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单”走进诗词的课堂

时间:2022-07-29 08:07:35

让“学习单”走进诗词的课堂

所谓“学习单”,就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自助式”辅助工具。学习单作为语文课堂上的一种新型活动资源,以独立阅读,深入鉴赏,合作探究,归纳整理等多种形式呈现。它旨在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促进学生与文本、作者、老师之间的有效对话,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欣赏与表达。在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在“学习单”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苏教版必修四宋词《雨霖铃》的教学中,笔者尝试采用了以“诗词学习单”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诗词讲读赏析课相比,这是一次新的尝试,也是一次鼓舞人心的尝试。

一、研究学情,精心准备,定位“学习单”

学习单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简单易制的实需要精心的课前准备与设计。“学习单”不是教材、教参的翻版重复,不是教学流程、内容的简单罗列。它首先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对单元的专题内涵进行深入领会,对文本的教学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从而确定教学目标,确定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学情,确定学生学习的重点,并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和整合,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将教学的核心和重点转化为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设计。

为此,笔者选取了高二某文科班的48位学生进行这次课堂教学尝试。文科班的学生普遍阅读基础较好,高一阶段《沁园春・长沙》、《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的学习让他们对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产生了一定的阅读兴趣,课余阅读中对诗词也有所涉猎,且有学生在随笔中进行诗词的个性化品读与创作。深入了解学情之后,笔者打算大胆把课堂还给学生,用学习单的教学形式激发起他们更浓厚的阅读、思考热情,创设更活泼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认识意象,感悟意境,享受美感。让学生在充分探讨研习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多元的解读,进一步培养他们自主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学习单”

诗词阅读鉴赏一直是高中教学,包括高考试题中的难点。在学习单的设计过程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导入才能营造最佳的气氛与效果,不落入传统教学的窠臼。学习单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崭新的形式,初次自主研读,他们是否会兴味索然抑或是毫无头绪,怎样引导学生自然进入诗歌情境,通过完成学习单来体会作者的情感?经过思考斟酌,笔者最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了情境导入法,即通过声音、画面等媒介带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激发起他们读词品词的兴趣,更好地投入学习单的研究与讨论中去。于是,教学开始,教师以真情范读开场,配以缠绵哀婉的古典乐曲,营造出一种离别的凄婉氛围。紧接着从词作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切入,配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请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离别的真实体验,设身处地,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描绘出当时的种种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触发他们的形象思维,在细腻的联想与情感的共鸣中逐渐进入诗词的审美境界。事实证明,这些情境的创设是非常有效的。学生在拿到学习单之前,通过音频朗诵的渲染、画面再现的烘托,已经对《雨霖铃》这首词有了属于自我的独特的初步感知,进而对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很愿意更深入地走进这首词,品读这首词,鉴赏这首词,接下去再运用学习单进行深入研读也就是水到渠成的步骤了。

三、有的放矢,层层推进,用好“学习单”

为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目的和针对性,这份学习单精心设计了五个循序渐进的主题,即:“听诵读,感氛围”、“赏画面,找意象”、“赏画面,品佳句”、“找抒情,细细品”、“查背景,作比较”。这五个主题的设计是按照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景语到情语的思路展开的,符合学生阅读诗歌一般的认知规律和习惯,也兼顾到了课内知识与课外拓展的结合。此外,在各主题的任务布置中也有意识地设计了两个层级的思考题:基础题和挑战题。基础题的难度层级既考虑到让学生容易上手,又让他们增添更多自信;挑战题在基础题的层级上加深了难度,需要学生经过深入思考或合作探究方能比较完满地解答,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独立见解和吸收、采纳同伴意见的机会。在时间的具体安排上,由于是第一次尝试,采用的是分段计时法,即在老师引导过渡整节课的基础下,根据不同的主题限定时间让学生完成学习单的相关任务并进行交流总结。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成了“主讲者”,他们在短时间内必须将自己的思考用精炼的文字在学习单上呈现出来。无疑,这是对他们进行的一次全新挑战。事实证明,40分钟的课堂时间利用率很高,学生在思考、书写、表达中不知不觉训练和提高着自己的诗词阅读能力。

四、回顾比较,以生为本,反思“学习单”

教授完《雨霖铃》,笔者第一时间和学生进行了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对这种全新学习模式的体会和感想。学生的反馈使人倍感欣慰的同时又多了几分思考。事实上,不是学生的脑子里缺少资源,而是我们自己缺乏勘探和开发这些资源的能力。毫无疑问,学习单这种教学形式是充分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学习活动的,增加了学生的“主动学”、减少了教师的“刻板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这是学生觉得变化最显著的地方。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预习题仅仅是学生课前单独的阅读思考成果,学生没有进入课堂的大氛围中,很难真正走入文本中去,更难以通过和同伴、和老师的互动交流达到思想的碰撞,思维能力的提升,理解的完善等层面上去。而学习单则很适合小组活动的开展,它为学生阅读理解文本,感悟思想情感,形成独特体验搭建了平台。学习中的体会与收获,问题与困惑等,经过小组交流讨论,可以逐一得到分享与解答。这使得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有了话语权,从而更加坚定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促进了学生的持续发展。

此次尝试,留给笔者的思考还有很多:学习单中的任务问题怎样设置得最精当、最合理,让学生在40分钟内真正做到有效思考,学有所得?学习单的使用怎样做到“因材施教”,同样的文本,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教学目标该如何区别制定,学习单的设计上应该有哪些不同?怎样通过学习单,创设出一个“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语文发展”的情境,把“尊重学生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的差异性”落到实处,最终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这些都是值得继续思考和探索的。

感谢“学习单”,为课堂带来新鲜的活力与气息!

上一篇:浅谈6+1语文教学模式的运用 下一篇:高中英语作文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