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实习生出科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8 16:22:10

检验科实习生出科总结

检验科实习生出科总结范文第1篇

岗前培训是实习生开始实习前的重要内容。首先,应组织学生学习医院和检验科的各项规章制度,了解科室基本情况、管理规定、实习要求;强调以人为本,培养学生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让学生充分认识遵守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其次,应结合检验科工作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使其认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特别是医疗废物处理、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原则等知识,使学生在实习中树立保护环境、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的意识。最后,通过岗前培训,使学生正确认识实习与就业和考研的关系。随着就业和考研压力的增加,许多实习生在实习中后期实习积极性显著下降。因此,应在岗前培训时强调实习阶段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实习是培养和提高工作能力的基础,不能松懈或放弃任一阶段的实习任务。对于需要就业的学生,应在不影响实习质量的前提下,安排其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招聘会和面试。对于有考研意向的实习生,老师应在充分理解学生的同时,帮助学生端正实习态度,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最大限度地缓解实习与考研间的矛盾。

2建立合理的实习计划和带教方式

2.1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和内容。检验科的实习专业繁多,因此制定合理的实习带教计划是保证学生圆满完成实习任务的基础。实习计划的制订应主要根据实纲的要求、科室的实际情况以及历届实习生的建议,合理编排实习生在各专业组的轮转表,使学生充分了解实习程序。

2.2建立岗位老师负责制的带教方式。检验科分为许多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又设置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按照以前“一对一”的带教方式,带教老师难以较好地完成每个岗位的带教,也有可能出现因老师出差、休息等原因而导致实习生无人带、无人教、无人管的现象。因此,笔者所在科室实行岗位老师负责制,在每个工作岗位每天都安排具有带教能力的老师完成实习指导工作。实习生进入每个专业组时,要求专业组长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各岗位的实习时间和顺序,并严格要求岗位老师做好带教工作,更好地保证了实习教学的质量。

2.3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应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传、帮、带”,既节省了带教老师的精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但应避免学生出现“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遇到问题时一定要及时请教老师或在老师指导下操作,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3注重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质量保证意识

3.1自动化仪器检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安排实习生上机操作前,岗位带教老师应向学生现场介绍仪器基本构造、检测原理和检测项目,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仪器规范操作规程,在确保学生已熟悉仪器使用、维护和标本检测流程之后,再进行实践操作,从而避免因实习生操作不当而影响科室的正常工作。

3.2手工操作技能的培养。为了培养全面适用型检验人才,在强化自动化仪器操作培训的同时,也应重视手工操作技能的培养。目前,部分检测项目仍采用手工方法,尤其是体液常规和微生物及细胞的形态学检查等。因此,带教过程中要有目的地加强手工操作技能的规范化培养,让实习生练习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其动手能力,并给予一定的指导,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共同提高。

3.3质量保证意识的培养。带教老师应详细介绍质量管理程序,使学生认识到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各项质量保证措施的重要性,例如分析前的标本采集、处理和不合格标本处置[4],分析中的室内质控和结果分析,分析后的报告审核等。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检验质量保证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每个环节都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此外,要让实习生了解与临床联系的重要性,重视与临床医护工作者的沟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实习生的沟通能力,也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实习生的专业知识。

4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科研能力

实习期是实习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为其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为此,笔者所在科室为每位本科实习生配备了一名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中级职称以上带教老师,在科研项目选题、立题、文献检索、科研设计、实验操作、课题总结、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行指导,使学生将学习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将来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规范实习带教的考核评定

5.1加强对实习生的考核评定工作。考核是检查实习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探索合理的考核方法和形式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笔者所在科室采用出科前考核的方式,安排各专业组组长按照学生学习目标,对实习生进行操作能力、理论水平、思想品德、劳动规律等方面进行综合鉴定及考核评分。在实习结束后,由科主任及教学秘书组织评选优秀实习生,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5.2重视实习生对带教过程的综合评价。了解实习生对带教过程的综合评价有助于不断提高实习带教的质量。在每年的实习结束后,笔者所在科室都将组织来自不同院校的实习生举行师生交流会,听取实习生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实现带教工作的总结和完善。同时,也请实习生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从每个专业组中评选出一名具有较高带教责任心和带教水平的优秀带教老师,并作为年度评优工作的依据之一,从而激发了带教老师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其带教水平。

总之,新形势下的检验科实习带教工作面临着各种挑战,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实习带教工作的规范化也就愈显重要。完善实习带教工作,保证实习教学质量,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带教老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知识结构和带教方法,才能提高带教水平,培养更多具有高素质的医学检验人才。

