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纪行:“创新之国”源头探秘

时间:2022-10-11 06:10:48

瑞典纪行:“创新之国”源头探秘

无处不在的瑞典创新

谁能想到,直到上世纪初时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仅仅在一个世纪后,便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工业化国家。而当人们找寻瑞典奇迹背后的奥秘时不难发现,这种成功与瑞典人对教育、科学和创新的推崇密不可分。

多年以来,瑞典一直是公认的最具创新力的国家,同时也是诸多全球创新研究报告排名中的佼佼者。2008年,根据欧盟委员会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瑞典是最具创新能力的西方国家,其表现不仅超过其他欧盟成员国,也优于美国和日本。2009年,在欧洲委员会的一项包含29项不同指标的欧洲年度创新评分板中,瑞典蝉联欧盟中最具创新性的国家。

一百多年以来,瑞典共有30多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瑞典人发明的摄氏温标、伽玛刀、心脏起搏器、血液透析机、无菌纸包装技术、滚珠轴承、拉链、安全火柴、现代电话交换机、现代单体式电冰箱、家用真空吸尘器、移动电话通信技术、三点式安全带、鼠标、网络电话Skype等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发展。

统计表明,就人均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而言,排在世界第一位的是瑞典。而在全世界每百万人拥有的专利数量上,瑞典接近370个,与之相比,美国还不到150个。

创新来自于开放交流

初至斯德哥尔摩,探访的第一站就定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它既是每年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的颁发机构,也是瑞典最高的学术机关和最大的-科学中心。

不到早晨八点,记者一行人就赶到瑞典皇家科学院,而此时院长林奎斯特先生已经一个人在学院内等候我们多时。宁静清幽的办公礼堂内握手寒暄,丝毫没有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委员的高高在上,没有科学巨人的严肃冷峻,甚至不需要任何助手相随左右,有的只是诺贝尔式的坦率真诚与宽广胸怀。

在这座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皇家科学院内,林奎斯特院长亲自为我们逐一讲述它的历史与荣耀。记者问道,“身处瑞典创新的金字塔尖上的您,认为瑞典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的创新力?”院长答日:“自科学院1739年成立以来,就在不断地挖掘科学技术,不断地研究探索。我认为,诺贝尔奖让我们有机会可以提升在世界科研领域中的地位,为瑞典在世界上的地位提供了很大帮助。因为有诺贝尔奖,所以我们的科学家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跟世界接触,我们的科学院院士有机会到世界各国去吸收先进的经验,同时在我们这里举办研讨会,吸引各国的科学家到这里来进行研讨。”

而对于“中国何时才会有人获得诺奖”的问题,林奎斯特院长答道,“一般诺贝尔奖都是在一些科学成果获得了承认十几年之后,才颁给它们的发明者这个奖项,而中国改革开放是1978年,到现在也只有30多年时间,所以要求现在就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可能还早了点。”也许,中国的科研从业者们,需要的只是再多一些时间和耐心。

需要注意的是,“诺贝尔奖最重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奖励人,而是为了奖励新事物的发现,新的发明创造,奖励给改善人类环境作出贡献的发明,然后在发明的背后再找出其发明30”林奎斯特院长强调说。

研究成果要转化成生产力

当地人将斯德哥尔摩称作是“北欧的首都”,而位于城中的“西斯塔科学城”则被称作是北欧的“麦加”。这是因为,西斯塔是北欧乃至世界信息及通讯技术领域最大的几个商业研发区之一。

作为瑞典经济发展最强盛的地区,有310万人住在这一地区,也就是说,差不多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于此。这里有1400家公司,其中500多家是属于电子通讯行业,工作人员超过35000人,世界知名的电子通讯领域巨头爱立信的总部就设在这里。另外,这里还有两所著名大学(皇家理工学院和斯德哥尔摩大学)及多个科研基地,有1000多名教授,如果以平米来计算,堪称是世界上教授密度最高的地方。

“在这个地方,学术和商业同等重要。我们的目标,是把这个地方建成一座城市的样子,而不只是一个技术研发基地。”西斯塔的工作人员这样告诉我们。

而为了鼓励与促进创新,瑞典政府更是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的协调机构――国家创新署(Vinnova),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致力于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促进研究与开发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从而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创新署署长布罗根女士说,瑞典国家创新署主要负责协调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间的合作。“我们的工作就是,把工业界人士、国家机构人士和大学机构人士三方召集起来,共同制定一个计划,来促进国家研发的发展。总之,我们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在整个欧洲内部,对政府和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公司和企业)提供信包和指导。”

创新也可以是一种生态理念

对于世界大多数国家来说,低碳和环保都是一个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新理念。殊不知,瑞典人早在几十年前,就对影响到今天的气候问题具有了忧患意识。1972年6月,正是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会上发表了闻名于世的《人类环境宣言》,从此拉开了全球环境合作的序幕。

令人深有启发的是,这种对未来的前瞻性见识,反过来同样能够给瑞典带来商业竞争上的优势。一个最直接的证据是,长期以来,瑞典在贴有生态标识的商品和服务方面一直领先全球。1985年,瑞典为有机食品设立了KRAV标识,以帮助消费者做出环保的购物选择。贴有这一标识的商品必须满足一定要求,即不得使用化学农药、化肥或转基因微生物。

近年来,瑞典还有一个世界最大规模的体现生态城市理念的哈马碧生态城,正成为全世界建造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低碳示范社区。该地区过去曾是一处非法的小型工业区和港口,有许多搭建的临时建筑,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土壤遭受严重的工业废物污染。

建成后的哈马碧社区,完全体现了社区的居住功能与环境的和谐共存,生物气体及其转化的电力成为这座社区能源的主要来源。小区附近有一个热电厂,热电厂的部分原料就是利用小区居民排放的有机废物,循环利用后再将电能送回小区,小区里所有公共交通燃料都是这个电厂生产的,同时小区还使用太阳能和风能,使整个小区可以达到零排放。在哈马碧各种环保手段中,高达95%的家用垃圾循环技术是最值得借鉴的地方。2010年,斯德哥尔摩被欧盟授予首个“欧洲绿色首都”,这其中自然也有哈马碧的一份功劳。

瑞典作为“创新之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创新既可以是一种将知识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经济原动力,也可以是一种让广大人民具有前瞻性眼光的生活方式,更可以是一种影响到我们子孙万代的生态理念,而只要你真正领会了创新的精髓,创新就将无处不在。

(摘自2010年5月25日《法制日报》)

上一篇:中国布局最大绿色投资 下一篇:干部讲话应有“百姓思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