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用兴趣激活英语课堂

时间:2022-07-29 07:50:45

浅析如何用兴趣激活英语课堂

兴趣是我们孜孜不倦的动力,任何事情只要有了兴趣,便不再成为难事,因为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无穷无尽的乐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呢?通过对长期英语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分析,我整理了以下几点。

一、疏导思想,走“进”学生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便乐于接受其课堂教学的内容,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反之,很容易产生逆反情绪。由此可见,课上、课后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这种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影响学生认识活动的效率。当学生对某教师信任、尊敬时,则对此学科会有较强的兴趣。教师将对学生的爱点点滴滴地倾注于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关注细节,不忽视每一个学生。这样,教师才能得到他们的爱,才能真正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让学生接受教师,是让学生接受并对这门课感兴趣的第一步。

二、悉心教导,增强学生自信心

学生是一个稚嫩的群体,需要教师多方面的引导和关注才能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出对学习的兴趣,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学生的自信心是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当然,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有兴趣也源自于他们的自信心。倘若把知识比作阳光,那兴趣便是吸收光能的绿叶,自信则是支撑繁茂绿叶的枝干。树木要茁壮成长,没有坚实的枝干无法经历风雨,又怎能享受那灿烂的阳光呢?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作用。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我想学生的学习档案就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能够将自己成功的作品收入自己的学习档案,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都表现得很自信,同时教师加以引导,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我在实施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就结合了学习档案,并以奖红旗的形式鼓励学生。每一节课评价一下自己的表现,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各方面表现很好,乐于参与课堂活动。

三、创新教法,活跃课堂

语言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呆板灌输的模式必然与这门学科的特性相违背。因此,英语教师应当将生活的内容引入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亲切的学习气氛,让他们将英语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相联系,摆脱英文单词先翻译成中文理解的学习模式,让他们直观地去感受,悉心地去体会。小学阶段是一个学习语言的黄金阶段,这个时期学生很容易将具体事物与语言词汇联系起来,而一味地将英文解释成中文让学生去记忆无疑是走了一条弯路,姑且不评论学生这个时期对中文掌握程度得好坏,单是脑中翻译转化这一过程就制约了学生的反应能力。

怎样将英语生活化?传统的做法无非是图片教学、场景教学。随着科技的发展,英语教学的手段也在不断提高,目前激发学生兴趣的新教学方式也不断涌现:

1.媒体教学。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激“活”教科书,让学生更易理解接受。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即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摆在我们面前的教科书就是教科书而已,不能说话也不能动。我们只有利用各种辅助教学用具,电教器材如TV、VCD、电脑、录像等,把抽象枯燥的英语知识寓于生动鲜明的形象之中,让教科书“活”起来、动起来、形象起来、发出声来,让“活”的教科书震撼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情境教学。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一个可爱的顺口溜都能改变课堂上的枯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采取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和信息,而要遵循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从儿童心理特征来讲,学生在唱歌时,随着旋律的起伏变化,在感到松弛、愉快、满足的同时,产生兴奋情绪。因此,将唱歌这种形式运用到小学英语教学中去,能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自身富有音乐节奏,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让学生感到是在欣赏一首动听的歌曲。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若能把一些枯燥的、但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编成一个个简单易学的顺口溜,再辅以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充满激情的教学,如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大方得体的教态,会使整个课堂就宛如一场醉人的配乐诗朗诵,学生从中体味无穷,不知不觉中他们的兴趣和听说能力就有了较大的提高。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对所学学科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随之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在英语学习中,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我们应当把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所以,我们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责编 张景贤】

上一篇:关于人物形象设计实训课程的改革研究 下一篇: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