检验科实习生出科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医学检验 教学体会 带教实习

临床医学检验专业的实习阶段是本科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在检验科实习期间,科室带教老师的带教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实习是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初步积累工作经验的重要阶段。苏州大学医学检验专业采用系科结合的模式[1],总结了本专业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几点体会,概述如下。

1.注重教学内容和实践的连贯性

在长期的检验医学教学实践中,学生经常反映检验学知识内容多且琐碎,掌握和记忆起来非常困难,在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在检验学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检验学与其他学科间的知识联系和渗透,使其与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知识贯通起来,形成系统性知识。选择适合学生未来工作需要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方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及实践技能。检验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应用性学科,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学生不但要有扎实、宽厚的理论基础,还要有熟练、精湛的操作技能。本专业带教教师通过对检验方法学原理、结果解释分析、学术科研活动等内容的讲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科室严格按照ISO15189标准建立从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到各种仪器和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SOP)的完整质量管理体系,并对实习生进行专项培训,包括检验全过程质量控制、分析前因素对常用检验项目的影响、标本的正确采集方法、标本转运的正确流程。在实习带教过程中,注重实习生质量管理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检验科工作并非简单的实验操作,只有在质量可控的前提下综合分析实验数据才能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才能正确应用于临床诊疗工作[2]。

2.改进教学方法

2.1集体备课

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和青年教师切磋授课经验,讨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集体备课。这样青年教师会少走弯路,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加强运用。

2.2问题引导式教学

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自学教学模式。此教学方法可以具体病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再发言,最后由教师总结。如病例“血糖浓度在6~7mmol/L,怀疑糖尿病时该做哪些检查?”,由此引出空腹血糖和OGTT的适应证和临床意义。也可以医生所开的化验单为依据,根据化验单上所开的检查项目提出问题,如肝炎系列包括哪些项目?目前的肝炎疾病模式有哪些?分别有何临床意义?

2.3病例教学

以临床病例为引导,在系统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多年来国内的教育都是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只是一味地死记,而加强病例讨论可以改变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对医学生来说会受益一生[3]。

3.探索小讲课的多种形式

针对科室各小组工作的具体情况,我们每周在不同小组都举行小讲座,由小组的老师围绕临床实际问题和最新的检验问题及检测项目进行。开放会议室,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全科每两周组织一次学术报告,主要由科室研究生和热爱科研的老师以课题进展和文献报告为主,时间安排在下班后,大约1-2小时。全科还进行每月一次的专题讲座,涉及检验的各个专业知识和临床实际情况,包括质控数据分析、临床生化用水、临床输血等。

4.注重小讲课内容的多样性

4.1相关专业知识

医学检验本科生最后1年进入临床实习,临床实习是由理论向实践过渡的重要阶段,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至关重要。教育学生做到“三多”(多看,多听,多想)和三勤(口勤,手勤,腿勤)。检验专业实习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熟悉常用检验项目的基本原理、相关的理论知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因此,小讲座主要是针对常见和疑难的检验项目,结合本领域新的临床研究进展,如血常规直方图分析、血涂片形态学分析、乙肝两对半结果解释等。同时把专业知识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初步具备检验报告单审核签发和检验结果分析解释的能力。检验仪器、实验室信息系统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对相关项目的检验原理与方法,操作注意事项,临床应用和异常结果的分析有更加深刻和直观的认识,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2读书报告

学术报告主要由科室研究生和热爱科研的工作人员以课题进展和文献报告的形式开展。在此过程中,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发展了科研思维。科室承担国家、省、市多项科研课题,吸纳与组织实习生进行科研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4.3科室专题讲座

科室专题讲座主要围绕室内质控,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SOP)和检验项目的新进展、新技术。由检验的各个专业组组长和高年资检验人员围绕临床实际情况包括专业组室内质控项目的要求、意义和室间质控分析。阐述全面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包括分析前因素对常用检验项目的影响、标本的正确采集方法等。在带教过程中,注重实习生质量管理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在质量可控的前提下综合分析实验数据才能保证结果的可靠性。还可以围绕SOP及专业的新进展如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微柱凝胶法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和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的检测,逐步培养实习生的质量管理意识和专业技能。

5.完善考评体系[4]

