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董卿:人的故事永远可以打动我

时间:2022-07-29 03:07:26

朗读者董卿:人的故事永远可以打动我

最近,央视一档由董卿主持兼制片的名为《朗读者》的文化类节目在异彩纷呈的娱乐档期异军突起,来自各行各业的“朗读者”用声音把或经典、或新鲜的文字呈现在观众面前,它延续了央视一贯的风格,饱含情怀和大气,凸显人文关怀。在短短一小时里,穿越时代与人生,让观众听见情怀、听见温暖、听见爱。

《诗词大会》的美人风骨

主持人董卿入行21年,从地方台到中央台,一直都是以“晚会主持人”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而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她初展诗情,便才惊四座。她的诗词和文化积累毫不逊色于参赛选手,每次上场,她都会用一首诗来形容当期节目的主题;当评委老师点评参赛选手时,她总能恰到好处地随心应和。她在现场从容淡定,娓娓道来,绝不是靠背台本表演出来的,而是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然表现。董卿从小就有抄写和背诵古诗的“童子功”,于她来说,读书需求就像穿衣、吃饭、洗澡、睡觉一样深入到骨髓。在观众惊叹她的诗词储备量时,董卿则说:“知道100首诗,1000首诗,这些数字是没意义的,有意义的是,你从中认识到了什么,跟你的人生体验是否有所结合,是否帮你重新审视周边。”

在《诗词大会》的舞台上,有选手形容她“芙蓉为面,杨柳为姿,诗词为心,美得清新隽永”。所谓美人气质,大抵如是:不止眉若远山目如星,更要眼中存星辰大海,胸中藏诗书万卷。

朗读者董卿:生活需要感动

董卿主持的《朗读者》每期都有一个主题词:遇见、陪伴、选择……嘉宾围绕主题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甚至是改变自己的文字。

对于这个节目,董卿的理解是:“《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这些具有特殊经历的人物身上,有着共同的闪光点,他们的体验和朗读为^众提供了特殊的慰藉和感动,而生活需要感动。

比如,柳传志在节目中朗读儿子婚礼的致辞。董卿谈到,柳总本身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为了这个朗读,他曾跟节目组多次沟通。当时节目组去了三个女导演,加上他的两个秘书,一共五个人坐在他办公室,就静静听他把这封信读完,没有人出声,因为都哭了。董卿觉得,一个做父亲的人,不管有多成功,最后你就是个父亲,没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孩子幸福更幸福的了。所以董卿当即决定,就选它了。

再比如郑渊洁和他的父亲郑洪升,一起朗读他自己写的《父与子》。尽管他老父亲带着很浓重的河北口音,但董卿依然觉得郑洪升老爷子比郑渊洁读得好。老爷子读道:“我是一只羊,我渴望当爸爸,我渴望着我身体的一部分被延续下去。我不羡慕隔壁有一只猛虎生了一只猛虎,我也不嫉妒隔壁生了一条蛟龙。”让人觉得好可爱。然后郑渊洁就接着读,“我父亲是一只羊,虽然他很弱小,但是我觉得他是真正的男子汉。”到最后读完,他们拥抱的时候,导演们又开始泪目了,这个情感特别美好。

从主持到制片人,顶破自己的天花板

鲜为人知的是,董卿不光是《朗读者》的主持人,更是该节目的制片人。第一次担纲制片人,便取得了让全国观众瞩目的成绩,在这背后,她的准备却为时已久。

从2005年第一次主持春晚至今,董卿似乎红到了 “无董卿,不春晚”的地步,那是她主持人的巅峰,却也是天花板。

2014年,正当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她中断了主持工作,选择去南加州大学访学,入读马歇尔商学院,兼修电影和传媒。董卿说:“我考大学是1990年,那时真的没有出国留学这么好的条件。我一直觉得我生命中唯一缺失的,就是这部分。那时,我心底深处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声音,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该用什么方式让自己有一个恒久的创造力呢?我觉得学习是唯一的途径。”

到了2016年,做了21年主持人的董卿觉得“应该到了这样一个时刻”来创作一个有血有肉、有人文情怀的节目,于是她产生了通过朗读,分享生命故事的想法。既然央视的风格胜在情怀和大气,那就展现最擅长的部分就好了。于是,她用了一整年的时间策划《朗读者》,也了解了成为一个制片人需要经历的全部环节:从报方案,到组织团队进入实际操作,找嘉宾和广告客户,确定播出平台、制作后期……那的确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为了《朗读者》节目,董卿常常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但她一点也不觉得辛苦。《朗读者》一开播,就受到了从孩童、青年到老人几乎全年龄段观众的喜爱。

上一篇:半如儿女半风云 下一篇:那些等到机会的人,背后偷偷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