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金融违约风险研讨

时间:2022-07-29 10:00:18

物流金融违约风险研讨

物流金融是指在物流业的运营过程中,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流动。与其它金融产品一样,风险问题也是物流金融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对物流金融业务的违约风险防控是物流金融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而有效地分析与规避违约风险则是物流金融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对物流金融风险的研究主要采用公平理论和博弈分析方法,从利益分配、惩罚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三个方面探讨解决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问题。

一、物流金融业务的主要风险

(一)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由于在物流金融业务中的地位不平等、信息不对称、业务收益和风险承担程度不对等,导致某一方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损害另一方收益的可能性。在物流金融业务中,金融机构是委托人,将质押货物交由其人———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监管。金融机构由于以此质押货物为担保为货主提供了金融信用,其对货物具有所有权和收益权,货物的风险也由其承担,但受其自身条件所限,无法实现对抵押货物的亲自监管,只能将货物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监管;第三方物流企业仅仅负责货物的安全,不享有货物的收益权,不承担抵押货物的风险,这导致两者在业务收益、风险承担方面的责任是不对等的。由于收益和风险的不对等,第三方物流企业更注重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从而其行为可能给金融机构造成损失。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在物流金融业务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某些情况下,出现对质押货物疏于管理、重复质押或者卖出等行为,从而对金融机构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在物流金融业务中,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货物的日常管理,掌握货物的实际运行,出于自身的利益需要,物流企业可能会对货物进行多次质押、多次流转甚至卖出等,而金融机构由于精力所限或者成本过高等问题,无法对所委托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每笔业务进行详细的审核,并且由于质押物一直处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之下,金融机构对货物的实际运行状态并不了解,这就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违约行为提供了便利。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不仅进入的门槛低、良莠不齐,而且缺乏广泛可靠的信用评价机制,信用风险较大。

(三)管理风险

物流金融业务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晚,规模也不大。目前开展这项业务的也只有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和光大银行等为数不多的几家金融机构。①由于开展物流金融信贷的时间不长,金融机构在物流金融信贷业务方面的经验不足,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相对落后。除了各种制度法规建设滞后以外,在贷款工具设计、资金筹集、风险管理和内部监控等方面也存在许多管理风险。主要有:信贷资金渠道狭窄,筹资方式单一;贷款工具设计缺乏灵活性;银行风险管理手段受到外部环境限制;内部监控系统不完善等。

二、物流金融业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产生上述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物流金融参与各方的利益分配不公平,引起参与各方不满,进而产生道德风险;二是对违约方的惩罚力度不够,导致收益与损失不对等,引发冒险行为导致违约(主要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三是对守约方的激励不够,使得守约方没有动力继续守约,在合适的条件下还可能违约。要解决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问题,就要从产生风险的三个原因入手。

(一)基于利益分配的风险解决方案

在物流金融业务中,作为参与业务的各方,同时享有收益和风险。但是,由于利益分配方面的不均衡,会加剧参与各方之间的矛盾,从而放大物流金融的风险。在物流金融业务中,金融机构作为资金的供给方,承担了该项业务的大部分风险,同时也享有该项业务的绝大部分收益,而物流企业负责质押物的监管,收益有限。因此,物流企业在该项业务中会有不公平的感觉,从而引发其不作为和道德风险。对于该问题的解决,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Adams)的公平理论。

1.公平理论的主要观点。公平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其今后工作的积极性。如横向比较,即他要将自己获得的“报偿”(包括金钱、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自己的“投入”(包括教育程度、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它无形损耗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会认为公平。

2.基于公平理论的风险控制模型。根据公平理论,在一个组织中,某个个体的努力程度取决于该个体与其它个体的对比。在物流金融业务中,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该业务的努力程度,取决于双方从业务中获得的相对收益/损失,只有双方的相对收益/损失相等的时候,双方才感觉公平,才不会产生违约的行为。由此,我们构造如下模型:假设物流金融业务总的收益为P,损失为L,监督成本为C,金融机构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收益为I,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收益为V,且I+V=P(1)金融机构的收益函数为:π1=I-L(2)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收益函数为:π2=V-C(3)我们用损失/收益比作为风险的衡量指标,则金融机构的损失/收益比为1=L/π1;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损失/收益比为2=C/π2;任何一方都希望自己承担的风险最小,则:对于金融机构,1≤2(4)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2≤1(5)只有当1=2时,双方的风险相等时,双方才能成为风险共同体,第三方物流企业才会成为金融机构的合作伙伴,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L/π1=C/π2(6)将式(1)(2)(3)代入式(6)得:I=PL/(C+L);V=PC/(C+L)由此可知,当金融机构的收益为PL/(C+L),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收益为PC/(C+L)时,双方的利益分配得到满足,双方感觉公平了,该项物流金融业务双方才会共同参与并努力工作。