5.1论文写作

选择具有一定科研基础和经验的业务骨干作为实习生的指导教师,通过文献的检索、论文选题、科研设计到论文撰写等诸多环节训练学生的科研思路,通过开展临床实验研究,实习生不仅初步掌握医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其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也得到培养,为将来他们自己开展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本专业学生实习结束时要求在实习期间完成撰写论文和中文综述各一篇及翻译一篇英文文章。近年来已完成几十余篇论文并发表于权威期刊。

5.2出科考试

每轮转完一个小组都必须经过组长的考核,可以是理论,也可以是操作,不拘一格的考核形式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5.3帮班制度

每个实习生轮流在急诊夜班进行帮班,时间为晚上17:30—21:00,与急诊夜班人员一起值班,临床检验基本技能得到大幅提升,提前感受检验科紧张忙碌的夜班工作。实习生纷纷表示感受很深,触动很大,对形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有很大帮助。

实践证明在本专业实习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和实践的连贯性[5],提高了学生在临床工作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了视野,开阔了思路。同时小讲课可以作为实习学生出科考试和技能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我们考虑今后可尝试双语小讲课,并通过网络和数据库资源进一步丰富小讲课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适应现代检验医学对检验人员多元化的要求,符合检验人才市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辉,郑峻松,邓均,等.医学检验专业开展系科结合模式教学的体会.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4):393-394.

[2]康红,陈瀑,赖莉华.对现代医学检验人才培养与定位的几点思考.临床检验杂志,2003.21:68.

[3]孙艳虹,姜傥.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探索.医学教育探索,2008.7(10):1016-1018.

[4]温旺荣.从“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谈检验的实习考核.医学教育探索,2008.7(4):380-381.

检验科实习生出科总结范文第3篇

1、PBL教学法在检验医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在检验医学临床实习中采用PBL教学法,主要指以病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通过学生到书本中、实习过程中自主寻找答案,强化对理论知识和临床检验工作的感性认识,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其具体操作为:①带教老师根据学习目的、学习要点拟定出本专业主要学习问题,给出合适的案例,要求学生为讨论作充分的准备;②安排学生自学,寻求答案;③学生集中讨论,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④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或遇到的难题给予引导、指正,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教师进行总结分析后把预先准备好的一些检验结果再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再对这些结果进行分析,并从理论上解释疾病的实验诊断与临床症状的联系,以及就如何应用手中的检验结果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出建议;⑤采用出科考试这一教学评估手段,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掌握的程度。

2、PBL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2.1师资力量培训与带教老师筛选

首先需要带教教师进行PBL的理论知识学习。必须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进行新教学方式的训练。并对教学内容充分准备,在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免疫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临床基础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等亚专业中合理筛选出典型案例后,结合最新研究进展,根据检验医学学科特点和授课特点加以整理和编辑,才能实际应用。在PBL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不仅要求教师扎实的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更要求教师对知识有灵活应用的能力、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讨论热情的能力以及令学生有序发言、动静结合的组织能力。由此可见,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而我们遴选出临床经验丰富、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且具有副高职称的人员作为检验医学专业实习生带教老师。

2.2带教老师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引导、点评

PBL教学是从教育理念到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教师在实习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既要保证学生学到知识,又要掌握实验技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假设、演绎、推理,继而自己提出问题、自行解决,能从多种资源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并在适当的时候指出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存在的疑点,引导学生将问题细化,深入地思索,鼓励学生能够彻底了解有关概念和理论。切记不可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而应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答辩、争论,带教老师只需在适当时候加以启发、指点或点评。

2.3学生在实习教学过程中主动性发挥

PBL教学除要求带教老师需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之外,学生需要充足的时间查询资料、发现问题、自我总结、小组讨论、思维激荡,才能逐渐形成批判性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针对这一情况适当调整实习时间安排,使之更好地与PBL教学相适应。在病例讨论过程中,应将学生摆在教学课堂的主体地位。讨论时尊重并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对于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准备也不充分,没有认真参与到讨论之中,甚至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准备的情况,带教老师更需要重视这部分学生,主动向他们提问,培养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参与到讨论中来。

总之,检验医学是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与临床高度结合的一门学科,就业前的临床实习带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PBL教学对带教教师和实习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临床实习教学中给以PBL教学法培训后,不仅能熟练完成检验操作和结果报告,而且能主动、大胆地与临床医生联系,共同参与临床诊疗过程。因此,PBL教学法对于提高检验医学实习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检验科实习生出科总结范文第4篇

