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庄子思想中的天人关系

时间:2022-07-29 02:17:42

浅析庄子思想中的天人关系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楼梦伊,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专业为汉语言文学。

摘 要:本文从普通读者的角度看庄子的思想特质,从“人”的存在、“天”的内涵以及“天人关系”三个角度展开,分析庄子在天人之论中蕴含的独特的精神力量,获得人法天道,天人合一等方面的思想启示,以瞻庄子思想之妙。

关键词:天人关系;“人”的存在;庄子思想

庄子凭借着逍遥的人生观、旷达的生死观、超然的宇宙观等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奇幻而不失温馨的浪漫世界,相信用心欣赏过其作品的人都追随过他的天人思想,尝试着化为翩蝶,翩游于广袤辽阔的天际。饱含生命律动的“人”和恢恢然不知所际的“天”,不仅共同展现了先秦时代的思想的高峰,让读者享受了一场思想盛宴,还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化浓郁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宏大的主题,让作品中的天人关系深深印刻于我们的脑海,带来深刻的现代启示。本文将从普通读者的视角入手,把对庄子天人关系的理解更有活力地表达出来,并思考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以希冀能带来些许启示与提高。以下就让我们深入解剖一下庄子思想中的“天”“人”之论,探讨其深刻内涵:

一、“人”的存在

庄子对“人”的存在有着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他在首篇《逍遥游》中就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论断,他将人分成多个等级。为了区分了这些等级差异,庄子向我们展现了世俗之人和本真之人。首先是世俗之人,庄子分析了他们在世间存在的失性现象。例如“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其唯形骸有聋瞽乎?”岂止在身体上有聋子瞎子呢,那些不懂得何为天,何为万物的人也好像蒙在鼓里,他们眼中的世界只是自己,不能畅达于外物。更有甚者,在世俗中沉溺无法自拔,最终垂垂老矣,《齐物论》中讲到“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人的心灵若是死去,那么活着也只是一个空壳而已,行尸走肉,浊俗而无所作为。庄子看到这些人的茫然,他呼唤人们从这种茫然的状态中走出来,所以他又向众人展示了自己敬重的和所追求的本真之人。这些人可以“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在广漠无穷的天地之间驰骋,看重的是精神的超越;而现在的我们又是如何呢?大多数人对名利趋之若鹜,忙忙碌碌了一辈子却依旧空虚无聊。当然还是有一些人能够遵循自己内心声音的,他们能在纷繁的世界里保持一颗拳拳赤子之心,这些人就接近于较高级的人。庄子还阐明了“人”存在的完美方式,那就是“逍遥”,“人”在“逍遥”的境界中超然物外,成为了本真之人。于丹说:“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的一番逍遥游,也就是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人生的定位”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趁着赤子之心还没完全消磨殆尽,静下来好好想想“我”这个存在的个体――作为“人”的一份子――如何提升自己的“等级”;“独有之人,是之谓至矣。”(《在宥》),在天地之间如何让我们的心无所拘束,如何成为一个意气奋发的本真之人?而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

二、“天”的含义

除了“人”以外”,“天”这个概念是中国古人笔下的热门探讨对象,在庄子笔下,虽然“道”才是至高的概念,但“天”依旧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庄子哲学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刁生虎曾在书中统计:“《庄子》全书共约64606个字,而‘天’字就出现了655次,可见频率之高。”是的,天下有两种法则,一种是自然的本性,一种是事物的理则,“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天”在这里不仅被赋予了自然生命价值,还指示着万物之法则规律。首先是有自然生命价值之“天”。庄子借叔山无趾之口说道:“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德充符》)“天”是没有什么覆盖不到的,是自然界的浩淼天空。自然和人又是息息相关的,于是“天”也就有了另一重身份,即万物法则,这一重身份接近于“道”。在文章中,庄子在《天道》中借舜之口说天子的用心:“天德而土宁”,只有合乎天道法则,遵照规律行事才能有所作为。此外,庄子还很形象地说“牛马四足,是谓天。”(《秋水》)这句话通俗地说我们看到的牛马长着四条腿很平常,若是它们只有两条腿,就会觉得不舒服。在《徐无鬼》中“尽有天,循有照。”则更为明确,万物生息有“天”的主使,万物顺行有“天”的照明,“天”就是这种使万物和谐的律法规则。现今社会真正算得上“自然”的“天”已很难找到,万物的法则常常被破坏。我想这样的发展或许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在“天”面前,渺小的人是否应该谦卑一些,理智一些,“天而不人”(《列御寇》)的发展才能可持续。

三、“天”的含义

《大宗师》开篇就提出“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分别了解了“人”的存在和“天”的含义之后就要探讨“天”与“人”的关系。以下将从天人之别和天人合一两部分展开论述。

“人”“天”之别。这里的区别与前文单看“天”“人”的区别有所不同,而是讲“天”与“人”的相对对立。“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大宗师》)不以人的法则来帮助天,才算真正的人,理想的人。“无以人灭天”(《秋水》)更不能用人的法则来消灭天。“天”和“人”之间的区别更明确地表现于不是“以人为徒”而是“以天为徒”,遵循自然,尊重自然法则才是理想的原则。人不能私自拥有天,这也是本性,也是天人合一的深刻内涵,在庄子看来,“天”本身就可自足,不须再加人为。庄子在字里行间传达出这种“本乎天”的中心观念,实际上也就是自然和人为之间的对立。在我们生活中,这种对立随处可见,如何处理这种矛盾,我想应该要向庄子学习“本乎天”之理,就如前文中所提到的,“人”就应该谦卑一些,理智一些。

“天”“人”合一。《齐物论》里提到的这句“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就讲出了天与人之间的这种相对统一性,没有“天”的存在也就不会有“人”,没有“人”的存在,“天”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取义。参照物和参照法则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天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说的就是万物皆一的观念。杨国荣在书中提到:“在庄子那里,人的内在规定,同时又以天(自然)为其内容;换言之,‘人’以‘天’为本真之性,‘天’以‘人’为价值指向。”“人”本身就来源于“天”,是与“天”合一的。“无为为之之谓天。”(《天地》)人对天无所作为就是有所作为,庄子的理想也在乎于此,他所希望的是“天人合一”。“天”的内在是“人”,“人”的本真是“天”。“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天地》)忘记自己的“人”在天地间悠然一气,以至于到达超脱境界。“庄子‘天人合一’论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其对自然的关注,对生命的的尊重,对天人关系的思考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面临着生态危机的我们不得不反思这种天人关系,人不是万物的核心,相反,人是天地间的一粟。“任何一种循环和平遭受破坏,都会危及人类生存。”我们要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自然万物,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明天。天人之论中蕴含的独特的精神力量,人法天道,天人合一等方面的思想启示依旧值得我们学习吸收。我们要做的是批判与继承相结合,以健康的心态接受其思想中理性的特质,融进时代的颜色,使庄子的天人思想在我们的社会熠熠生辉,绽放光彩。

项目名称:浙师大实践教学成果。

指导老师:首作帝

上一篇:阅读教学怎样才能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下一篇:浅谈班级管理的理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