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讲话要培养“没有准备”的功夫

时间:2022-07-30 07:39:36

领导讲话要培养“没有准备”的功夫

笔者参加一次现场会,领导讲话时没带一片纸,直奔主题,讲了十分钟。最后,他说:“今天没有准备,讲的全是自己的平时思考,指出的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顿时,台下掌声哗哗一片。

反观一些会议,领导在讲话时都要提前准备好讲话稿。甚至讲两分钟的话,也要让秘书准备好讲话稿。有的领导偶尔没有准备,讲话时脸憋得通红,弄得秘书干着急。

而上面这位领导“没有准备”的讲话,之所以能够赢得掌声,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说得短,简明扼要、直截了当;二是讲得实,生动具体、有啥说啥。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无论大会小会,有些领导讲起话来就是长篇大论,言之无物,充斥着套话、空话。说了上句,就知道下旬。听众则听了后句,就忘了前句,不仅觉得味同嚼蜡,还让人抓不到重点。为什么有的领导讲话总喜欢长呢?这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工作思路和工作作风问题。有些领导在准备发言或讲话材料时,既怕讲得少了’反映不出重视程度;又怕没有靠上形势,体现不了高度;或者没有提出新鲜说法,显示不出能力水平。受这样的“指导思想”影响,一些为领导准备发言的“笔杆子”们渐渐形成惯性思维,不论什么会议,总认为领导发言喜欢长篇大论,准备起来动辄成千上万字,洋洋洒洒,本来一句话就能够讲清楚的道理,非要用上几组排比才够味道;一张纸就能表述清楚的内容,不整上七八页就体现不出分量。相比之下,没有经过“精心准备”的发言,出自领导的亲力亲为,多了一些真实思考,少了那些空话套话,反而能够更加贴近实际,引起听众共鸣,获得更好的讲话效果。

当然,“没有准备”并不是信口开河,讲到哪算哪。这种“没有准备”的功力,源于平时的积累。经常深入一线,及时掌握各项工作的第一手材料,讲话中就能够多一些贴近基层的鲜活实例和打动人心的闪亮思想,既亲切自然又具有指导作用。如电视剧《亮剑》中的主人公李云龙,他的讲话受战士喜爱,不仅因为他的语言彰显着个人魅力,更因为他的讲话中找不到官腔,有的只是实实在在的事理和具体细致的工作分析,而且句句说到点子上,让人口服心服,记忆深刻。

笔者认为,“没有准备”其实是有准备,是平时的思考和积累,是平时的练习和做足功课。

(摘自2010年6月7日《中国人事报》)

上一篇:美国大学靠什么保障教学质量 下一篇:人类离火星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