临床—检验沟通能力是现代医学实验室对检验师的重要要求,是保证检验工作质量、提高实验室诊断的准确性、及时性,使医疗过程更加合理、有效、流畅、规范、安全的关键环节。培养检验师临床沟通能力及充分认识临床—实验室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通过加强其沟通意识,增强临床医学相关知识培养、调整教学方式及完善相关制度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

检验师;临床沟通;医学教育

在临床诊疗中,临床—检验沟通是医疗服务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保证检验工作质量、提高诊断准确度、减少诊疗失误的重要环节。检验师沟通能力的培养是当今世界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进行医疗实践、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1-4]。提高检验师及相关专业学生临床沟通能力是当前医院管理及医学教育的一个难题,现结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检验医师培养实际,对如何培养其临床沟通能力进行探讨。

1更新观念,充分认识临床—检验沟通的重要性

1.1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随着检验诊断项目的爆炸式增多和检测技术的快速更新,实验室医学从过去的“化验”、“医学检验”转变为现在的“检验医学”,对于检验专业有了新的定位。检验医学的本科培养,也不再是培养只会操作仪器、“以标本为中心,以实验数据为目的”的“检验匠”,而是培养可以密切结合临床、把有限的实验数据变为高效的诊断信息,“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的“检验医师”[2]。我国《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中第二十条指出: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提供临床检验结果的解释和咨询服务[5]。因此,现代医学对于检验师的要求如下:①掌握实验方法的原理、临床意义,帮助临床合理选择实验,正确地分析试验结果,用于诊断和治疗;②掌握正确规范的标本收集与运送以保证分析前质量控制;③具有分析临床资料(患者资料、病情变化、治疗方案)的能力,保证分析后的质量评估,并对临床的诊治工作提出建议;④可以参与临床会诊、解答技术咨询。以上需求使得检验师的临床沟通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1.2检验医师制度推进与落实的需要国外“检验医师”的培养体系相对完善,每个医检人员均经过严格的临床轮转、培训、考核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3]。我国“检验医师”概念及培养目标自1993年由国家教委高教司提出后,其推行和发展均相对滞后,国内少部分地区虽有“检验医师”岗位,但工作内容实质与检验师并无差异,起不到“沟通临床、辅助诊断”的预期作用[4]。相应体现在我们的本科教学中,并未重视临床和检验知识之间的结构差异;而这种忽视造成工作中二者的割裂,在实验室医学飞速发展的当前,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1.3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的需求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做出了调整:原归属于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专业的医学检验专业(100304),纳入到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专业名称改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制由五年制改为4年制,学位由医学学位改为理学学位[6]。检验医学专业“五改四”的调整更注重于不同层次的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却一定程度加剧了“检验”脱离“临床”的现状,势必造成工作中二者的割裂,从而无法很好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在本科教育中更需加强与临床沟通的意识,在检验师的继续教育中重视临床沟通能力的培养。

2检验师临床沟通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措施

2.1扩大正面宣传,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当前国内无论在医科院校专业设置还是医院科室设置上,医学检验专业和检验科往往被当做“技术专业”、“辅助科室”,造成了大部分在校的检验医学生和检验师自信心不足。他们不敢走出实验室、走进临床,也无法与临床医师面对面交流,进一步限制了对临床相关知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医学院校应充分认识这一点,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和职业教育工作。首先,做好入学及入职思想教育,坚定学习信心。通过介绍国外“检验医师”制度和模式的成熟和成功,增强学生及医检人员对于“检验医师”制度必将成为大趋势的信心;其次,在本科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多采用CBL教学[7],以临床—检验沟通案例入手,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灌输“临床沟通”理念,使之成为一种常态意识。另外,在实习带教中加强实习生与临床的接触,通过解答电话咨询、电话了解患者病情、定期开展检验相关病例讨论等形式,增强检验医学实习生对既有知识的应用及与临床对话的自信。

2.2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提高学生的医学素养中山大学医学院检验医学专业的5门主要临床课程(《临床检验基础》《生化检验》《微生物检验》《免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带教教师均为各附属医院主管及主任检验师,并且同时分担临床本科专业《诊断学》中《实验室诊断》的带教。这样的教学安排意在能更多地向临床专业的学生提供实验室医学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将临床诊断知识与检验课程更紧密地融合教授给检验学生。另外,根据医学生人才培养体系和目标的要求,科学构建医学检验—临床医学跨学科教学相关课程群。在课件制作方面,以医学检验主要课程以及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为基础,以临床《诊断学》中《实验室诊断》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为主线,对医学检验的5门基础课程进行重构整合,在检验技术课程中融入临床诊断思路,为检验医学生建立起系统、规范的医学诊断知识结构和框架。在知识传授方面,通过理论讲授结合实践锻炼,鼓励学生使用沟通方法和技巧,使之成为检验医学生基本素质之一。

