫困的利器,要从“活在别人的眼睛里”解放出来,真正了解自己,合理定位,重树自信,不断鞭策自己,通过自身的努力争取成功。二要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克服自卑心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无论是贫困的还是富有的。许多贫困生不敢和别人交流,不敢讲自己的心里话,把自己封闭起来,看不到自己真正的价值,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唯恐别人瞧不起自己,这样就会使自己丧失信心,进而自我否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其实,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只要宽容待人、诚实豁达,别人就不会瞧不起你,就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三是处理好不可改变的自我与可改变的自我之间的关系。不可改变的自我包括贫困的现实和自己的长相、身高等,可改变的自我就是如何面对现实,寻求积极地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一种人的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自己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贫困生要合理制定自己的目标,要以自己的智力状况和所能付出的努力程度为调整依据,正确地对自己进行评价,积极努力地实现自我价值。要从心理上战胜贫困,这样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起自己战胜贫困的信心。四是克服依赖思想。许多贫困生在面对贫困问题时,难免产生依赖心理,少数人甚至产生抱怨社会、家庭以及幻想、自卑等不正常心理,却不知去积极努力解决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针对贫困生的帮扶措施,贫困生应想方设法去获得这种资源。

2 学校和社会应给予贫困生积极的帮助和支持。一是高校要高度尊重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中的主体性地位,提高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实时掌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对他们进行各种有益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远离心理危机。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让其知道自身需要改变的心理特点以及引起这些不健康心理的原因,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完善应对贫困的方式;积极开展有效的心理教育和咨询活动,全面准确掌握贫困生的各方面情况,针对其特殊情况开展各种心理辅导、帮教活动,引导他们改变对贫困的认识,懂得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二是高校和社会应尽可能地为贫困生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帮助。国家应该从政策上鼓励和加大各种帮困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的投入,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暂时的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学校也应尽可能地加大“奖、贷、勤、补、免”的力度和规范性,增加激励措施,尤其应加大“奖、勤”的力度,让贫困学生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获得奖励或者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精神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感。三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进行人格教育。学生的人格素质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人格教育的内容就包括降低自己的需求以服从社会,培养与社会和谐相处和有责任感的人。学校要利用各种机会来倡导社会平等、文化多元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并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标准,获得生存技能,养成公民的责任感。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一生,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家长应自觉履行家教职责,注重言传身教。在社会教育中,应突出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并努力使之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每年假期,学校应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需要建构一个完善的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生态系统的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四是加强贫困生的意志磨练。改革开放30多年给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拜金主义”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通病,这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塑造、定型期的在校大学生来说,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波及和影响,因此要引导学生积极地面对现实,科学、乐观地看待当前的贫困。

上一篇:浅谈创设情境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效性 下一篇:探析小学数学体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