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技术突破化学教学中的难点

时间:2022-07-29 01:30:51

用信息技术突破化学教学中的难点

摘要: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这两大主题,属于微观世界里只能靠想像来认识的知识点,学生理解不透彻化学基础知识就不牢固,后续学习就会感觉吃力,用传统教学法再好的讲师也不容易顺利突破这两个难点和重点;但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就会把微观世界放大后展现给学生。多媒体技术是突破这两个难点和重点的最有效的方式。

关键词:多媒体;微观;突破;支撑点;抓手

本人从事初中化学教育近三十年,起初针对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过程这两大主题中知识点的教学,一般靠通过细腻的的讲解、合适的比拟、模拟教具和教学模型等教学手段进行,而学生对于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点,在老师的引导下只能去联想,反应不灵活的学生只能听的一知半解,理解很不到位,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但是,启蒙化学教育中物质结构和化学变化这两大主题又是学好化学的关键所在,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难点更是重点,如果理解掌握不透彻,是很难把化学这门学科学好的。进入了二十一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使用,近些年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我多次尝试把微观世界的物质结构、化学反应过程这些知识点通过多媒体课件放大制作,以文字、图像、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微观世界的微粒直观化,动态化,模拟化,教学其效果完全不一样。在物质结构和化学变化这两大主题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就会很轻松的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多媒体是物质结构教学的支撑点

利用多媒体技术处理后的微观世界,就好比是把微观粒子放在了一个高倍数的放大镜下,可以把学生原本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变为学生能看见的“宏观”现象,把用手摸不到的抽象世界变为可用电脑操作和控制的“形象”模拟动画 。比如,我在教学原子结构这一课题的时候,就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技术,以氧原子外列,先把由8个相同形状相同色彩带着正电荷的质子和8 个相同的不带电的中子均匀结合而构成的原子核展示出来;学生立即就明白了:a原子核的构成。b为什么原子核要带正电荷的原因。c质子数与核电核数的关系。然后,把原子核缩小一定比列后再利用动画的形式添加上绕着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出现在核外的空间里机会均等的8个核外电子,把原子的构成形象的展现给学生;经过这样处理后,学生就很容易掌握本课题的知识点:1原子是由居于整个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2原子核又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3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电性相反电量相当,对外不显电性。4原子核占的空间极小,核外电子绕原子核在核外广大的区域做高速运转。5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有关物质结构的抽象知识点还有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分子的结构和分子的形成过程,我在教学这些知识点的时候,都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这些微粒和形成过程用动画模拟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让这些抽象的微观粒子被放大成能够“运动”的、会“说话”的、具有个性特点的、容易被学生亲近和接受的一个个大小和形态不同的动画实体,让学生充满趣味性的认识这些微粒,这样就能快速的、形象的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多媒体是突破化学反应过程教学的有力抓手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大亮点,化学变化的宏观特点是:生成新的物质,在变化时常伴随着气体放出、产生沉淀、发光放热、颜色的改变等实验现象;微观特点是:分子先分裂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分子。俗话说的好,内家看门道外家看热闹,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是怎样进行的,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理解和认识到,这时候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就不一样,因此说多媒体是化学反应过程教学的一个牢靠的抓手。如电解水的变化,水在通电的条件下,正极得氧气,负极得氢气,且得到的氢气体积是氧气体积的两倍,可以说是现象明显结论正确,教学中我在此教学过程的基础接着继续指导学生从本质上认识电解水反应,利用多媒体,第一步 先播放出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结构图;第二部 在直流电的作用条件下,每个水分子分出了先分解出独立的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随着通电时间加长电解出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越聚越多;第三部 两个相同的氢原子结合形成一个氢分子,两个氧原子结合形成一个氧分子。通过这样处理后学生立即就明白了知识点:1.电解水为什么会得到氢气和氧气。2.为什么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两倍。3.为什么说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分子先分出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形成新的分子。类似于这样的辅助教学,还可以应用在复分解反应过程和四大主反应类型特点等知识点的教学中。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过程,把微观世界的微粒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更深层的理解掌握化学反应,从本质上认识微观世界的微粒在化学变化中遵循的内在规律。

总之,微观世界的细小微粒是肉眼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也是化学实验直观演示无法完成的,如果物质结构和化学变化这两大主题的教学,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突破难点,那么收到的效果就不一样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就会掌握的更牢靠。

(作者单位:宁夏平罗县第七中学753400)

逐步分散,从上到下实行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这样中央能统一调控课程,地方和学校又有很大的自由度、选择权,既可以保证全体学生获得广泛而坚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又能促进他们全面、个性化地发展。

3.课程内容上有很大的调整

新教材分为高一必修:信息技术基础;高二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涉及面很广,又不失灵活性,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淡化了操作步骤和理论知识的描述,转而提高了过程与方法的引导,最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过去,学生学了2年的信息技术,只会按部就班地执行一条条操作,遇到稍有变化的问题就不会去思考,更别提举一反三了。新教材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过程示例

第一章是信息技术入门;第二章是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章是文字处理系统;第四章是网络基础与运用。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先学第二章,通过上机操作熟悉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而后学习第一章理论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按照《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从小学、初中均应开设计算机课,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小学、初中都未开设计算机课程。因此,在高一开设计算机课,学生既有新鲜感的一面,更有缺乏基础知识的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高一年级,利用上课的时间,讲授键盘指法、汉字输入等基础知识,并向全校学生介绍计算机基本知识及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四、多用举例对比,讲清基本概念

在讲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这章时,除讲清楚概念外,多采用举例对比。讲“信息技术的特点”时,为了讲清“信息的依附性”笔者举了令狐冲在思过崖崖壁上学习剑法的事例,讲“信息与人类的关系”时,笔者将去年我军海陆空三军演习中的原始森林生存实验做为练习题,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组自行讨论选择物品完成实验,是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了基本概念。讲“计算机特点”时,为说明计算机速度快,用计算机几分钟就可以预报第二天的天气,而用人工计算,则须要六万四千人连续计算24小时。

又如英国数学家w.SHANKS曾经用15年的时间将圆周率Л的值计算到527位,而用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仅用40秒钟就打破了这一记录。讲计算机的精度高时,可举例:用计算机控制的导弹,从几公里或几十公里之外发射,可以准确击中预定的目标,而误差不到一米。 在讲“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一节时,“字节”是计算机存储容量的基本计量单位。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是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它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作者单位:贵州省凤冈县第二中学 564200)

上一篇:综合实践活动生活化摭谈 下一篇:给农村信息技术教师更多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