2.3调整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调整教育教学方式,加大教育教学研究,是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根据中山大学医学培养实际,开展了相关的课题研究。为了解决本科教学中由知识结构差异而造成的临床和实验室割裂,建设了“临床—检验医学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是针对检验医学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设计构建的一个开放式教学资源库,基于PBL+CBL教学模式,内容紧扣“检验与临床沟通”,应用传统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形式,通过来自临床的一线资源,结合整合课件、微课、临床标本采集视频、经典案例、情景设置、问答互动等方式,为实验室与临床之间架起桥梁。既可作为临床专业三年级《诊断学》和检验专业《临床检验学》等课程教学的辅助资料库,也可作为五年级实习生、临床医师、检验师的继续教育资源,在本科教学和医院继续教育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2.4完善制度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完善的制度和良好的沟通环境是政策落实的关键,也是实现本科教学及继续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通过设立专职“临床沟通”岗位,由具有临床背景并有丰富实验室工作经验的医师专职承担该项工作;制定《检验科与临床沟通协调会议制度》《检验科与临床科室沟通制度》,通过参与临床查房和疑难、危重病例的会诊,对检验结果做出解释,并依据实验室结果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出建议;定期向临床征询,如检验项目设置合理性等相关专业意见,随时接受临床有关新项目需求的建议,并进行答疑、咨询和反馈,定期评估、汇总;定期在临床科室进行实验室相关知识专题讲座,在检验科内开展检验相关病例讨论;每半年举办一次全院范围的检验科与临床科室协调会议,加强临床各科室与检验科间的沟通协调。工作过程中收集大量一线资料,总结后又用作本科及继续教育的教学资源,收入“临床—检验医学教学资源库”,形成教学—医疗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通过在学期考核中适当增加临床案例分析、实习生出科考试中增加“临床沟通”部分内容等方式完善临床沟通的考核机制,保证检验—临床沟通交流和其教学质量[8]。医学检验师及检验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医院、医学院校的教学新热点和难点。随着实验室医学的快速发展、不同专业之间知识壁垒的形成,使临床与实验室沟通缺乏而出现的问题愈加复杂,医学院校和医院承担的医学生教育、医技人员继续教育的责任也会越来越重。落实“检验医师”制度,实验室医学本科教育与国际接轨、建立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临床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正在成为我国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刘丁,郑俊松.谈医学院校检验医师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1040-1041

[2]张跃银,郑峻松,冯连贵.浅谈检验医师培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2):317-318,320

[3]任碧琼.浅谈意大利检验医学教育与岗位设置的模式[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12):989-990

[4]乔蕊.中国检验医师培养现状浅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5(1):5-7

[5]申子瑜,秦晓光.规范临床实验室管理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2):125-127

[6]陈婷梅,尹一兵,冯文莉,等.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8):38-39

[7]尤红娟,刘晓梅,李小翠,等.CBL应用于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的初步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100-101

[8]许国莹,刘家秀.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229-232

检验科实习生出科总结范文第5篇

1.集体备课

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和青年教师切磋授课经验,讨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集体备课。这样青年教师会少走弯路,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加强运用。

2.问题引导式教学

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自学教学模式。此教学方法可以具体病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再发言,最后由教师总结。如病例“血糖浓度在6~7mmol/L,怀疑糖尿病时该做哪些检查?”,由此引出空腹血糖和OGTT的适应证和临床意义。也可以医生所开的化验单为依据,根据化验单上所开的检查项目提出问题,如肝炎系列包括哪些项目?目前的肝炎疾病模式有哪些?分别有何临床意义?

