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新校区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2-07-29 08:04:11

构建高校新校区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创建新校区,是各高校在扩招背景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同时,也对各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各高校在新校区学生教育管理中,坚持“育人为本、务实创新”的理念,确立了各自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其中,“职能延伸、学工常驻”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在新校区学生教育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认真研究和借鉴。

一、“职能延伸、学工常驻”模式的内涵

所谓“职能延伸”,是指由校学生工作部(处)在新校区设立学生工作职能延伸机构――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和协助相关部门的工作;并由各院系在新校区设立学生工作小组,

由院系具体负责本院系学生管理工作。学生工作部(处)的职能延伸机构――学生工作办公室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及新校区管理委员会的统一协调下,负责指导各院系学生工作小组开展工作。其实质是大学管理在自身办学规模扩大的过程中的拓展,是原来单一校区学生管理职能与职责的延伸和发展。“学工常驻”是指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通过学校配套改革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工作队伍;学生工作队伍以新校区为家,视学生工作为自己的事业,吃住在新校区学生公寓。使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职能延伸、学工常住”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工作队伍的优势,在新校区各项设施尚不完善的艰苦条件下,学工队伍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奉献”的精神,保证学生稳得住、安心学;有利于理顺对学生工作队伍的双重管理关系,充分保证职能延伸的到位;有利于发挥院系的主体作用,各院系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服务工作。

二、“职能延伸、学工常驻”模式的构建背景

(一)新校区校园管理的开放性

新校区教学楼、学生公寓在建筑理念上是开放式的,是没有围墙的校园,这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随着后勤社会化的实施和物业管理公司的进驻,学生的身份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这需要后勤服务、物业管理与学生管理有效的配合和协调,使得学生管理工作还需不断探索与实践。新校区远离闹市的喧嚣,网络成为学生交流感情、了解信息和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可开阔学生视野,但网上良莠混杂的信息也会令学生思想矛盾,给新校区学生工作增加了难度。

(二)新校区周边环境的复杂性

新校区一般离城市中心较远,实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低于城市水平,社会治安和综合治理状况还需加强,社会配套设施还不完善。校内外多数地段仍处于建设中,民工随意出入校园;周边商贩利用高校人口密集的商机摆摊设点、开设不规范的网吧及娱乐场所等。新校区周边社会治安问题突出,往往是社会治安问题多发地段,这给学生安全带来隐患。因此,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学生安全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一旦出现意外事故,则可能引起法律纠纷,影响新校区形象。新校区周边环境的复杂性,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

(三)新校区校园文化的薄弱性

新校区的建设还未完善,客观上使得其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大不如老校区,一方面缺乏高校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和历史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学生缺乏与都市文化、校园文化的碰撞、冲击、交流、融合与渗透。学术报告会、专家论坛、论文答辩、研究生学术活动、社会实践、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等都较老校区少,新校区学生从大学生活中获得的信息量明显相对较少,某些学生常常感到学习生活单调、枯燥。校园文化是使学生有大学生归属感和自豪感的精神支撑。没有校园文化的熏陶、凝聚、激励和导向,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常常事倍功半。

(四)新校区师生交流的缺失性

新校区往往没有教工住宅区,任课老师上课时乘校车来,上课完了即乘校车走,与学生交流的时间非常短暂。新校区除了有限的日常管理人员和学生工作人员外,学生几乎看不到任课老师。这使学生在接受到有限知识传承的同时,难以感受到教师教书育人的风采和人格魅力,难以得到优秀教师的品质熏陶,更难以与教师进行多维的思想交流和信息沟通,师生之间存在着情感、观念等交流缺失的现象。这需要学生工作者从思想、心灵和学习方面与学生更多的交流,特别是在课堂以外的时间。

(五)新校区社会服务的缺乏性

由于种种原因,新校区的内部建设虽迅速发展,但新校区周边的交通、卫生、文化、邮政、储蓄、购物、餐饮、娱乐等社会配套设施相对滞后。都市气息和氛围的缺乏,使学生难以接受到现代市场经济理念的全方位辐射,难以更多地理解现代社会。

三、“职能延伸、学工常驻”模式运行的支撑点

(一)学工队伍建设――打造“事业型”学工队伍

1.“事业”引领人,确保辅导员队伍稳如磐石。大学城新校区的建设和管理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新事业。事业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人。因此,必须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选聘一批思想政治好,综合能力强的辅导员常驻大学城,发挥辅导员稳定学生、促其发展的“精神”导师作用。

2.“事业”培育人,促进学工队伍走上专业化道路。根据新校区工作实际,举行学生工作培训和研讨。建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校区与学院相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学习培训机制,举行“岗前培训”、“心理咨询师培训”、“政工师培训”,使他们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职业发展指导等方面得到了加强和提高。加强学生工作科学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学生工作实践,促使辅导员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

3.“事业”成就人,造就辅导员有为就有位。坚持“严进、精育、优出”的原则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在辅导员的发展方面做到出口通畅、有为有位、多样发展。一是实行“职级制”,走职业化道路;二是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三是提拔任用;四是进修深造;五是因特殊情况而转岗。通过这些措施,促使辅导员走上职业化道路。

(二)学生学风建设――铸造笃学创新的学习风貌

1.导航人生,健康成长。新校区远离市区,学生生活若长期局限于一个小天地中,容易产生孤独、失望、厌学和迷茫等消极情绪。针对新校区的特殊情况,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和知名校友为学生举办“人生导航”专题讲座;各学院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安排有经验的老师对大学城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和心理疏导,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教”与“学”双向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扎实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如安全教育、职业规划、大学学习方法指导、高低年级之间交流等活动;构建心理保健咨询网络、开展大型心理咨询测评活动并建立心理档案、设立“新校区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为学生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2.以优为范,弘扬典型。高校学生中的先进分子,能发挥出巨大的榜样示范作用,能带动一大批同学共同进步。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发挥学生“明星”的传、帮、带作用,达到以优秀典型鼓舞人、引导人和塑造人的目的。比如“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是学校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学风建设中注重“导向教育”与“导向管理”的具体体现。通过举办类似的示范教育活动,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向优秀看齐,相互赶超、相互比拼的良好氛围,促进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

3.资困助学,创造和谐。学校要从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高度来认识和做好资困助学工作,加大助学贷款和寻求社会资助的力度,逐渐建立起“奖、贷、助、减、补、勤”六位一体的助学体系,从而解除学生的生活压力,使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

(三)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1.强化物质文化建设,构建校园环境特色。加紧建设标志性建筑,构建人文自然景观和交流互动平台。在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参与共建,形成无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达到产生“由景入情”至“由情入理”的情感升华。

2.强化制度文化建设,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各种组织架构、规章制度、校纪校规和监督保障措施的综合体现。新校区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校园文明行为守则、红黄牌警示制度、校园夜间综合检查制度、周末学生集中点名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等,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学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3.强化精神文化建设,打造新校区校园文化精神。科技性、学术性和人文性活动作为新校区文化建设重点来抓,有意识地将研究生论文答辩、学术前沿讲座、文化演出活动重点放到新校区进行;发动学生社团开展文化艺术节、专业技能大赛、创业计划大赛、读书报告会,并结合大学城的产学研背景,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上一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探讨 下一篇:高职教育的精髓在于“以人为本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