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港港口物流发展趋势

时间:2022-07-30 05:06:15

唐山港港口物流发展趋势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物流;港口

摘要: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唐山港的港口物流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获取了唐山港物流发展指数。通过与相同时期的天津港的相关指数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虽然唐山港目前在港口物流方面处于劣势。但是腹地的物流支撑、港口基础设施的兴建和港口良好的发展潜力决定其未来必将有望实现快速发展。然后结合环渤海地区其他港口的发展策略,对唐山港如何实现港口物流的快速发展、提升港口竞争力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志码:A

唐山港地处环渤海湾中心地带,港口物流的发展对周边地区有极强的辐射力。同时唐山地处京津唐经济区的腹地,是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中,发展港口物流,促进与京津地区产业协作和分工,为该地区产业的转移、区域经济的调整和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唐山港发展港口物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极其优越的港口条件为港口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正在建设中的唐山港曹妃甸港区所在地建港条件非常优越,被媒体誉为“国内少有的钻石级港址”。曹妃甸岛前深槽水深36米,是渤海最深点,天然海沟直出渤海海峡,是渤海唯一不需开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25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泊位的天然港址。可以说,曹妃甸是渤海湾内最后一个建设大型深水码头的优良港址。水深优势之外,曹妃甸的区位优势同样明显。该岛西距天津港70公里,东距京唐港60公里、秦皇岛港170公里,北距唐山市区80公里,距北京市220公里;更与唐山境内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相连,沟通了曹妃甸与我国“三北”地区的联系,从而将整个“三北”地区纳入自己的腹地。

(2)国家的能源规划与政策为唐山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我国煤炭资源和生产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地区,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南沿海地区,资源分布、生产力布局和能源结构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将长期存在“西煤东运”、“北煤南运”和“铁海联运”的运输格局。目前,铁道部正在对大秦铁路进行扩能改造。最终将形成4亿吨的年运输能力,而秦皇岛港五期工程完成后,下水能力也只有1.8亿吨,这其中的接卸缺口,将主要由曹妃甸煤码头来承担。总投资近150亿元的唐山曹妃甸煤炭专用码头工程建设已经正式开工,预计建成后年吞吐量达2亿吨,此外,京唐港区3000万吨煤炭泊位工程正在建设之中,预计未来将扩展至5000万吨,这些码头的建设预示着唐山港在港口物流上将会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

按照唐山港港区的发展目标,曹妃甸港区将建设成为北方地区最大的能源枢纽港。然而在朝着“码头深水化、船舶大型化、航线国际化、货种专业化”港口建设的路上,唐山港面临来自国内、国际一系列的问题与竞争。本文将量化唐山港港口物流发展的现状,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 主成分分析法

本文研究的是唐山港口物流发展的状况,采用多个指标进行分析,在此采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希望用较少的变量去解释原来资料中的大部分变异,将我们手中许多相关性很高的变量转化成彼此相互独立或不相关的变量。通常是选出比原始变量个数少,能解释大部分资料中的变异的几个新变量,即所谓主成分,并用以解释资料的综合性指标。由此可见,主成分分析实际上是一种降维方法。

二 唐山市港口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港口物流竞争力评价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系统。笔者构建指标评价体系的主要原则有:(1)科学性,即所选取的指标应该科学、可靠,以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及可靠性;(2)数据可得到性,就是所选取的指标所表示的数值应该是可以取得的,最好是在公开发表的统计年鉴上可以取得的;(3)综合性,指标体系能够从总体上反映港口物流竞争力的各个侧面,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根据以上原则及现有统计资料,在此,我们选取了四组具有代表性、相对独立和全面的指标(腹地物流支持、港口物流情况、港口设施、发展潜力)作为一级指标,以综合反映唐山港及其腹地物流发展情况。在这四组指标下,我们又选取了13个二级指标,从各个层次、各个侧面综合反映和评估唐山市港口物流竞争力情况。见表1。

相关数据均是根据《统计年鉴》直接得出或通过公式计算取得,由于相关数据量纲具有差别,因而需要利用极差公式对相关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略)

三实证分析

通过对唐山市进行统计的13个二级指标建立不同年份(2000、2002、2005、2007)的指标评价指数矩阵,经由统计分析软件SPSS12.0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表2所示。

