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人格魅力的培养

时间:2022-07-29 04:18:00

论教师人格魅力的培养

摘 要: 在新时期的学生的心目中,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理解,往往与任课教师人格魅力有一定关系,教师的人格魅力无限、光芒四射,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学生的进步。这种魅力来源于教师的亲近力、诱导力和创新力。

关键词: 人格魅力 亲近力 诱导力 创新力

凡是热衷于教育教学的教师,一定明白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而要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展现个人魅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的专注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

在学生的心目中,魅力无限的老师往往是良师益友,这种“魅力”是一种独特的气质,能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对学生人格产生深刻影响。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任何章程和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得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教师要扮演好角色,用自己健康、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养成往往由以下因素构成。

一、自然亲近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己一生中最可贵的东西就是热爱儿童。孔子也说“君子学道则爱人。”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应将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对教师感到可敬、可亲,这样的效果往往使他们也跟着教师“爱屋及乌”,而教师再将这种“喜欢”引导到对课文的学习上,就可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要让学生对教师有自然的亲近感,就要做到尊重学生、倾听心声,公平对待学生。比如,教学话剧《茶馆》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与自己共同编演剧情,由学生评价教师与学生表演中语言、动作、性格的把握度,感受戏剧独特魅力。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在活动中对教师产生了亲近感。

二、 独特诱导力

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有了学生的内在动力、自觉行动,教师努力教学才有了意义。为此,我们应做到:

1.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语文单元教学中,要注意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每单元4篇文章,可精讲2篇,因为重点篇目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咀嚼体会文章的精妙;余下篇目则应给学生自学机会,与学生讨论该文学习目的、任务,设计课堂学习活动,课后交流学习心得,等等。教师还可将这种自主学习拓展到课外阅读中训练。

2.引导学生做感兴趣的事

每篇课文的学习中,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尽量掌握未掌握的内容。如,一视同仁地让全体学生学几个同样的生字生词,学生未必有动力学习本节课内容。可以布置不同任务,让感兴趣的学生分别完成,最后共同展示,共同消化知识,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有的学生整理生字生词,有的整理作者档案,有的整理内容提要,甚至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作业的批改中。学生一旦对本文、本学科、任课教师产生兴趣,则就能较好地掌握该学科的知识。

三、发展创新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是有创新精神与能力,这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思维,培养更多有创新性思维与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入手提高创新能力: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是“只见知识不见人”的模式,过于强调成绩,成绩高低成为衡量学校教学成败、教师能力高低和学生水平优劣的标准,导致“人的被忽略”。教育的真谛在于提升人的心灵与智慧,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教师的主要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一位可以和学生交换意见,一起思考、交流和切磋的朋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要立足推动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越俎代庖”地代替学生的发展。

2.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创新与课堂教学氛围密切相关,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产生创新性学习行为,培养创新型学生的必要条件。当今时代,学生与教师的社会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自由探索,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究,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书本知识相对是不变的,教师应随着社会、科学的变化进行相对改进。上课时,除了应理顺书本知识条理外,还应分析、了解学生个性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求知欲,用信任、肯定、鼓励的方式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提问是学生从已知知识向未知探索的敲门砖,是他们创新思维的体现,有了这种思维,学生才能展开手脚,探索新知识,乃至挑战权威。

总的来说,教师人格魅力的培养需要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不断提高,尤其需要在亲近力、诱导力、创新力上多花点精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上一篇:浅论汽车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下一篇:浅析语言文化学中观念理论及其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