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农家手 摸农家情 写农家人

时间:2022-07-29 10:30:06

牵农家手 摸农家情 写农家人

去年,在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的时候,鄂州日报正式启动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暨第十次“记者夜宿农家”活动。30名编辑记者又一次深入农村,再摸农家情,再写农家人,与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火热的田间,在静谧的乡村,记者与农民朋友的手再次紧紧相牵。

2011年“夜宿农家”活动的主题是“探访家庭农场 促进都市农业”,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反映鄂州市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都市农业发展的进程,及时总结和推广发展都市农业涌现的典型人物。

从去年9月1日起,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第一篇报道《生态园林的循环“彩画”》,到11月2日刊发的《千顷湖水荡金波》,本报共刊发了32篇报道,篇篇散发着泥土的芬香,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情实感。本报记者既是宣传者,也是实践者,对新农村发展的好经验、好办法的系统报道,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有利于把典型的东西普及推广。从《甘为蜂蝶痴换得花果香》、《意杨林中牧歌扬》、《秋来更爱鲈鱼美》等报道的反馈,可以看出农民朋友喜爱“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报道。

涉农报道贵在对路。鄂州日报“记者夜宿农家”活动始于2002年,年年没间断,每年都将中央、国务院及省委、市委出台的有关“三农”新政策与鄂州市情相结合,以此确定“记者夜宿农家”的主题:2002年以反映全市农业结构调整为主题,2003年是“喜看农家新变化”,2004年是“夜宿农家话增收”,2005年是“走村串户听心声”,2006年是“夜宿农家话新村”,2007年是“产业链上带头人”,2008年是“看现代农业 访新型农民”,2009是“清洁乡村、美化家园”,2010年是“夜宿农家看新村”。连续十年推出的“记者夜宿农家”采访报道,打造了新闻宣传的一个品牌,为“三农”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十年的“记者夜宿农家”活动,围绕“三农“主题,记者深入基层,信息多,材料新,分析认识问题深,所以能引起共鸣。其一,说明新闻源头在基层,只要坚持到基层,就有好新闻,也可以出精品。其二,拉近了党报与农民的距离。“记者夜宿农家”报道的是农民身边的典型,他们的致富经验,农民朋友看得见、学得会;他们的苦与乐、喜与忧,最易引起广大农民朋友的共鸣。一些农民在看了报纸后反映:“党报关心我们的疾苦,为我们农民说话,我们爱看”。一些农民朋友看了“带头人”的报道后爱不释手,把文章剪了下来装订成册,送给亲戚朋友。他们说,“记者夜宿农家”来自于农村,又回到农村,为党报和农民架起了一座心心相连的桥梁。其三,为农民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2007年5月11日,本报刊登“记者夜宿农家”稿件《黑草湾里龙虾俏》,引起了水产部门的重视,他们找到文章主人翁罗修勇,商讨组建龙虾会事宜。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规划,在市水产局及本报的联合推动下,鄂州市龙虾养殖合作社于6月5日成立。据初步统计,十年来,“记者夜宿农家”共反映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238件,通过记者牵线,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及涉农部门的帮助下,已基本得到解决。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根据“记者夜宿农家”提出的“三农”方面的普遍性问题,出台了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农业生产的文件。其四,锻炼提高了队伍。在“记者夜宿农家”活动中,报社领导以身作则,和记者一起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吃住在农家,亲眼看到农村的变化,脱下皮鞋,挽起裤腿,扑下身子,与农民一起种菜、喂猪、养鱼、炒茶,亲身体验农民生活。通过“记者夜宿农家”活动,记者在思想上、作风上、业务上得到了提高和锻炼,报道更注重细节描写、注重群众语言、注重融入自身的体验,文风得到了极大的改进。记者的食宿按标准付钱,不给采访对象增加负担,离开时还留下一封感谢信,带回一张联系卡。有的农民给报社负责同志打电话说:“从记者扎实的采访作风中,看到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

(鄂州日报社)

上一篇:电视公信力浅析 下一篇:马克思:“报刊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