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

时间:2022-07-30 12:08:06

若干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

大学生就业难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如何将学历和知识转化为能力,力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变被动为主动,日益成为当前大学生乃至全社会迫切关注的话题。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难,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和学校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客观方面我们将从社会和高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社会原因:

1.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存在

根据劳动保障部预测,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在2015年达到8.67亿的峰值。2015年以前,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增长约为220万,其中,城镇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劳动年龄人口较大幅度增加,由2005年的4.0亿增加到2015年的5.3亿,平均年增加量为1300万;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由2005年的4.4亿减少到2015年的3.4亿,年均减少量为1100万。2015年以前,城镇每年需要安排的就业的人数将保持在2400万人左右。2015年以前,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约为900万人,加上劳动力退休腾出的300万就业岗位,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200万人左右,城镇失业率约为5%左右。

2.社会就业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相关配套制度以及教育改革未能跟上步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初步地建立起来了。大学生就业机制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统包统分制度已经转变成了市场导向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机制。这种机制的变化把大量的毕业生推向了市场。但同时相关的户籍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工资制度、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步伐却未能跟上这种就业机制的变化,不利于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高校原因:

1.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

我国很多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大多沿袭当年计划经济时代的需求模式,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教育制度的最大特点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因而学生基本功扎实,创新能力不强。加之高等教育本身具有滞后性和周期长的特点,其中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出来或数量极少,而社会不太需要的又供过于求。

2.就业指导工作滞后于就业形势现状

目前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大多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仍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式、传授就业技巧等方面,从而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塑造和潜能的开发,缺乏职业能力的测试和创新能力的引导。

(二)主观原因

1.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的脱节

学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只有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较好地解决好就业问题。很多学生入校之后,除了日常学习考试之外,很少了解社会对专业的需求情况,学校也只是按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背诵记忆上,不能及时有效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的脱节,是造成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2.综合能力的缺乏

大学学习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然而现今大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的缺乏,导致日常礼仪都无法掌握,这必然会给就业问题带来更大的困难

3.自我定位的偏差

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认为为高等教育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出于回报与补偿的心理,在自我定位时,出现一些偏差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过高或者过低的看待自己,自然无法顺利就业。使得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不能得到实现,加剧了就业压力。

4.求职心态紊乱

多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或强或弱地表现出暂时性的心理紊乱,形成就业压力或心理障碍,这些心理现象的出现,使得就业进入恶性循环,焦虑,忧郁,自卑,畏惧与自负等,都会给就业带来不良影响。

二、如何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1.高校应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

首先,就业指导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高校要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就业指导队伍,分专业分阶段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通过举办各类培训,引导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帮助规划职业生涯,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指导。其次,高校开展就业指导要以国家最新的就业政策为导向,加强宣传和咨询服务,使每一名应届大学生都能了解、掌握和运用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发挥个人才能去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最后,高校也应加大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变,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校内大力提倡实践性社团活动,建立实训中心、实践教学基地等。

2.政府应予以关注和政策扶持

尽管政府有关部门纷纷出台了“以创业带就业”的帮扶政策,但是大学生创业确实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政府如果能够出台一些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或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多方位优惠条件,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终会实现为民担当,风雨可渡。对于用人单位,大学生比例越高,税赋越小也是不错的举措;增加愿意到中西部发展的大学生工资收入,能够更好的缓解东部大城市就业压力以及改变中国人力资源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所以在就业难问题上国家要干预,要强制,但是要与激励手段相结合。

3.毕业生加强自我调整,积极应对

80后是高校毕业生的主力军,而大部分80后是独生子女,本身承受能力就弱,如果在人生的转型期不能得到良好的指导,对进入社会后的角色扮演将很难适应。从未受过挫折,到屡屡受挫,又有几个人能坦然面对呢?但是,形势是严峻的,这就要求我们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才能真正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学不光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小社会,毕业生如果在这里能够更多的了解外面的世界,对推动顺利就业是有很大帮助的。当然,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也非常重要,学生应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梅清华.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1)

[2]郭玉东.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人口经济 2004 (10)

[3]金喜在,朱志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 2005 (1).

上一篇:农田生态系统与天然生态系统的六大区别 下一篇:浅谈高校艺术类专业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