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角色的转变

时间:2022-07-30 03:01:54

论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角色的转变

知识经济成为时代的主题,高等人才则是知识经济的必然载体,作为高等人才培养主体的高校必须进行合理定位,规避高校规模飞速发展,教育质量快速下降的窘境,为此,高校应该合理定位,恰当找位、占位和守位,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引领社会的前进。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知识经济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科学概念,1980年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提出“后工业经济域”的概念,1982年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提出“信息经济”的概念,1998年吴季松和杨学山明确回答了“知识经济就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的经济。目前较权威的定义则是由亚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6年提出的:“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相对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而存在,具有区别于它们的明显特点。知识成为资本,它使经济发展摆脱了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的限制,而直接取决于对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为经济的无限发展创造了可能。创新则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灵魂。知识经济是集约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高新技术成为最强劲、最活跃的因素,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跟随战略、技术模仿已经行不通,为此,国家应从战略高度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创新活动,培养创新型人才。因而,法国要培养“不受任何学科界限束缚的人”,比利时则提出培养更多“能看到最不同学科领域间的相互联系的人”。

二、知识经济与高校的错位发展

高校作为创新人才最根本的源头,是传播知识、培养具有高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主要部门,在知识经济环境中应该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但实则不然,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2005年时曾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主要原因就在于近年来,各类高校追求规模的疯狂扩招,放松对“学生”的个性培育,导致人才日益同质化,与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背道而驰,犯下了美国营销专家西奥多・莱维特所说的“营销近视症”。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兴起高校合并潮和扩招潮,部分院校脱离现实,盲目争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纷纷宣称要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高等院校,逐渐走上规模的百千万,层次的中专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发展路线,而且在教师培养上实行师―徒弟―徒孙的模式,导致了学术上的封闭,恶化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

高校发展中的近视症很大程度缘于高校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定位,甚至根本无位可言。很多高校都有其历史,是在一定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如清华大学以工科实力雄厚为标志,北京大学则以人文科学成王者。即使同为工科院校,同济大学以建筑出名,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焊接则闻名国内外。它们的成功在于继承了历史,继承了一代代大师的成果。但现在部分高校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顾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盲目发展,导致自己在市场中无位可言,失去本应具有的独特价值。因为任何高校都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地方生源、区域经济的影响下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尤其应该精确把握社会需求和自身有利条件,真正从自己的长处出发,培养出有特色、高素质的产品―学生,才能更好延续自己的历史使命。

三、知识经济对高校角色转变的要求

面对高校发展中的近视症问题,很多专家已经给出了答案。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陈乃芳认为:“没有特色就不是好大学。”美国梅隆大学校长柯享指出:“制定大学战略目标的关键是找准自己的定位。”所谓定位就是“不求全能,只求特色”,因为“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高校要想形成特色,顺利发展,合理定位就必须做好找位、占位和守位的工作。

找位是合理定位的起点。大学的社会职能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纽曼断言:“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出现了中世纪巴黎大学模式;威廉・洪堡认为:“大学也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产生了柏林大学模式;范・海斯提出:“大学还是提供社会服务的部门”,产生了威斯康星大学模式,大学形成了三种职能:育人、科研和服务。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必须深入分析自己的历史、现实、优势和劣势,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占位是实现定位的手段。高校发展就如企业经营产品,不同高校之间完全可能出现定位相同或相近现象,因此,学校也必须向企业那样整合各种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学科建设、资本等,创造各种条件来实现自己的定位。对于科研型学校,一定要通过人才引进和联合,建立一套能够跟踪世界前沿的师资队伍,并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培育制度。对于育人型学校,则应从毕业生的去向确定如何培育学生。如果是服务型学校,则应该强化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

守位是实现定位的关键。“创业难,守业更难”,这种道理同样适合于高校的发展。高校实现其定位目标并不是终点,而是其发展的起点,高校必须坚守自己的定位,并且积累资源强化定位,这样才能保持其特色,实现长期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院)

上一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创新设计探析 下一篇:西安音乐学院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