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学科特色,提高课堂实效

时间:2022-07-29 03:19:02

突出学科特色,提高课堂实效

我有幸聆听了上海市金苹果学校小学部校长、上海市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做的报告《语文还是要讲“八字宪法”》。深深体会到教学中,必须从设计到操作都突出学科特色,方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学科特色与课堂实效是皮与毛的关系,如果在教学中淡化甚至湮没学科特色,那么提高课堂实效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犹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贾老师指出:阅读是语文的基础,作文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写字是把口头语变成书面语的载体,此三者构成语文基本内容,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讲“八字宪法”――字、词、句、篇、听、说、读、写。

一、师生要树立务实的教学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三实”。

随着课改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模式逐渐被打乱,越来越多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活动型、合作型、探究型教学模式,课堂真可谓异彩纷呈、形形。教者必须明确认识到形式是为教学服务的,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桥梁,无论怎样的形式,都不能脱离学科知识、学科特色这一轨道。师生要树立务实的教与学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三实”――真实、扎实、朴实。

真实就是突出语文特色,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能上成别的课,语文课就要以认字识词、理解片段章为切口,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基本训练目标,在达成“双基”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情操得到陶冶,知识得到积累,语感得到培养,促使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提高。扎实是针对教学过程而言的。语文教学要抓字眼、抓心得、抓话头,使学生在课文字里行间发现弦外之音,体会作者的未达之意,感悟作者的未表之情,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描绘的内容情景,让心灵与文本对话。如指导朗读,从语调、语速、停顿、重音、变调等各方面细致指导,集体朗读要突出轻、齐、快的特点,个体朗读要读得详细、清楚、明显,突出感情变化;再如指导写字,不仅要从字形结构入手,更要在每一笔的起笔、运笔、收笔上下工夫。总之,语文课教学要扎实细致,形成朴实教风,课堂方法要灵活,形式要多样,但不取宠敷衍、走过场,设计实用价值最高的教学途径,提高课堂实效。

二、找准恰当的目标定位,科学、合理地整合知识点,形成多元化知识模块。

突出学科特色,我们不禁生疑:课堂上是否仅就学科知识教课,是否就要把师生探究交流的那些点拘囿于某学科范畴之内,否则,就会冲淡学科特色。其实不然,各学科知识体系、逻辑思维举一纲而张万目,只在于如何恰如其分地做到举纲张目。如语文教学中涉及“克隆”这一概念,我们要站在语文这一角度引领学生学习,先组织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克隆技术的资料,交流共享,训练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指导书写“我想克隆×××”一类的想象作文,组织辩论会“我们的生活中要不要克隆”等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最终落脚在语文知识上,而不是探究克隆技术到底是怎样的技术,那是自然科学的范畴。各科教学中需要整合其他科知识,关键是整合的知识要成为实现该学科教学目标的载体,站在某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定位上,科学合理地取舍其他科知识,把所有知识点用语文教学理念、策略串联成知识链、知识网,最后构成学生心目中较为系统、条理明显的知识模块,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同样,教学手段、媒体的整合也是这样的,“物为我用不为我累”,都要站在语文教学目标定位之上合理选用。

三、以“三本”为原则,上好每节课。

贾老师讲,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握好“三个原则”――以学生为本原则,以训练为本原则,以交流互动为本原则。一节好课必须做到环环相套、丝丝相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

以学生为本原则就是正确处理师生间的定位关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课堂时间是学生的,课堂活动是学生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一节课内,要充分调动学生手、脑、耳、眼等器官,尽力把想、说、做有机结合,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形成共同探究新知、共同分享收获的活而不乱、“形散神不散”的课堂学习氛围。以训练为本原则的前提是教师从优设计、选准有效的训练切入点,把训练的作用真正发挥起来,让训练成为养成良好习惯的渠道之一,让训练成为学生把接收的新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存”的纽带,尤其对语言技巧、语言表达、阅读、语文创新等方面的训练,从质到量都要从优设计,切实提高训练质量。交流互动为本原则包含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和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要走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的被动学习模式,教师要适时提供平台,灵活运用、正确处理、妥善把握互动中的生成物,寻找教学资源,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由课堂中的多个层面间的互动推动课堂教学发展。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注意突出语文特色,同样,其他学科教学要准确突出各学科特色,以“三实”为教学基石,“三本”为教学原则,学科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为导向,知识模块为学习元素,共同搭建起实效型课堂的主梁。

上一篇: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语文泛化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对综合性学习课堂结构的一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