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财政“反危机”角色研究

时间:2022-07-30 02:53:47

政府财政“反危机”角色研究

摘要:早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政府财政在反危机的过程中担当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如今,面临新一轮的更大规模的金融危机,政府财政以更大的规模发挥了发挥了其应对危机的巨大作用。通过对两次危机的回顾,以更深刻的了解政府财政政策是如何在危急中发挥其职能的。从而对日后政府财政在宏观经济中的角色定位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政;角色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064-02

1 背景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全球资本主义国家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金融风暴。多家国际大型金融机构破产或被兼并或被政府接管,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各种资产价格暴跌。如股市,原油,楼市等等。我国虽然因为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比较低,所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比较小,但是间接地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仅影响到股市、楼市,甚至实体经济都受到严重的冲击。股市上,上证指数从2007年的6100点以上到2008年10月份的1700点以下,楼市上,当时住房成交量萎靡,楼市拐点亦隐约显现。表现在实体经济上,自2009年以来,沿海地区大量中小民营企业不断出现倒闭。在整个2009年,中国经济充满了危机,加上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中国经济更加不稳定。

美国之所以会爆发金融危机,就是因为市场失灵,因为市场不可能解决所有经济问题,在我国,市场机制还很不健全,于是更需要监管,更需要政府的宏观干预。在当时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前,整个宏观经济面临着衰退。光靠市场是不可能处理如此复杂的形势,必须有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干预市场,使经济尽量重新回到健康的运行轨道,使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

当然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很多,为了更具针对性,这里仅从财政手段方面加以分析。政府财政的一项基本职能就是保持经济的稳定,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在经济下滑的时候,增加财政支出是很自然的一种选择。”中国人民大学证券与金融研究所教授李永森说,“无论从扩大内需还是扩大投资的角度看,财政政策未来将发挥比较大的作用。”

每一次经济危机本质上都是一次经济下滑的危机。每一次反危机都是为了防止经济下滑。中国人口众多,一旦经济下滑,必然造成众多人口失业,从而影响社会稳定。所以财政应该以经济稳定增长为目标,在反危机中发挥应有的巨大作用。

2 对1997年金融风暴的回顾

从历史上看,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东南亚国家金融状况恶化,股市暴跌,汇率下降,生产停滞,经济出现急剧滑坡。我国长期以来盲目建设带来的结构不合理等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在国际经济环境急剧变化和国内市场约束强化双重因素影响下,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外贸出口大幅度下降,以至于出现零增长、负增长,内需不足,工业生产出现结构性过剩,企业效益下降,上千万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部分外资撤走,项目停建,财政收入增幅回落,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发生挤兑,中国经济面临着自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严峻形势和复杂的困难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才使得整个经济局势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过来。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当时,国务院对增发国债所筹集的1000亿元资金安排的重点是:增加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投资;铁路、公路、电信和一些重点机场建设;扩大城市环保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建设250亿公斤仓容的国家储备粮库,全年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建设投资达到年初计划的17.5倍,超过建国以来的投资总额;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工程,同时抓紧进行城市电网改造;扩大经济适用住宅建设规模。”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迅速抑制了我国经济下滑的势头,1998年当年GDP增长7.8%。1999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全年实现GDP增长7.1%。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不断深入,2000年经济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机,GDP全年增长8%,全国财政收入达到13380亿元,比上年增收1936亿元,金融运行稳定。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 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回顾

再来看看2008年经济危机,虽然同上次经济危机有许多相像之处,如股市暴跌,生产停滞,失业面临危机等等,然而差别还是很明显的,这次的危机更偏向于外部影响。我国一直以来,存在产能过剩的经济现象,gdp很大一部分需要出口拉动。如今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导致出口受阻。加上我国出口品普遍是一些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定价权。所以要维持经济增长必然要启动内需,同时加大制造企业创新力度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所以这一次的财政政策的特点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先进制造业两个方面,前者表现在: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以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后者体现在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即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

从前者看,其实国内的消费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在国内消费拉动gdp大概只占到30%多,而在美国,消费拉动gdp占到将近70%。由此可见,我国消费水平虽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但还是具有很大的潜力的。首先,我国目前贫富差距较大,低收入者大都是农民,使得农村广大农民的消费无法被有效的带动起来。农民基数如此庞大,农民的消费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消费水平。其次,国内尚未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国民普遍具有较强的危机防范意识,储蓄倾向较高,消费倾向偏低。这也是一个体制性的问题。

从后者看,我国企业出口产品很多属于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议价能力。加上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结构的不成熟,企业利润很薄,一旦危机来临,大都企业无力承受。

政府财政应该在上述两个问题上发挥主角作用。首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财政补助规模,促进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补贴标准,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支持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工作。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实施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支持逐步提高并落实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促进企业全面落实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其次,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保障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加大对基础性和公益性科研的稳定支持力度。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增加节能减排投入力度,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推进燃油收费制度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促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合理利用。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4 结语

财政的反危机角色的典型体现就是,国务院当时推出四万亿投资刺激经济的措施,其财政力度之大可谓罕见。特殊时期的大规模投资是必要的,不仅对经济危机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还将对今后的经济起到长远的效果。

但必须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经济危机,在任何时候,财政投入方向必须正确,这也就是温总理过说的,比如,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他一些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的领域,如医疗教育等。而不是大量投入搞重复建设,从而造成大量落后的过剩产能,不仅不利于提升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是对国内资源的一种浪费。

参考文献

[1]洪云亭.金融危机后财政政策选择与经济发展[J].财经界,2010,(2).

[2]杨丽琪.财政政策周期稳定效应文献综述[J].中国审计,2009,(24).

[3]韩晓琴.金融危机背景下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财政支出政策的抉择[J].唯实,2009,(11).

[4]胡芳.财政政策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J].中国市场,2009,(31).

[5]陈昌华.财政在何处“积极”[J].财经,2008,(22).

上一篇:论工业设计中设计批评体系构建 下一篇: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