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该让生活更美好

时间:2022-07-29 02:01:15

城市,应该让生活更美好

实际上,新“环境移民”现象的出现也已经把如何打造宜居城市的课题摆在眼前,徐江教授说:“使人类具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关键在于环境的保护、修复和建设,而不是消极的迁移。”

毋庸置疑,“环境移民”――这批城市新出现的移民群体是以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为初衷,一位正在考虑离开北京的白领告诉记者:“我当然舍不得离开北京,在这里奋斗,在这里定居,是不少中国年轻人的愿望,只是每天望着雾霾的天空,呼吸着污染的空气,我不得不为自己的健康考虑,因为健康是革命的本钱。”实际上,新“环境移民”现象的出现也已经把如何打造宜居城市的课题摆在眼前,徐江教授说:“使人类具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关键在于环境的保护、修复和建设,而不是消极的迁移。”

人口与资源应合理配置

环境移民的过程是人口从人口压力大的区域向人口压力低的区域流动的过程。同时,人口对环境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和森林植被资源以及环境美学资源等)的分配也相应得到了调整。据徐江教授介绍说:“环境移民是缓解贫困、人口、环境之间矛盾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有建立在积极的改善环境,使人口与资源合理搭配的基础上,环境移民才是有意义的。”如何实现环境资源的再分配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据资料显示,当前环境移民的人口还在持续增加时,相对于国际间的移民来说,区域内的环境移民更容易。徐教授说:“一个有控制能力的政府组织可以采取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协调本区域内的资源分配过程中的问题。”

宜居城市不只是GDP

宜居城市的概念诞生于经济和城市化不断发展的时代,在物质极大满足的社会里人们对健康、绿色的生活充满期待。但事实上,我们经常见到的是经济发展与环境危机的矛盾。中国人口研究所的研究员告诉记者:“宜居城市具有合理的人口与资源比例,一个城市GDP的飞速发展的确是吸引人群的诱因,但绝非持续发展的动力,真正能够减少环境移民出现的策略就是打造真正的宜居城市。”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人们在此工作、生活和居住都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继续居住下去。

环境移民的国际法律机制建议

另外,几千万甚至几亿人由于全球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或土地退化已经或者将要无家可归。在一些情况下他们无法在其本国的内部重新定居。日益增长的大量气候移民由于不能取得公约难民的地位,现有的国际法律体系不能为他们提供适当的保护。气候移民遭受的威胁和损害与人权的人道主义理念背道而驰,并且违反了气候变化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为了保护受影响的群体,一个可持续的解决方式势在必行。林庆华教授说:“一个气候变化导致移民的国际法律机制应该尽快建立,明确气候导致移民的基本权利,同时设立一个促进和监管双边或区域性谈判协商的机构。”

后记

为了避免把环境恶化带给另一个城市,不致使环境移民成为一个城市良性发展的阻碍,国际社会已经开始对环境移民的相关政策和现象进行大量的研讨。环境移民现象出现在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它带来的是所有人对于我们生存环境的深思。在采访进入尾声时,已经定居大理农村的城市白领李想告诉记者:“如果有选择,我还是愿意呆在城市里,但前提是有好的环境,我所期待的城市不是现在的这幅样子,在我看来,城市,应该让生活更‘美好’。”

链接・历史上曾因环境出现的人口迁移

20世纪30年代,在加拿大、美国被开垦的草原上形成了强烈的黑风暴,曾迫使居民大迁移和成批农场废弃。

1969年,印度尼西亚开始实施了从人口稠密的爪哇岛向其它岛屿进行人口迁移的“Transmigration”计划;

1970年,巴西实施了“把没有人的土地给予没有土地的人”的政策;

1984年,埃塞俄比亚实施了从生态脆弱的北部高原向西部和南部迁移120万人的计划;

80年代初,中国部分省份开始实施的人口搬迁

2000年前后,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乡),草场退化、沙化更加严重,羊迅速减少,人们靠放牧无法维持生计。环境移民达140多户。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5年的报告指出:至2060年仅非洲地区就会产生5000万环境移民,全世界会有2亿至10亿人由于环境问题不得不迁移,其中100万人来源于小岛屿国家。

全球每年适应气候变化所耗成本为 40亿-70亿美元

相当于每年举办3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本;

气候变暖问题每拖延一年,全球将多花费――

5亿美元用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全球每年有30万人因气候变化而死亡;

2050年可能会在全球造成2亿至10亿的“环境移民”。

(数据来源:UNFCCCI、国际能源、国际卫生组织)

上一篇:“终身副教授”辞职了 下一篇:掘金大健康百亿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