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六位一体”学风建设模式的实践探析

时间:2022-07-29 09:09:38

高校“六位一体”学风建设模式的实践探析

【摘 要】学风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办学思想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六位一体”的学风建设模式,以此推动高校学风建设。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六位一体”学风建设模式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优良的学风是高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成果的综合体现,更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可靠保证。因此,如何加强学风建设,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严峻课题。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和实绩,认为高校要加强学风建设,必须建立“全员育人”的工作理念,积极构建“制度保学风、教育塑学风、管理督学风、科研促学风、活动带学风、榜样树学风”六位一体的学风建设模式。

1.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方面的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错误地认为考进大学就已经实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没有认识到进入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是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丧失了学习的动力。有些学生由于习惯了父母和老师为自己规划人生,进入大学后明显不知所措,缺乏规划,学习目的不明确。从而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思想开始松懈,学习缺乏主动性,态度不端正,[1]不能够正确地认知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2)学习积极性不高。有些学生由于高考成绩限制了对所报学校与所学专业的选择自由,进入了自己不满意、不了解或不喜欢的专业或学校,对学校或专业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不感兴趣,存在厌学心理。有些是存在放任自己的心态,明明心里想学,思想上却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有些学生意志力薄弱,受寝室、班级等周围环境影响较大。比如寝室或者班级整体的学习风气不好,自身也受其影响慢慢开始厌学。还有些学生是进入大学后不能及时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导致考试成绩下降,产生消极、自卑心理,造成厌学。

(3)学习纪律松散。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学习和课余生活的关系,花大量的时间用于上网、交友、看小说等,甚至占用上课时间,课堂纪律松弛、上课迟到、旷课等违纪现象屡见不鲜。而这又造成了恶性循环,由于自己平时的不努力,考试时又依靠作弊手段获得及格。甚至一些表现较好的学生,也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作弊。这些歪风邪气严重影响和破坏了校园整体的学习风气。

(4)专业归属感缺失。有些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现状和就业方向不了解,或者存在“所学的知识对今后的工作没有多大作用”的错误认识,使他们却对自己所学专业没有较清晰的认识,或者对所学专业没有信心和成就感,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归属感,出现厌学等消极情绪,使学生不安心学习,成绩不理想。

(5)学习方法不正确。有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不能根据大学的学习特点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将原有的以督促为主、被动型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以自觉为主、主动型的学习方式上来,导致自己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逐渐弱化。

1.2 学校方面的问题

(1)认知不到位。虽然有些高校也在强调学风建设,但是认识上却存在偏差,往往认为学风就是学生的学习风气,学风就是学生工作的事。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合理的。首先,学风的主体虽然是学生,但是学风建设不仅仅是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要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本领。因此,学风不仅是学生的问题, 还包括教师的教风。其次,学风建设虽然离不开学生工作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但仅仅依靠学生工作者是不够的,脱离了教师的专业教育、课堂管理、教学实践等环节,学风建设无法实施。

(2)教学过程存在薄弱环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态度不认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一些教师缺乏职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对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备课、上课不够认真,缺少积极性,存在应付差事的现象。二是教学内容和方式落后。一些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能够将本专业的前沿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只是照本宣科,缺乏自己的思考、认识和提炼,使得教学内容陈旧,课堂枯燥无味。个别教师仍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和学生缺乏互动交流,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求,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太少。很多课程在设置上只重视学生学什么,而忽视了学生怎么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讲得很多,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自主实践的较少。即使安排有相关的实践课程,多数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

2.高校“六位一体”学风建设模式

2.1 完善制度建设,以制度保学风

(1)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最早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是牛津大学津津乐道和引以为傲的标志之一。[2]本科生导师制能够有效搭建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和学习的桥梁,导师通过学习指导、专业思想教育、科研带动等多个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逐步提升专业技能,积极参与创新实验,使学生在学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能取得长足的进步和较大的提升。比如,导师可以开展关于大学学习、专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认知、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讲座,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与热爱。导师也可以通过指导大学科技创新实验项目、组织学生加入教师科研项目、建立科研兴趣小组等,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导师还可以通过定期的思想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专业知识讲解、学习方法传授等,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2)完善教师教学效果考核制度。教师教学效果考核制度应当是一套系统的制度,应当涵盖教学培训、教学评价、教学督导、年度考核等内容。首先,前期应当对新教师进行教学能力、教风教态、教师职责等方面的培训,可以开展讲座、教学观摩、集体备课、试讲等活动,使新教师能够树立正确的教学态度,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其次,要定期开展教学评价,可以通过教学竞赛、学生评价等,找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组织专家组定期听课,及时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并提出合理意见。第四,开展年度考核,考核可以每半年进行一次,由学生考核、专家考核、组织考核三部分组成,重点是加大学生考核评价的权重。学校还应设立教学奖,重奖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师,真正使教师认真教学、学生认真求学,从而推动教学的良性循环。