3.病例教学

以临床病例为引导,在系统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多年来国内的教育都是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只是一味地死记,而加强病例讨论可以改变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对医学生来说会受益一生。

二、探索小讲课的多种形式

针对科室各小组工作的具体情况,我们每周在不同小组都举行小讲座,由小组的老师围绕临床实际问题和最新的检验问题及检测项目进行。开放会议室,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全科每两周组织一次学术报告,主要由科室研究生和热爱科研的老师以课题进展和文献报告为主,时间安排在下班后,大约1-2小时。全科还进行每月一次的专题讲座,涉及检验的各个专业知识和临床实际情况,包括质控数据分析、临床生化用水、临床输血等。

三、注重小讲课内容的多样性

1.相关专业知识

医学检验本科生最后1年进入临床实习,临床实习是由理论向实践过渡的重要阶段,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至关重要。教育学生做到“三多”(多看,多听,多想)和三勤(口勤,手勤,腿勤)。检验专业实习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熟悉常用检验项目的基本原理、相关的理论知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因此,小讲座主要是针对常见和疑难的检验项目,结合本领域新的临床研究进展,如血常规直方图分析、血涂片形态学分析、乙肝两对半结果解释等。同时把专业知识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初步具备检验报告单审核签发和检验结果分析解释的能力。检验仪器、实验室信息系统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对相关项目的检验原理与方法,操作注意事项,临床应用和异常结果的分析有更加深刻和直观的认识,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读书报告

学术报告主要由科室研究生和热爱科研的工作人员以课题进展和文献报告的形式开展。在此过程中,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发展了科研思维。科室承担国家、省、市多项科研课题,吸纳与组织实习生进行科研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3.科室专题讲座

科室专题讲座主要围绕室内质控,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SOP)和检验项目的新进展、新技术。由检验的各个专业组组长和高年资检验人员围绕临床实际情况包括专业组室内质控项目的要求、意义和室间质控分析。阐述全面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包括分析前因素对常用检验项目的影响、标本的正确采集方法等。在带教过程中,注重实习生质量管理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在质量可控的前提下综合分析实验数据才能保证结果的可靠性。还可以围绕SOP及专业的新进展如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微柱凝胶法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和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的检测,逐步培养实习生的质量管理意识和专业技能。

四、完善考评体系

1.论文写作

选择具有一定科研基础和经验的业务骨干作为实习生的指导教师,通过文献的检索、论文选题、科研设计到论文撰写等诸多环节训练学生的科研思路,通过开展临床实验研究,实习生不仅初步掌握医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其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也得到培养,为将来他们自己开展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本专业学生实习结束时要求在实习期间完成撰写论文和中文综述各一篇及翻译一篇英文文章。近年来已完成几十余篇论文并发表于权威期刊。

2.出科考试

每轮转完一个小组都必须经过组长的考核,可以是理论,也可以是操作,不拘一格的考核形式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帮班制度

每个实习生轮流在急诊夜班进行帮班,时间为晚上17:30—21:00,与急诊夜班人员一起值班,临床检验基本技能得到大幅提升,提前感受检验科紧张忙碌的夜班工作。实习生纷纷表示感受很深,触动很大,对形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有很大帮助。

实践证明在本专业实习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和实践的连贯性,提高了学生在临床工作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了视野,开阔了思路。同时小讲课可以作为实习学生出科考试和技能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我们考虑今后可尝试双语小讲课,并通过网络和数据库资源进一步丰富小讲课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适应现代检验医学对检验人员多元化的要求,符合检验人才市场的要求。

检验科实习生出科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预防医学;实践基地;教学模式

预防医学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1],在完成课程学习后,需要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受实践培训,随着基层疾控中心软件与硬件设施的更新以及技术力量的不断增强,更多的医学院校选择其作为实践教学基地。杭州市余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从2005年开始承担实践带教工作,现已是省内外4所高校的的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学生包括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管理、检验等专业。为适应社会对公共卫生人才的需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中心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将学生培养作为科教重点工作,纳入科室绩效考核,构建了适合基层疾控中心的预防医学本科生实践教学模式。

