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第20期

时间:2022-07-24 12:26:23

农村贷款利率的现实制约

(《财经》2007年第19期“农信社贷款利率上限该取消了”)

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取消农信社贷款利率上限也是一个趋势。但目前要取消农信社利率上限,仍存在相当多的制约因素。

一是规模经济的制约。农户贷款高成本的根本原因在于规模不经济,如果要靠贷款利率来覆盖“包括资金成本和行政开支在内的成本”,那利率水平真不知要高到什么程度。

二是利率覆盖资金风险的制约。由于客户风险程度不同,适度的风险溢价是必然的。但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非常高(倒不是农户的信用风险高),连保险机构都退避三舍,如果要靠利率来覆盖农户贷款的资金风险,利率水平可能会高得让人不敢想象。

三是贷款者收益的制约。金融借贷资本获得的利润是从产业资本利润中分得的一部分,因此,借贷资本利润水平的高低,应取决于产业资本的收益水平,而不能只考虑自身的成本和风险。而发放给农户的小额贷款,只要该农户将贷款资金用于种植业或养殖业,其收益水平就不可能太高(也许“投资边际回报率”在个别地区或个别时段很高,但不具有普遍意义,何况“边际回报率”高并不代表平均回报率高)。

目前即使取消了农信社贷款利率上限,农户贷款也不可能出现大幅增长。毕竟,利率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农户的承受能力,而农户的承受能力又主要取决于种养殖业的利润率。

北京 晓阳

退耕还林政策调整的内在原因

(《财经》2007年第19期“‘退耕还林’进退失据”)

表面看来,退耕还林政策的进与退是“保粮食”还是“保生态”之争,但细究之下则不然。

暂停退耕还林,可能会有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从而保证粮食安全的考虑,但从根本上说,保护耕地和生态建设都是应长期一以贯之、事关根本的国策,是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之所在。在这两个问题上的取舍,本无所谓先后优劣,顶多是因时因地因势的问题。

因此,即便决策者是从“保粮食”的角度出发来调整退耕还林政策,也只会是暂时的权宜之计。从这个意义上说,将是次政策调整视为粮食和生态的博弈,是一种误读。

人们注意到,地方政府是上一轮退耕还林热潮的强大助力,其积极方面应充分肯定,尽管这里有利益驱动的重要因素。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扩大退耕还林规模,地方政府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套取中央财政资金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更为重要的是,中央政府承担了大部分退耕还林的成本,但绩效却难以评估。这意味着退耕还林政策如果继续下去,可能会有失控的危险。

事实上,粗放无序和绩效难估,才是此次政策调整的内在原因。

青岛 齐德刚

遏制司法腐败需制度创新

(《财经》2007年第19期“整饬司法腐败十策”)

司法腐败的深层次原因是现存制度的缺陷。只有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才能从制度源头上遏制司法腐败。从近些年的研究成果看,制度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从和法律制度方面来说,可以在立法机关中设立专门的司法监督委员会,加强对司法权的监督;细化法律条文,推行判例制度,控制司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

――从司法体系建设来说,可以让法官和检察官实行终身化、职业化,维护其独立司法的意志;提高司法系统人员的准入和任用门槛,法官、检察官均应具有法律专业教育背景,并通过全国统一的法官、检察官资格考试,同时具有从事法律服务工作的资历。

――从司法审判机制来说,可以健全陪审制度和人民监督员制度;建立法官和当事人、律师的隔离制度;改革审讯制度,实行律师在场观听讯问制度,公开展示证据制度;增加司法工作透明度,公众包括新闻媒体记者有权旁听审查或审判过程。

北京 李然

上一篇:重庆“医闹”纠纷 下一篇:艺术流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