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鉴别与处理

时间:2022-07-30 07:09:13

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鉴别与处理

摘要:目的 研究并分析导管周围乳腺炎肉芽肿乳腺炎临床鉴别处理方法。方法 选择我院于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31例导管周围乳腺炎与9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鉴别与处理方式。结果 31例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中,13例手术治愈,8例手术加药物治愈,6例仅用药物治愈,在随访期间,无患者复发,4例仍在治疗阶段;9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中6例经药物治疗后肿块缩小到1~2cm,患者病情稳定后,实施手术切除法,随访期间无患者复发,2例仍在治疗阶段,其余1例经过激素治疗后肿块缩小,进行手术,术后病情未复发。结论 对于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对于无基础病变性的窦道型与脓肿型导管周围乳腺炎,宜使用药物治疗法,对于肿块型导管周围乳腺炎,可以行药物治疗后再实施手术;而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可以先使用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待肿块缩小后再进行手术。

关键词:导管周围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鉴别;处理

导管周围乳腺炎(Periductal mastitis,PDM)与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是非哺乳期的常见乳腺炎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肿块、乳腺窦道与反复性乳腺脓肿,PDM与GM在临床中的鉴别与治疗均较为困难,此类患者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情况严重时需要将完全切除[1],为了分析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鉴别与处理方式,本文对我院收治的部分PDM与G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21例导管周围乳腺炎与9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4~49岁,平均(37.3±2.9)岁,发病时间1个月~18年,平均(4.5±0.2)年,所有患者均在非哺乳期中发病,在30例患者之中,6例无哺乳史,其余24例有哺乳史,其中8例患者合并哺乳期乳腺炎。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以肿块、乳腺窦道与反复性乳腺脓肿为主,其中10例导管周围乳腺炎伴随内陷。多数患者在入院前曾使用抗生素进行常规治疗,治疗无效后来我院就诊,2例患者在外院实施肿块切除,有窦道形成。

对患者进行常规病理检查显示,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主要特征为乳管扩张,并有大量浆细胞浸润;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主要特征为小叶病变,叶内存在炎细胞侵润情况,并伴随微脓肿。排除标准:乳腺结核患者与其他恶性疾病患者。

1.2 治疗措施

1.2.1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治疗方法 对于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先使用注射器排脓,使用广谱抗生素联合甲硝唑口服的治疗措施,若患者病情无改善则更换乙胺丁醇(用量为0.75g/d)、利福平(用量为0.45g/d)与异烟肼(用量为0.3g/d)进行治疗,疗程维持9~12个月,所有患者定期进行复查,根据患者肝功能情况调整用药方案。若患者肿块较为严重或者伴随窦道,则进行手术切除,术后用药方案同上[2]。

1.2.2 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治疗方法 对于脓肿与窦道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治疗方案同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对于肿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使用甲基强的松龙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6w,1~2w用量为20mg/d,到第3w每周递减4mg/d,最后减少至4mg/d,若病变范围缩小不理想或者患者在停药后复发,则进行手术切除。治疗结束后,进行2~12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7个月。

2 结果

31例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中,13例手术治愈,8例手术加药物治愈,6例仅用药物治愈,在随访期间,无患者复发,4例仍在治疗阶段;

9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中6例经药物治疗后肿块缩小到1~2cm,患者病情稳定后,实施手术切除法,随访期间无患者复发,2例仍在治疗阶段,其余1例经过激素治疗后肿块缩小,进行手术,术后病情未复发。

3 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非哺乳期乳腺炎在临床中的发病率并不高,约占整个乳腺良性病变的1.4%到5.4%,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导管周围乳腺炎(Periductal mastitis,PDM)与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这两种疾病的临床表现类似,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因此,两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有着一定的困难。有关研究显示,在病理检查结果方面,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存在差异,将临床诊断与病理检查结果相结合就能够很好的区分出两种疾病,导管周围乳腺炎存在浆细胞性乳腺炎与乳管扩张症的表现,乳管扩张会导致分泌物难以排出,继而产生炎症。该种疾病有着病程长与反复发病的特征,临床表现为脓肿、肿块、有粉渣样物排出,并伴随瘘管与窦道的形成。就现阶段来看,导管周围乳腺炎的病因还不明确,可能与内分泌失调、细菌感染、免疫因素、外伤、内陷有关[3]。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窦道与肿块的反复出现,也有患者有反复脓肿,病理诊断结果为小叶病变,病变为多灶性分布,叶内存在炎细胞浸润情况,炎细胞主要为嗜中性白细胞,也有上皮样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与巨细胞。其发病原因可能与避孕药物、外伤、化学刺激、免疫因素、小叶炎症有关。因此,发病位置与基础病变也是鉴别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重要标准。

目前,对于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主要治疗方式就是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为手术治疗提供条件,手术中,必须要将病灶完全切除,手术时机易选择窦道闭合、肿块稳定状态下,本组31例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中,13例手术治愈,8例手术加药物治愈,6例仅用药物治愈,9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中6例经药物治疗后肿块缩小到1~2cm,患者病情稳定后,实施手术切除法,随访期间无患者复发,2例仍在治疗阶段,其余1例经过激素治疗后肿块缩小,进行手术,术后病情未复发,无患者切除。

总之,对于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对于无基础病变性的窦道型与脓肿型导管周围乳腺炎,宜使用药物治疗法,对于肿块型导管周围乳腺炎,可行药物治疗后再实施手术;而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可以先使用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待肿块缩小后再进行手术。

参考文献:

[1]杨剑敏,王颀,张安秦,等.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鉴别与处理[J].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1,06(01):332-334

[2]Aziz Firzah Azlina M.S., Zakaria Ariza M.B.B.S., Talib Arni M. Path.,et al. Chronic Granulomatous Mastitis: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Considerations[J].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2003 (5).

[3]张超杰,范培芝,喻宏,等.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手术治疗:附8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9,22(11):392-393.编辑/刘小燕

上一篇: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门静脉癌栓介入治疗进展 下一篇:浅析门诊中药房调剂差错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