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室无菌间无菌物品再污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7-29 01:03:59

供应室无菌间无菌物品再污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6-0938-02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供应室是医院无菌物品的主要供应单位,无菌间处于供应室工作流程的终端。为了确保医疗物品灭菌工作的到位,防止无菌物品再污染,我们对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不断完善供应室内部管理制度,加强无菌间无菌物品的质量监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无菌间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及原因分析

1.1不符合前期处理规范的物品进入无菌间:对工作中各个环节潜在的不安全隐患认识不足,未严格执行回收物品各环节的技术操作规程:(1)洗涤过程如清洗方法选择不当、清洗不彻底造成清洗不良,影响灭菌效果;(2)包装过程如包装材料选择不当,包布未严格执行一用一洗一消毒,导致蒸汽穿透不良影响灭菌效果;(3)灭菌过程如拟灭菌物品摆放不正确、物品装载过多、灭菌器操作不当等影响灭菌效果。以上原因均能影响物品的灭菌质量而导致不符合无菌要求的物品进入无菌间。

1.2无菌间内无菌物品再污染的原因

1.2.1环境质量不达标:无菌间的空气、物体表面等细菌数不符合医院环境微生物学监测标准,温、湿度超标均可造成无菌物品再污染。

1.2.2工作责任心不强:供应室人员工作不严谨,责任心不强,经验不足,对无菌物品的转运、清点、保存未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均可增加无菌物品再污染的机会。

1.2.3执行无菌物品贮藏发放的不规范操作: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有章不循。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未及时更衣换鞋、戴口罩进入无菌间。无菌物品存放柜未按规定放置,无菌物品摆放顺序不正确,转运无菌物品工具不合要求,均可造成无菌物品再次污染的机会。

2管理对策

2.1杜绝不符合前期处理规范的物品进入无菌间,强化质量意识,对潜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做到预见性管理,加强环节质量控制和质量监测。遵守标准化作业流程,规范清洗程序、严格包装程序、加强消毒员培训,保证灭菌质量。严格按照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对初洗、精洗、包装、灭菌等环节的工作质量加强监控措施。现代消毒供应室以工作过程质量零缺陷的高标准作为质量管理的最新标准。科室质量监督员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定期对各类无菌物品进行灭菌效果监测,并有登记制度,保证灭菌物品的质量合格率达100%。按照无菌物品的卸载原则进行操作,无菌包消毒标记脱落、湿包、破损、无菌物品接触地面或散开、化学指示卡变色不均匀等应视为污染,杜绝进入无菌间。

2.2消除造成无菌间内无菌物品再污染的隐患

2.2.1保证无菌物品储存环境的安全,严格消毒隔离制度,专人负责。无菌间内所有储存物品距天花板≥50 cm,距地面≥20 cm,距墙壁≥5 cm。室内温度保持在(22±2)℃,相对湿度保持在50±10%。保持空气流通,保证室内空气的洁净度。每日用含氯500 mg/ml的消毒液擦拭传递窗口、储物架2次。擦拭抹布区分,按储物柜桌椅门换物窗的顺序进行。湿式拖地2次,每日2次用电子杀菌空气净化器进行消毒,每次30分钟。一次性物品拆大包装后进入无菌物品保存间。每月对无菌间的空气、物体表面、储物柜、护士手进行细菌培养1次,并有记录,保证无菌物品质量。2003~2005年供应室无菌间细菌监测结果,空气监测、手监测、物体表面分别为50~157 cfu/m3、1~4 cfu/cm2、1~4 cfu/m2,通过连续3年监测结果表明,无菌间细菌监测结果均达到环境卫生学监测标准,未检出致病菌。

2.2.2强化工作人员规范化操作意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强化工作人员规范化操作意识。无菌区限制不必要的人员进入,凡进入无菌间人员必须洗手、戴口罩,更衣换鞋。无菌间内鞋、帽、口罩、工作服每日消毒。工作人员应重视操作前洗手的重要性,严格按照“六部洗手法”。发放无菌物品用无菌治疗盘盛放。下收下送时未发放完的无菌物品不得再次进入无菌间,应重新消毒灭菌。设置领物人员专用笔,以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无菌物品的周转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每日清点数目,查看有效期,分类定位放置,标志明显。发放无菌物品时必须检查物品的名称、有效期、包装工号,发现过期或疑有污染,必须重新消毒灭菌。每月从已灭菌且在有效期内的医疗用品中分类随机采样送检进行细菌监测,不得检出任何种类微生物,确保无菌物品的安全使用。

2.2.3员工素质培养: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素质是保证供应物品质量的关键。严格执行供应室内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认真学习医院感染知识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消毒管理方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在日常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有良好的无菌观念,严格遵守“慎独”精神,做好本职工作,达到供应室工作人员素质标准的要求。

2.2.4加强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物品储存管理和监测:应建有合格的一次性用品库并与无菌间相连,专库专帐管理,严格出入库登记制度。加强质量管理和监测措施,由护士长或质量监督员对医院每批次购入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在确认“四证”的基础上进行随机抽样送检,符合要求后再发放到临床科室使用,对质量检测不合格的产品通知器械科退回厂家。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消毒供应室。物品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离地面≥30 cm,距墙壁≥5 cm。每日空气消毒2次,室内空气细菌监测应在200 cfu/cm3内。定期检查物品有效期,发现过期、霉变、包装破损产品立即撤换,不得发放至使用科室,防止发生不良反应和差错。定期对一次性使用无菌输液器、注射器抽样进行酸碱度、透明度检查和热源反应测定。建立热源反应原因追查制度和热源反应发生情况月报制度,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寻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注重与相关科室进行信息沟通,及时收集反馈信息,进一步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安全优质的无菌物品的及时供应。

收稿日期:2006-11-07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护理纠纷发生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 下一篇:替莫唑胺聚乳酸微球制备工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