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亟需政策扶持

时间:2022-07-29 09:40:29

农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亟需政策扶持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信用社自身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双赢。为保证亏损社和微盈社吸收股本金,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标准,有的地方政府还在预算内拨给亏损社和微盈社财政补贴款。但是,目前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下降比例小,清收难度大,清收成本高,在清收不良贷款中遇到一些问题仍需地方政府帮助解决。笔者以梅河口市农村信用社为例,作如下分析:

一、 改革的成果

(一) 支农工作力度明显加大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实施和推进,信用社职工经营理念不断更新,加大了对农业贷款的投放力度。到2004年末,梅河口市累计发放农业贷款27,590万元,占累放贷款总额的58.8%,同比增加投放16,114万元,增长140.4%。

1、支农服务领域明显拓宽。在优先满足农民粮食生产贷款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个体工商业户的扶持力度。截止2004年末,全市累计发放多种经营及种植、养殖业其他贷款22,534万元,同比增加10,202万元,增长82.7%。

2、支农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信用社努力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发放,2004年1月就安排了贷款计划,一季度贷款基本发放完毕。仅一季度全市累放各项贷款14,652万元,比上年同期累放增加5,065万元,其中:“三农”贷款累放9,994万元,占累放额的68.2%,同比累放增加4,998万元,改变了过去贷款集中在3-4月份发放的旧模式,既满足了“三农”所需资金,又提高了信贷资金的利用率。

3、支农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信用社尽量简化贷款手续,满足农民的贷款需求。对农户生产费用贷款,在核定限额内全面实行了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方式,及时帮助农户解决发展生产所需资金。全市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9,532万元,占农业贷款的 34.5%。同比增加6,859万元,增长38.9%。发放农户联保贷款2,997万元,占农业贷款的10.8%,同比增加560万元,增长22.9%。农户贷款面由2003年的73%提高到87%。

(二)经营实力明显增强

一是经营规模明显扩大。2004年末,梅河口市农村信用社新增各项存款5,305万元,增长12.8%;新增股本金3,482万元,增长17.5%;两项合计比年初增加8,787万元,增长30.3%;各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11,494万元,增长48.3%,实现历史性的突破。二是经营收入明显增加,2004年末,各项收入3,456万元,同比增加1,164万元,增长50.8%;其中:贷款利息收入2,792万元,同比增加1,001万元 ,增长55.8%;三是财务状况明显好转,2004年末,全市轧差盈余314万元,同比减亏增盈1,029万元,盈余面由34.7%增长到87%。四是农村信用社发展前景更加光明。预计2005年全市将消灭亏损社。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财务状况的好转,职工的工资收入大幅度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职工的安全感、稳定性明显增强,职工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1、对农村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04年末,全市农村信用社贷款投放量比上年增加额占全市金融机构贷款投放量比上年增加额的90%,对农业贷款额占全市金融机构投放总额的90%,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

2、提高了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大量支农贷款的投放,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抵制了农村高利贷,维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全市农民人均年收入3,275元,比上年增加375元,增长12.9%,加快了农村小康建设的步伐。

(四) 抵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2004年末,梅河口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2,380万元,比年初下降8,537万元,剔除央行票据置换不良贷款7,792万元,净下降745万元,央行票据置换不良贷款收回116万元,两项合计共下降861万元。不良贷款占比为8.82%,较2002年降幅为45.9%;资本充足率由-62.17%提高到28.31%,扭亏增盈幅度不断加大,财务状况明显好转,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市场定位在重新调整,经营管理逐步规范,农村信用社正沿着持续、稳定、健康的轨道迈进。

二、不良贷款形成的历史原因

1、信贷资金财政化。梅河口市农村信用社为解决人员工资、热电厂债券兑付、城市建设,弥补财政资金缺口等原因,向市财政局或由财政局担保发放贷款2,348万元,现已全部形成不良贷款,占全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21.5%。

2、缺乏市场调研形成的不良贷款。1980-1990年,梅河口市委、市政府牵头推行一乡一品,分户贷款,统一购种、统一购雏,统一定项目、统一定量发展多种经营。全市各乡、镇都掀起了以副养农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的高潮。由于受地理环境、市场变化、种养技术、经营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大部分种养户都以失败告终,造成不良贷款1,018万元,占不良贷款的9.3%。

3、企业破产转制、村集体解体形成的不良贷款。国营企业破产转制逃废债使得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成为悬空债权。此类逃废债仅梅河口、海龙两个农村信用社就达418万;如:梅河口市化肥厂90万元;梅河口市造纸厂50万元;梅河口市印刷厂46万元;梅河口市砂轮厂75万元;梅河口市热电厂64万元;梅河口市八一化工厂52万元、梅河口市酿酒厂、市百货公司等等。

1983年农村集体生产经营体制改革,由原生产队集体核算,改为分田承包到户,单户经营。造成农村信用社村集体不良贷款1,572万元;1996年全市实行国企改革,原地方国营企业进行翻牌转制、破产,农村信用社形成的悬空不良贷款2,211万元。两项合计占不良贷款34.6%。

4、农户及个体工商户长期拖欠形成的不良贷款3,632万元,占不良贷款的33.3%。一是一些个体工商户对市场预测不准,不懂经营,不善管理,经营亏损,被迫关停、倒闭、外逃躲债,查无下落形成的不良贷款。二是农户外出打工、迁居者逐年增加,至今未归和失去联系,造成无法清收的不良贷款。三是由于局部区域农业受灾,发展的多种经营项目失败和个别老弱病残户,暂无能力偿还形成不良贷款。四是由于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违规违纪发放贷款形成的不良贷款。

5、部分地方党政干部任职期间在属地农村信用社贷款,后因调转到异地工作形

成的不良贷款137万元,占不良贷款的1.3%。

三、清理不良贷款的几点建议

农村信用社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从调查分析中看出贷款风险主要来自非农大额贷款。不良贷款形成的历史原因复杂,靠信用社自身不但很难清收,而且清收成本高。因此,提以下几点建议:

1、免征农村信用社在接收和处置抵债资产过程中的税费。包括:契税、印花税、营业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资产过户、登记、评估、测绘、年检、交易等各种税费。

2、 对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行政事业单位可否考虑实行“五停”,即停止发放一切奖金及福利,停止新购小汽车,停止修建一切楼堂馆所,停止各种形式的考察、学习活动,停止单位领导调动或升迁。把清收农村信用社贷款列入政府年度指标考核。

3、对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企业,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全力配合落实债务,对于企业有偿还能力的,必须以现金方式如数偿还贷款本息。

4、减少对农村信用社各种名目繁多的行政性质收费,减轻农村信用社负担。

(作者单位:吉林省梅河口市农村信用联社)

上一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下一篇:提高道德素质过好“五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