1实习基地建设总体情况

1.1基地概况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健康需求的提高,疾病预防控制的任务和工作内涵也在不断地延伸扩展,从单纯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扩展到人群健康促进[2],卫生经费投入也在逐年加大。余杭区疾控中心目前有行政业务用房1.2万m2,检验用房3500m2;固定资产2800多万元,2014年区财政项目经费投入达500万元。在编79人,其中硕士16名,高级职称20名;设有公共卫生应急科、传染病防制科、公共卫生监测科、慢性病防制科、地方病防制科、健康教育促进科、检验科等业务科室;其中检验科是浙江省第一批县级医学龙头学科,有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气质联用仪、荧光定量PCR分析仪等1200多万元设备,实验室国家认可/省级计量认证项目达549项。中心为适应教学需要,专门建有教室、图书室、宿舍,配备实践技能模拟训练用的示教室。1.2教学管理机构建设为了适应毕业生实践教学的要求,规范有效的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疾控中心专门成立了实践教学管理机构。由中心主任担任教学管理领导组组长,在综合业务科设立教学办公室,负责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实习计划和学生管理,检查评估教学工作落实情况。教学办公室下设预防医学、检测检验和卫生管理3个独立的教研室,配备教研室主任、副主任、教学秘书、教研室成员和带教老师,共42人,具体负责各项教学工作。选派工作作风良好,具有五年以上现场工作经验,6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带教老师,特别注重选拔具有创新思维强、知识更新快的中青年人才承担教学工作,并根据带教工作情况及时进行调整。1.3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基地建立了一整套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学办公室工作制度、教研室工作制度,教学例会制度,讲课制度、实习生管理制度和各级人员工作职责等。各教研室也建立了教学工作台帐。每学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教研室会议、实习生会议、师生座谈会等专题会议,加强与各高等院校联系,交流教学工作开展情况,切实落实各项教学任务,分析存在问题,讨论并采取持续改进措施,使教学管理不断规范。

2预防医学实习生的带教模式

带教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并将获得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为了能完成教学目标,经过不断改革与探索,形成了导师负责、实训带动、情景模拟、过程评估的带教模式。2.1导师负责导师负责就是为每一位实习学生指派1名固定的指导老师负责,根据学校实纲的要求安排实习任务,但进入不同科室轮转实习时另有专科指导老师。学生如遇到在专科实习时无合适的病例、疫情、操作、现场情况,则由指定的指导老师负责设计模拟现场来完成相应的实习计划要求。这种带教模式,一方面增强了老师对学生的责任感,使带教老师能全方位的关心和爱护学生,帮助解决学生的个人问题、思想问题、生活问题等,培养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建立了良好师承关系,有利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能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学到做人的真谛、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坚定的专业取向,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满足了带教老师所追求的共同培养医学人才培养的愿望[3]。2.2实训带动在带教过程中强化三基教育,倡导实训带动的带教方式。我国现行的预防医学本科生多在第九、十学期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由于以往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或接触社会较少,往往表现出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不足,与各地文献报道的情况基本一致[4-7]。其原因,一方面,现行的基层疾控工作运转主要是按国家或省市制定的规范或指南开展的,而这些规范或指南往往是大学理论学习阶段没有碰见过的。另一方面,现场事件不是预先设置的,由于缺乏现场经验,许多学生到现场后无所适从,不能有效地将所学的理论融化到实践工作中去。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制定教学实习计划和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以下方式:2.2.1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作为学生现场实习的主要教材学生转入科室时,由带教老师组织学习,让学生对现场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有了初步印象,如疾病监测与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调查和处置,人群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慢性病社区管理等各种工作规范。通过重点讲解各类规范制定的理论依据,如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理论,方法在规范中具体应用,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能力,培育现场工作经验。2.2.2以社会实践为重点,培育现场工作动手能力余杭区疾控中心负责了全区20个镇(街道),近200万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作为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现场。医学实践是将学习转为动手实践的重要过程[8]。实习期间,有目的地安排学生深入社会最基层,到社区、厂矿、学校、医院等现场参与社会实践,包括:①疾病和健康项目专项调查,如心血管疾病人群危险度调查、免疫规划接种率和成功率调查、人群膳食调查,人群健康素养调查、慢性病人群生命质量调查等,通过项目调查,培育学生包括语言、沟通、交往等社会活动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实现从学校到社会角色转换;②突发性事件处置,如聚集性传染病疫情、食源性疾病和突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事件分析、判定、现场处置、风险沟通等,努力提高学生现场应变能力;③技能操作,包括现场监测样品的采样,简单监测设备的使用,常用消毒液的配置和使用等,提高学生现场动手能力。2.2.3提供丰富的现场资料,培育科研写作能力随着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内容不断延伸,积累了大量现场资料和数据,对现场资料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反馈、报告,成为疾控工作规范的一个重要内容。训练学生如何利用现场资料,基于循证医学的原理,写出科学报告成为实践教学重点之一。我们通过举办现场调查报告和医学科研论文撰写方法的培训班,规定学生在参加现场工作后必须自主撰写完成6份报告作为实习作业,开放中心档案室,供学生查阅历年资料目录,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总结报告的撰写,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知识的科学性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学会在现场碰到问题,通过查阅文献、网络搜索等方式,提出自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2.3情景模拟2.3.1结合实际工作,安排情景模拟实践作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最重要的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课程和训练项目。根据具体情况,模拟训练可以在示教室进行,也可以到各社区完成。训练项目包括个人防护技能、疫点消毒处置技能、现场检测仪器使用、血防查螺技术、灾后防病技能、标本采集技术、预防接种技术、健康教育演讲等各种技能训练操作机会。通过这样的讲课,使学生能较快地进入角色,体会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应用的重要性。2.3.2结合疾控管理职能,安排情景培训专题讲座对辖区医疗卫生单位开展疾控工作的业务培训和指导是疾控工作的职能之一,该工作除了需要较高的专业素养外,还需要了解地域文化,并具有一定的管理沟通能力和公文写作技能,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岗位工作需要,我们设置了相应的理论课程,针对各专业科室工作内容安排学生的大小讲课。内容涉及网络直报方法、疫情监测报告方法和分析报告撰写、应急物资如何储备与管理、如何进行病人随访管理、流行病学调查处置与流调报告撰写、免疫规划管理与报表制作、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与调查处置、结核病社区规范化管理、卫生监测与相关事件调查处置、实验室认证认可体系和质量管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与方法、科普演讲稿撰写、如何进行辖区业务指导、毕业论文写作等一系列内容。此外,还包括如辖区风土人情和卫生工作情况介绍、疾控工作职责与任务、各业务科室实际工作情况介绍、办公软件使用、公文写作、培训方案制定与组织实施、健康教育资料的制作与、工作计划总结和台帐整理、如何进行辖区业务指导等,使学生能逐步适应基层公共卫生工作状态,掌握疾控管理工作的基本功。2.4过程评估评估是促进工作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设计了专科评估、综合评估和双向评估,有效促进了实习工作的开展。2.4.1专科评估轮转科室对每位实习学生均进行出科考核评估,包括考勤与纪律、实习态度、工作作风、工作能力、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考试等。规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必需完成和上交专科作业,如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疫情监测分析报告或慢性病监测分析报告、业务培训方案、应急健康教育方案,科普演讲PPT、实习体会等各1份,以此作为出科成绩考核的依据。2.4.2综合评估实习结束时,每位学生将参与的现场调查工作,用PPT进行总结和汇报。要求学生从事件发生时的接报、个人防护、流行病学调查,现场采样、资料分析、干预措施制定、现场调查报告的撰写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汇报。教研室老师在现场进行评分,并对存在问题进行点评。并以此作为对学生实习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估的依据,具体内容包括①工作作风:计30分,包括考勤与纪律、实习态度、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等;②理论知识水平:计30分,主要考核三基知识和各种技术规范;③现场工作能力:计40分,作为学生最主要的考核方法和内容,包括现场工作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和面试成绩。评价过程也是学生训练和提高的过程。2.4.3双向评估每年评选优秀实习生和优秀带教老师,实行学生和老师双向评选制度,对成绩突出者进行表彰。学生对也带教老师进行不记名的满意度测评,内容包括工作作风、理论水平,现场带教能力等。教学办公室对每届学生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把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建议进行双向反馈,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工作质量。

