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贷款利率上限该取消了

时间:2022-07-29 08:39:00

农信社贷款利率上限该取消了

其实主张低利率的人有所不知。农户和农村微小企业并非都是弱势群体,农村的经济活动也不是无利可图。相反,农村到处可见投资边际回报率在100%到700%的经济活动

三年前,2004年10月,央行在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的同时,规定农信社贷款利率不得超过基准利率的2.3倍。如果按2007年9月15日生效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7.29%计算,农信社同期的贷款利率上限是16.7%。人们的直觉或许以为这样的贷款利率够高了。其实正相反。这样的贷款利率水平,对于农村小额信贷而言,仍然太低。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农村零售层面提供小额贷款,交易成本高。没有足够高的贷款利率,无法覆盖包括资金成本和行政开支在内的成本和风险。让金融机构以低于成本和风险的利率发放贷款,偶尔为之尚可,长年累月则无异于自杀。

那么到底要多高的利率才是充分的呢?从世界范围看,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名义利率在30%以上,是十分普遍的现象。粗略匡算,假设一年期存款利率是5%,人吃马喂要20%,即使贷款利率是35%,利润也不过10%。从国际上200多家小额信贷机构的统计数据来看,情况大抵如此。中国自明清以来,民间借贷就有月息3分的传统。现在农村很多地方,民间借贷仍然沿袭这一老例。

面对农村小额信贷成本高这一基本事实,有不少人以关心农民弱势群体的名义,主张对农民的小额信贷实行低利率。同样主张低利率的孟加拉尤纳斯教授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更使得不少人对低利率政策坚信不移。有些地方的银行监管官员,甚至要求农信社在2.3倍的范围内,以更低的利率向农户发放贷款。如此可见,国人对贷款利率的认识,还远远没有摆脱旧范式的局限。

为了补偿低利率的亏损,主张低利率的人们往往呼吁或者增加财政补贴,或者要求金融机构以低利率发放贷款。如果一国有取之不尽的财政收入,或者金融机构按低于成本和风险的利率发放贷款还能持续经营,并且也不扭曲激励机制,何乐而不为呢。可惜世上鲜有这等好事。

其实主张低利率的人有所不知,农户和农村微小企业并非都是弱势群体,农村的经济活动也不是无利可图。相反,农村到处可见投资边际回报率在100%到700%的经济活动。无论是东北的奶牛,还是宁夏的滩羊,都属于这一类。有无数的农民个体工商户,面对现成的投资机会,本来可以在短则数月,长则一两年获得少则50%,多则超过投资额数倍的收入。但是因为无缘贷款,眼睁睁地放弃投资机会。可以想见,一旦机会来了,农户需要的是方便、快捷、可靠(长久)地获得贷款。相比之下,贷款利率高几个百分点,不算什么。那些主张农村小额信贷低利率的人,并不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反而帮了倒忙。如果依了他们,必定苦了农民。因为低于市场利率的贷款,十有八九会落到有权有势的人手里。如此不但没有帮助农民脱贫,反而因为便宜了富人而有可能扩大贫富差距。由于补贴低利率的资金来自纳税人,这样做还有个公平问题。这些弊端显然不是政府初衷所在。 在下这几年访问的村庄和农户,东西南北都算起来,已不算少。所到之处,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上述观察所言不虚。

农户得不到贷款,也不完全是贷款利率太低的缘故。有的农户圈里养着30到500头的奶牛,却不得不为几万元的贷款,寻找三到五户人家与其联保。如果能够开发出一种贷款产品,让农户或用牛或用羊或用应收账款抵押担保,则可以让农户手中现成的资本派上用场,而不至于舍近求远地寻求联保。当然,如果让农户手中的不动产发挥作用,需要政府尽快建立不动产担保的登记查询系统。这方面的努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如何胜过呼吁增加财政补贴和按低利率发放贷款。

从微观层面上看,金融机构开发贷款产品,需要资金投入,短期内固然会增加成本。在贷款利率维持上限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增加这种投入。全国数以万计的农信社,目前正处于这样一种境地。它们面对着巨大的增加盈利的空间,或者熟视无睹,或者束手无策。这种情况实在让人惋惜。

自从2006年末以来,银监会试点放松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允许建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村级合作金融组织。再加上邮政储蓄银行设立,农业银行准备重新返回县域,以及农发行扩大经营范围,这些无不加剧或潜在加剧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给农信社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农信社的未来改革固然千头万绪。但是如果继续维持对他们的贷款利率上限,则人为地造成了不平等的竞争环境,使得农信社在贷款定价上处于不利地位。即使不考虑上述关于农村小额信贷成本和收益的分析,仅仅从公平竞争的角度考虑问题,也应该尽快取消农信社贷款利率上限。

作者为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上一篇:中国经济:盛世与阴影 下一篇:央行应否干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