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世界一次新的凝眸风景无处不在

时间:2022-07-30 10:21:04

给世界一次新的凝眸风景无处不在

如题所示,这篇文章记录了作者有荥阳到汜水的旅行见闻,是一篇旅行记,或者说游记。中学里,每年都有春游与秋游,游玩回来,语文老师多半会布置学生写游记。游记,也就成为学生作文的常见体裁。缘于此,我们在阅读名家游记之时,一面可以做文学的欣赏,一面也能学习写作的手法。

旅行是一种动态的生活。人在旅途,目之所接,耳之所闻,总是在不断变化,印象常新,如果我们事无靡遗地――细数,那将是一本开列不完的流水账。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写旅行记和写日记一样,第一先得放弃那完全记录下来的野心,因为这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必需的事情。”既然无需面面俱到,写游记,就要在纷纷杂杂的印象中做出选择,写什么不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各部分之间如何组织,都需要有所考量。

徐盈先生的这篇《从荥阳到汜水》并没有将他一路走来的见闻全部告诉读者,只重点叙述了三个方面的情况。一是窑洞的形制,二是荥阳、汜水两地柿子的出产,三是柿饼及霜糖的制作过程。作者之所以选择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结构文章,乃是因为本地风土的特色在黄土坡上的窑洞,柿饼与霜糖又是当地居民的生计所系,这些食物给予作者的印象最深,却“一向就很少有人注意过。”而作者在记述之时,并没有止于单纯的印象描绘,在印象的基础之上,又有理性的分析与整理。如文章的第三段,解释当地农民为何不建砖瓦房而挖窑洞居住,便是基于观察的理性探讨,在当时的观察以外,又加入自己平素所积累的风土常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综合起来,就是一段言之有物的好文章。再如第十段,作者细细记录了霜糖的制作方法,这一段文章质地绵密,让读者对霜糖的制作过程有清晰真切的感知,以明了当地农民生计之不易。文中没有一句煽情的话,但字里行间分明又有一种感动之情。倘若作者只是浮光掠影似的随便看看,而没有亲自向作坊里的工人询问,决然不能写出这样精细的说明文字。好的游记文,作者的观察总有其细致与独到之处,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徐盈先生在文章中对于柿子品种的介绍,柿饼柿霜制法的描述,都是个中佳例。对于游记文而言,文章的成立,赖于作者的观察,若在耳目之外又加入访问,待落笔成文之时,即可以将记述的内容深化。这也启示我们在写游记之时,不必一意在修辞上追求华丽,“修辞立其诚”,将自己印象深刻的观察平实地记录下来,或许更能打动人心。

我们习见的游记文,多刻画的是名胜古迹与自然风光。仿佛除此以外就没有了风景。这就将“风景”二字的内涵给狭隘化了。倘若仅仅把“风景”限定为山山水水名胜古迹,纵使应接不暇,笔墨间很有流连忘返之意,但读多了,感觉最深的还是辞采的美。描绘自然易设辞采,因为自然之美是显见的流转,但世界不只有自然,生活的展开也不是处处是游观,有更多的细节与质感在风景之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这些不易写,以至许多人想不到不写,是因为它们散落在日复一日的时光中,没有自然那种显见的美的质地,需要写作者(观察者)有更宽广的视界与怀抱。徐盈先生在文章的末尾说:“对于这么一个柿饼出产地,一向就很少有人注意过”人们不曾留意到黄土高原上的柿树林、霜糖作坊里的制作流程其实也都是动人的风景。

旅行不一定要去远方,给世界一次新的凝眸,风景无处不在。

上一篇:不可替代的种子 下一篇:秋天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