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血源性感染的危险与预防

时间:2022-07-29 03:09:07

检验科血源性感染的危险与预防

【中图分类号】R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320-01

检验科是医院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医院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临床标本的检验工作,也是医院感染监测的重点科室。检验科工作人员的锐器伤可导致血源性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潜在风险并造成工作人员不同的心理压力,故检验人员如何预防血源性感染非常重要,笔者对检验科血源性感染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检验科人员、轮转、职工及实习生共43人,男19人、女24人,本科、大专、中专、职工分别为10、26、4、3人,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共43份,收回43份,其中调查内容包括锐器、针头刺伤的次数,原因、刺伤后的处理,平时有无预防措施,是否经常带伤工作等。

2 结果

被调查的43人中,受伤32人,占74.4%,受伤次数80次,平均每人受伤2.5次,其中受伤?3次的人19人,约60.0%。锐器刺伤的原因中,有60%认为是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特殊造成的,18%为工作繁忙,紧张,注意力不集中,15%为不良习惯及锐器废弃物不按规范处理,7%与医疗玻璃制品及实验室仪器发生故障不慎处理有关。刺伤能采取正确方法处理伤口的占85%,能严格采取防护措施的占78%,经常带伤进行接收标本、工作的占93%。

3 讨论

3.1 血源性感染发生的原因

3.1.1 锐器刺伤感染:如果工作中繁忙或稍有疏忽,如抽血后一次性针头丢弃过程中,回套针帽,取下针头,毁形处理等环节中;不良习惯随意放置剪刀,刀片等导致自身或他人的刺伤;锐器废物不按规范处理:如各种针管、玻璃吸管、玻璃试管、吸头、玻片、玻璃瓶操作不慎发生破裂,实验室内仪器发生故障,维修时不慎发生划伤,挤压伤,易造成血源性感染。

3.1.2 接触感染:急诊患者,传染病科患者,不确诊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携带血液致病菌的可能性高。研究表明:如接触含HBV的血、体液,其感染率6.0%。

3.2 血源性感染的危害因素:据报道在我国艾滋病发病率已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同时我国又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之一,乙型肝炎总感染率高达60.0%,丙肝肝炎总感染率为30.0%,因此,检验科人员正面临着严峻职业感染的危险。

3.3 预防措施

3.3.1 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防护能力:经常组织学习,加强职业安全和防护知识,加强宣教如标准预防,医院感染现状,引起锐器的危险因素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如何正确合理使用防护用品,正确了解检验科锐器伤的危险性,改变不良的个人操作习惯,牢固树立职业安全的理念,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3.3.2 加强防护措施:检验科人员是经血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可能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和仪器都应视为有传染性,各科室部门均应制定出相应的防护措施,严格执行保护措施[1]。戴医用乳胶手套是检验人员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抽血针头刺伤是检验科最常见的感染因素,应使用真空采血系统,自毁型针具,工作中应积极预防,采血及实验时注意力集中,要求污染的针头应及时放入锐器盒。使用锐器箱收集锐器是减少和预防锐器伤的有效方法[2]。

3.3.3 按规范操作:防止用裸手掰安瓿,应戴防护手套或垫纱布操作,注意安瓿的玻璃硬度,用力要均匀适当,以防刺伤。各种锐器如吸管、玻璃试管、刀片、剪刀等应放在固定的容器或位置。在给患儿、精神病等不合作患者采血时,应取得其他同事的帮助,预防患者突发动作而发生损伤。

参考文献

[1] 杨西宁、胡美春。154名实习生锐器伤的调查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83-85

[2] 黄小红,覃金爱,韦志福等.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48-750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防治化疗性静脉炎保护皮肤美容 下一篇:一次性安全扣软塑料腕带在产科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