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语文之“真”

时间:2022-07-29 03:51:28

再说语文之“真”

语文之“真”意味着什么呢?将语文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是否就意味着把握了语文的本质?

如果说20世纪西方哲学是语言哲学一统天下,语言问题成为人文学科的中心问题;那么,将语文教育归结为语言的教育,这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语文教育大势所趋。由语文的政治化到语文的语言化,这无疑对是语文本质认识的深化。不过,当一切都围绕语言进行解读、诠释,恰如群星绕着太阳旋转之时,也出现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这在东西方有共同之处,就是将语言看作是外在于人的独立的客体,将语言研究视作研究语言本身,关注点在于语言自身的系统、规律和法则,于是形成如詹姆逊所说的“语言的牢笼”。

中国语文界推崇索绪尔的语言学。索绪尔用语言取代我们经验中的现实生活,将语言看作独立于我们生存的社会之外的纯理性的系统。当我们的语文教学津津乐道于文字、词汇、语法、章法的教学时,当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要求他们不厌其烦地画出并抄录文章中的所谓好词、好句时,当我们的语文练习和考试完全聚焦于“标准化应答”时,尽管我们宣称语文教学不是培养语言的研究者,而是培养语言的应用者,但事实上我们的立足点是关于语言的系统化知识以及语言应用的所谓“规律”,其实质是“人”的不在场,是人文精神的消退,是对生活世界的无视。

抓住语言并不意味着一定把握了语文的本质。关键是如何看待语文及语文教育的价值,即人类社会何以有语文又何以需要语文教育。关于价值论,从来便有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为主观论,主张“观念――旨趣、目的”说;一种为客观论,主张“实体――属性”说。主观论认为,价值归根到底是某种精神的存在和产物;客观论认为,事物本身就是善的或恶的,特别否认价值与人的身心的任何联系。价值的主观论或客观论都源于“实体思维”的影响,未能从“关系”的角度把握价值。20世纪西方价值研究提出“情境理论”,认为“价值是一个关系概念,就像婚姻是特定情境中的男女关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男人和女人”。“关系说”代表了一种人本主义的思路。

语文及语文教育也是如此。当我们执著地将语文分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时,当我们执著于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工具人文的统一时,我们的思维是典型的“实体思维”,我们多年的争论和困惑都囿于这种思维方式,我们思考的局限总是纠缠于实体、属性还是情感、观念之类的领域。争论双方常常各执一词,其实只不过展现了实体思维所及的不同侧面而已。

“关系思维”中的语文或语文教育,强调必须回到“人是人的根本”这个实践论原则立场,语文的“真”或“伪”,必须以“人”为根本的尺度。马克思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即坚持“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对于对象、现实、感性都要“当作实践去理解”,包括要“从主体去理解”。所以,我们要用“主体的客观性”和“需要的客观性”来说明价值的客观性,而不拘泥于对象的实体性。

从关系实践论的角度看,人类生存的本质在语言,语言的本质在对话和交流,在于它的社会交往性质。在社会交际中出现的语言,永远带有个体性、对话性、事件性、指向性和评价性。话语总是有所为而发,也必然是有所指而发,决无纯客观的话语,所以不会有纯客观的“真语文”或所谓主观符合客体的“真语文”。语言产生于对话的语境,因此,分析语言就是分析话语,所见是话语中的“人”,指向说话者的特定身份、社会地位、言语意图,甚至语音语调。扣住话语分析语言,语文呈现的是生机蓬勃的生活世界和生命现象;反之,如果我们孤立地、符号化地看待语言,不带人性地去分析语言材料,所收获的只能是苍白失血的、没有生机的语言木乃伊。

上一篇:有理言严谨 有据文充实 下一篇:浅谈高年级字词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