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切口在鼻中隔矫正术中的应用

时间:2022-05-11 04:31:58

改良切口在鼻中隔矫正术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切口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中的应用进展。方法:选取鼻中隔偏曲为局限于有一骨棘或骨嵴的患者,选择改良切口。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无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改良切口行鼻中隔矫正术,有利于节省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患者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

【关键词】改良切口;鼻内镜;鼻中隔矫正术

【中图分类号】R7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318-01

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鼻中隔矫正术作为鼻科的最基本的手术,逐渐引起各级医师的重视,对其手术要求也随之增高,即尽量达到手术的微创并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的痛苦。改良切口的选择使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微创成为可能。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自2007年―2010年选取鼻中隔偏曲为鼻中隔中后端有一骨棘或骨嵴的病人125例,其中男78例,女47例,年龄在16-60岁,平均年龄35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切口手术。

1.2 手术方法:

1.2.1 麻醉:0度鼻内镜下使用含肾上腺素的1%地卡因棉片麻醉收缩鼻腔两次后,于偏曲处前端用1%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

1.2.2 手术步骤:圆刀或镰状刀于鼻中隔偏曲处骨棘或骨嵴前端3-5mm做一弧形小切口,切开黏膜软骨膜并向后小心分离,将偏曲部分骨质不完全暴露;在鼻中隔软骨和骨交界处切开并分离对侧粘软骨膜,分离至偏曲处后端,咬骨钳将偏曲部骨质完全去除。如果偏曲部位接近中鼻甲或于中鼻甲后端,可于偏曲前2mm切开黏膜,充分分离偏曲侧黏膜后直接用平凿去除或咬钳直接咬除偏曲处骨质。

1.2.3 术后处理:恢复黏膜后行切口处小块膨胀止血海绵双侧局部鼻腔填塞压迫。切口部位粘膜无需缝合。所有患者术后抗炎治疗,于24-48小时内抽取鼻腔内填塞物,术后使用海水和鼻喷激素交替喷鼻,保持切口处清洁湿润。

2 结果

125例中满意112例,基本满意13例。其疗效判定:鼻中隔居中、鼻腔通气良好为满意和良好;鼻中隔稍有偏离、双侧鼻腔通气良好为基本满意或良好。切口基本于一周之内愈合。随访3月至6个月所有病例均未发现鼻中隔感染、穿孔鼻腔粘连及鼻梁塌陷等并发症,鼻塞头痛的不适症状消失。

3 讨论

鼻中隔矫正术作为鼻科最基本的手术应做到熟练和微创,并尽可能的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由于鼻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鼻中隔矫正术可以在直视下进行操作,为改良切口成为可能。改良切口主要是针对于偏曲位于鼻中隔后端且明显有一骨棘或骨嵴的患者,手术只在偏曲部位操作。通过这组病例的研究,可以发现改良切口使手术操作更为精细准确,有针对性,最大限度的保留了鼻中隔软骨和骨部分,以免术后鼻中隔随呼吸的改变而发生偏移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减少了手术器械在鼻腔内的操作次数,减少了黏膜副损伤,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鼻腔填塞时只行切口处局部填塞压迫,减少了患者术后鼻塞头痛不适感觉;使切口尽量远离前鼻孔,减少了术后感染机会。改良切口的选择符合微创手术的标准。同时改良切口较传统切口减少了术后鼻中隔出血、血肿、术腔粘连、感染、穿孔、鼻梁塌陷等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鹏,李士新,孙德义,等.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07,13(4):300-301

[2] 游学俊,高起学,崔永华,等.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23(11):481-483

[3] 杨驱云,沈志森,赵侃等.改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现代实用医学杂志, 2010,22(1):85-86

上一篇:枳实消痞汤治疗胃动力不足50例观察 下一篇:外伤性迟发性血胸17例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