3教学效果与思考

此教学模式通过5年的实践,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近3年进行无记名测评,学生对基地实践教学的综合满意度平均为92.9%,有较多的预防医学本科学生希望来本基地实习。学校对此教学模式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召开的实践教学工作会议上进行经验的介绍交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现实问题:如学生管理问题,由于实习后半学期,部份学生因找工作等原因,忙于应付各类招骋考试,专业实习心思不定,投入不足;几个月的实习时间,还不能完全让学生适应社会,组织能力与沟通能力还较弱,现场独立应对、处置能力相对不足;此外,现场工作的复杂性,有别于学校案例教学,许多事件结局并非能找到充分病因,如病原学依据,往往使学生对现场工作的科学性产生疑惑。以上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薛红丽,李志强,许飞华,等.创新性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和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65-66.

[2]詹思延.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

[3]牛晓泉,王翠玲,王晓玲,等.临床医学实践教育导师制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5):133-134.

[4]杨红茹,左群,马立新.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进展[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3,30(4):89-92.

[5]孙要武,祁艳波,董艳梅,等.创建实践平台,培养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6):2017-2018.

[6]林立,刘永春,高波.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6(3):10-11.

[7]蔡志奇.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实习及技能评价现状[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39-41.

[8]李霞,门九章.加强高等医学教育实践教学的措施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10):11-12.

上一篇:血液透析护士个人总结范文 下一篇:康复科实习阶段性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