(2)主成分因子载荷矩阵(表3);

(3)主成分因子指数矩阵(2000-2007唐山港物流发展指数)(表4)。

由表2可知,变量相关系数矩阵的两大特征值分别为7.3582、3.2133,其累计贡献值分别为85.7709%,可见,只要选取两个主因素,其所代表的信息量已经能够比较充分的解释并提供原始数据所要表达的信息,反映和代表各个样本港口物流竞争力水平。得到的相关主成分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根据公式计算出唐山港不同年份上的各个因子的指数及最终的综合指数见表4。其中,由表3可知城市货运总量、GDP、港口货物吞吐量、国际货物集装箱吞吐量、港口货物进出口总量、港口海关进出口总值、生产用万吨级?百位个数、工业总产值增加率这八个指标在第一主成分上占有较高载荷,所以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些信息;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率、GDP增长率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二主成分基本反映了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率、GDP增长率这三个指标的信息。

在主成分分析法中,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表中数据描述的是相对发展水平,因而可以存在负值。

为了对唐山港的物流情况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另外对天津港的相应年份的指标进行了分析,在此,只给出最终的物流发展指数,如表5所示。

对比表4、表5可以看出,唐山港港口物流发展综合指数在2000年为一1-123 281 753,约为同期天津港对应综合指数0.344 872 957的34%,在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上全面处于劣势,这种情况基本上持续至2007年(2002年唐山市在第一主成分即工业总产值增加率上略占优势外),2007年唐山港的综合指数达到了1.736 278 637,使这个比例扩大到71%,在短时间内,唐山港还是和天津港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天津港虽然依托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良好经济发展态势,同时作为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出海口,但受其航道水深和宽度不

够的约束,未来发展将受到制约。而唐山港依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港口条件以及腹地经济支持,其未来将有望实现快速发展。

四结论和建议

唐山港自身发展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是由于唐山港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处在众多大型港口的包围之中。并且由于本地区各大沿海城市均以发展港口物流作为其未来战略发展中心,其中天津港在十一五期间的定位为发展成为“环渤海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建成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大连港和秦皇岛港均提出了自己的未来发展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港口之间必定会存在竞争,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发展港口物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调整和部署:

(1)深化港口体制改革,逐步实现政企分开。唐山港务局在港口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大政企分开的力度,对港口行业实行规划、管理、监督等行政职能,对各港区码头的布局和分工做出统一的规划,使其形成专业化格局以便形成规模化经营;制定有关港口发展和管理的法规及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并严格监督执行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通过经济的手段进行调控,使各港口企业既能自主经营,又能通过不同形式的联合,发挥规模效益。此外,港口经营公司要逐步向私有化发展,其在港口中所起作用主要为:装卸储存货物;拖轮作业;引航;系解缆作业;修船等。

(2)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港口建设投资巨大,应依法多渠道筹集港口建设资金,实行社会投资和政府投资相结合,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外商投资或合资建设港口,目前港口建设发展迅速,外资的投入起了积极作用,今后港口建设仍然要走利用外资的道路;另外,应增加政府对港口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对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公用交通通讯等支持系统的投人,优化港口的功能。

(3)完善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建设,制定完善的物流规范管理制度。目前信息中心的建设还不完善,特别是信息网络建设的速度相对来说还比较慢,不能满足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不能为供需双方提供实时信息服务,物流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还比较低。因此,建立物流信息中心,完善信息系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物流中心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和增物流效益。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物流中心规划进行认真分析,物流中心必须满足易于管理、能提高物流效益,对作业量的变化和商品形态的变化能灵活适应等要求。在两个中心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相关规范管理制度的制定。

参考文献:

[1] 唐山市统计年鉴[M].2000,2002,2005,2007

[2] 唐山市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纲要

[3] 天津市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纲要

[4] 袁淑秀,孙云潭.青岛市港口物流的发展研究[J].海洋经济,2007(2):4-6

[5] 高文雅,葛丹.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J]・经挤论坛,2006(2):8-9

[6] 袁淑秀,孙云潭.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加快构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区域性物流中心[J].港口建设,2007(4):137―141

[7] 林海明.张文霖.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详细的异同和SPSS软件[J].统计研究,2005(3)

上一篇: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对策 下一篇:统筹城乡一体化中的博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