(二)基于违约惩罚的风险解决方案

通过对损失/收益的分析不难发现,金融机构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所得利益和承受风险平衡时,双方都会努力工作。但是,双方在工作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的会从各自利益出发,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这就给对方带来了风险/损失。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违约方实行惩罚。对于惩罚的力度,可以运用博弈论方法进行研究。

1.基本假设。我们仍然只考虑物流金融业务的两个主体———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他们是理性的、规避风险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进一步假设,物流金融业务损失为L,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收益为V,其成本付出为C1,当被发现失信的时候,金融机构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处罚为S,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失信违约的概率为PA;金融机构的收益为I,其成本支出为C2,当被发现失信的时候,第三方物流企业有权处置抵押物,抵押物价值为L,金融机构违约的概率为PB。E(*)为收益的期望,效用为U。

2.物流金融业务的一次博弈支付矩阵。其一,第三方物流企业A和金融机构B都守信,则第三方物流企业A的收益为:V-C1,金融机构B的收益为I-C2;第三方物流企业A和金融机构B的期望收益分别是:E(IA)=V-C1和E(IB)=I-C2。其二,第三方物流企业A守信,金融机构B失信,则有两种情况:情况一,金融机构B的失信未被发现,第三方物流企业A仍然为其服务,付出了成本C1,其收益为-C1,金融机构B的收益为I。情况二,金融机构B的失信被发现,第三方物流企业A停止为其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A的收益为L;金融机构B的收益为-L。则第三方物流企业A和金融机构B的期望收益分别是:E(IA)=PB(L+C1)-C1和E(IB)=I-PB(I+L)。其三,第三方物流企业A失信,金融机构B守信,这又有两种情况:情况一,第三方物流企业A失信未被发现,金融机构仍然正常放贷,则第三方物流企业A的收益为L+V,金融机构B的收益为-L-C2。情况二,第三方物流企业A失信且被发现,则第三方物流企业A的收益为-S,金融机构B的收益为I+S-C2。则第三方物流企业A和金融机构B的期望收益分别是:E(IA)=L+V-PA(L+V+S)和E(IB)=PA(L+I+S)-(L+C2)。其四,双方同时失信,有四种情况:情况一,双方的失信行为均被发现,概率为PAPB,第三方物流企业A的收益为IA=-S;金融机构B的收益为-L。情况二,双方的失信行为均未被发现,概率为(1-PA)(1-PB),第三方物流企业A的收益为L;金融机构B的收益为I。情况三,第三方物流企业A的失信行为未被发现,金融机构B的失信行为被发现,概率为(1-PA)PB;则第三方物流企业A的收益为L;金融机构B的收益为-L。情况四,第三方物流企业A的失信行为被发现,金融机构B的失信行为未被发现,概率为PA(1-PB),则第三方物流企业A的收益为-S;金融机构B的收益为I+S。则第三方物流企业A和金融机构B的期望收益分别是:E(IA)=L-PA(L+S)和E(IB)=I+PAS(1-PB)-PB(I+L)。