2.2 强化思想教育,以教育塑学风

要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分类教育和引导。针对一年级学生,应重点开展专业思想教育。由于部分学生所学专业并非自己的第一专业,存在着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应当从爱校教育、职业认知教育、大学认知与角色转化教育、学籍管理教育、学业规划教育等不同层面开展讲座,还可以安排优秀学生结合自身发展经历,开展座谈会、优秀事迹报告会等活动,通过言传身教,激发一年级学生学习的动力,提升学生的专业归属感。

针对二年级学生,重点开展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二年级是学生进行学业和职业规划的关键时期,可以通过开展经验交流会、讲座、竞赛活动等,强化学生的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针对三年级学生,重点开展考研和科技创新教育。针对考研教育,可以开展专题讲座、辩论赛等,强化学生的考研意识。针对科技创新教育,可以采取“一点带面”的教育模式,即先鼓励一部分优秀学生加入教师科研项目或者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用这些学生的优秀事迹或科研成果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科技创新当中。

针对四年级学生,开展就业观、成才观教育。主要进行就业意识和能力提升方面的教育,可以开展就业创业论坛、就业培训等活动,帮助四年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准确定位自己,提升就业能力。

2.3 严抓日常管理,以管理督学风

主要加强课堂、宿舍、班级等三个重点环境的建设。一是建立课堂考勤、预警等制度,对迟到、早退、旷课的学生及时教育处理,并建立与学生家长有效联系,做到学院、辅导员、家长三方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积极推进学风建设进公寓,培育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强化宿舍管理制度,发挥优秀宿舍和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的典型示范作用,以争创“文明宿舍”为载体,促进学生宿舍形成优良学风。三是强化班风建设,以班风创学风。要以特色主题班会为教育载体和管理手段,积极组织各班级开展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的主题活动,促进班级优良学风的形成。

2.4 加大创新力度,以科研促学风

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让学生对科技创新建立长期的兴趣。可以采取“低年级学生加入高年级学生科研课题、高年级学生加入教师科研课题”的循序渐进的培养模式,使学生从不懂科研向热爱科研逐步过渡。由于低年级学生对专业知识未涉及或涉及的较少,从事科技创新的技能还不完善,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实验是不可行,引导学生加入高年级学生的科研课题,通过高年级学生的指导和教授,帮助学生建立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初步认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仪器操作,为今后半独立和独立进行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高年级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让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课题,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为自己进行科技创新提供思路,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5 突出载体建设,以活动带学风

校园文化氛围是高校自身发展的软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根据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在学风建设中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科技文化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文化节、科技竞赛、学习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成才氛围,促进学风建设的良性发展。

2.6 培养骨干队伍,以榜样树学风

(1)以学生党建工作为龙头,加强学生骨干培养。要提高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若干功能党小组,加强党员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能力。推行党员积分制,即根据需要,为党员从政治思想、学习帮扶、考研就业、科技创新、行政助理、寝室文明、帮贫扶困等七大类型中设置舆情信息岗、学习帮扶岗、考研就业帮扶岗、科技创新岗、行政助理岗、文明寝室岗、帮贫扶困岗等岗位,每个学生党员必须通过完成岗位工作,获得相应积分,来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服务作用等,从而增强党员意识,强化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2)以评先选优为引领,树立先进典型。要通过各类奖学金评定、优秀学生评选等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良好学风形成。并通过广播、校报、校园网及召开班会、表彰大会、优秀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广泛报道和宣传学生中的突出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树立学习榜样,鼓励学生奋发成才,在学生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共同进步。

3.结语

学风建设工作应当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时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其中,始终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积极探索学风建设的新思想、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总结学风建设的新成果、新经验,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风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规范走向自觉,从“要我学”走向“我要学”,形成“争当先进 勇做表率“的良好学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刘昱佳.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12): 218-219.

[2] 蒋开东,朱剑琼,刘忠秀,等.坚持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医学创新人才培养[J]. 医学教育,2005(3):899-911.

上一篇:从组织行为学的视野看高校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 下一篇:医护英语水平考试(METS)及其应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