(三)基于声誉激励的风险解决方案

在物流金融业务中,各参与方都生活在现实世界里,因此他们都会受到社会价值观、道德、文化、传统观念的影响,即他们是社会人。社会人注重个体的信用并会努力维护自己的信用。因此,我们将社会心理、传统、道德、价值观等因素作为一个变量θ,并设第三方物流企业A、金融机构B对θ的期望效用分别是:E(UA(θ))=θA和E(UB(θ))=θB,当某一方违约时,其声誉受到损失,要从其收益中减去其声誉损失E(U(θ));如果其守约,则增加其声誉值E(U(θ))。在此约束下,其博弈矩阵变为图1。要保证第三方物流企业A和金融机构B都守信,也就是双方都选择守信策略,只有(守信,守信)是此博弈矩阵的唯一纳什均衡解,则(守信,守信)是一个占优的纳什均衡。由此可见,在供应链一体化中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并且要保证第三方物流企业A和金融机构B都不会违约,都会信守信誉,为整个供应链服务,则必须对双方有一定的声誉激励。即对第三方物流企业A的激励要大于L+C12,对金融机构B的激励要大于I+L+C22。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要防范和控制物流金融的违约风险,必须从物流金融的合作方式、利益分配、惩罚激励、治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建立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防控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金融违约风险,提高物流金融的收益。

(一)建立契约式战略联盟

在物流金融业务中,参与各方都有各自的优势,其合作具有良好的前景,但是受政策限制,金融机构不可能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等深层次的合作模式。因此,各方要合作,就必须寻找灵活性较大的合作模式。实践中,契约式战略联盟或是物流金融各参与方比较好的合作方式。契约式战略联盟就是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过程中,参与各方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利用契约建立地位平等、相互依赖、相对独立的合作,参与各方按契约规定承担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根据各自承担的业务性质获取各自的收益。这种合作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各参与方的优势,使各参与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成为利益联合体。同时,这种合作方式不涉及资本投入,没有建立实体企业,因此在联盟结束时对各方的损失较小,并且政府对契约式战略联盟的限制少,其经营模式可以更加灵活,可以为各方带来更大的利益。在这种模式下,各方受到契约的约束,其违约概率较低;作为联盟的一员,一般都会为联盟的整体利益考虑,因而工作效率较高,可以有效地降低物流金融的风险,提高物流金融的收益。

(二)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

在契约式战略联盟中,由于参与各方靠一纸契约进行约束,各成员在经营中保持相对独立,对各方的约束较少,各参与方根据各自承担的工作获取各自的利益,因此利益分配格外重要。如果分配不合理,容易引起联盟参与方的反对,在物流金融业务中可能采取不合作行为,影响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参与各方既要考虑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又要考虑对方的业务贡献,即根据收益/损失的比值进行利益分配,以使物流金融业务参与各方感到公平,提高联盟各方的积极性,降低联盟各方的违约风险。在利益分配方面,金融机构应该收取总收益的L/(C+L),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收取总收益的C/(C+L),按此比例进行分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积极性,从而降低风险,增强联盟的稳固性,减少联盟的维护成本,提高联盟的收益。

(三)建立违约惩罚机制

在物流金融业务中,尽管参与各方建立了契约式战略联盟,并通过契约确定了各方的利益分配模式,但由于各方都是独立的个体,都从各自角度出发进行商业决策,以最大化自身利益。因此,在联盟的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某个联盟方的违约现象。这种违约,尤其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违约最为常见、也最为严重,因此联盟应当通过建立合理的惩罚机制,对违约方施以高额惩罚,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联盟各方的违约现象。研究显示,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果对他的惩罚金额达到(I+L)(L+C1)C2-(L+V)时,其违约成本足以抵消他的违约收益。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物流企业违约的概率就非常低。也就是说,在各方建立契约式战略联盟以后,应通过契约的形式建立违约惩罚机制,对于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违约方处以高额罚金,而且罚金的数额要足以抵消其违约收益。通过建立违约惩罚机制,使物流金融业务的参与各方慎重考虑违约成本,达到抑制违约、恪守契约、积极履约的目的。

(四)建立声誉激励机制

为鼓励物流金融业务参与各方严格履行契约规定和努力工作,联盟应建立合适的声誉激励机制。对于那些严格履行契约,并长期致力于维护契约式战略联盟正常运行的参与方,要通过经济手段对其进行激励。在激励的数额方面,根据研究发现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激励不应小于L+C12,也就是说,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声誉激励要达到物流金融业务损失和其成本支出之和的一半,此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受到声誉激励的作用,会长期致力于该项物流金融业务,并努力维护供应链的稳定,以获得该项激励。同样,当对金融机构的声誉激励达到I+L+C22时,金融机构也会有动力去维护该联盟的正常运行。

上一篇:ACL软件采购付款过程审计 下一篇:第四方物流发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