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山水景观源流探析

时间:2022-07-29 07:15:42

枯山水景观源流探析

[摘要]中国江南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园为东亚园林的两朵奇葩。伴随着丝绸之路文化的东渐,日本园林在中国园林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对于将禅宗思想融于整个民族精神的日本来说,枯山水庭园更可谓是日本禅寺园林,乃至成为日本古典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园林之一。本文从日本枯山水庭园的历史背景、理水手法、审美思想与禅学意境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对今后佛教文化园区禅寺景观设计及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枯山水庭园;日本园林;佛教文化园区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06-0037-04

禅宗园林源于中国,却成熟于日本。时至今日,中国的传统禅宗园林大多已面目全非,几乎无迹可寻。而日本寺院虽是从中国古典园林基础之上逐渐发展形成的,在丝绸之路文化发展与东渐的过程中,其并非是中国园林的原型复制或生搬硬套,而是在继承基础上及时融汇创新,使其不断发展扩大。

一、东亚园林的一朵奇葩

日本枯山水庭园是建立在中国园林文化基础底蕴上的一朵奇葩,枯山枯水,是僧人禅寺院。一个是追求入世享乐人生,一个是追求出世苦行自律;一个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一个是佛人相映的禅学轮回世界。江南园林和日本枯山水庭园是中日两大极具代表性的园林风格,从造园理念到追求态度和理想境界,甚至其发展历程都值得分析和对比,以便现在人们更好地利用、创造和发展传统意义的寺庙园林。

(一)枯山水庭园

在古代历史上,中国一直是日本的主要文化外源地,两国文化也一直具有相似性和继承性,可以说日本是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分才逐渐形成自身文化的,其园林发展亦是如此。禅宗园林源于中国,却成熟于日本。其中枯山水庭园更以其独特魅力和丰富禅意,发展成为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园林风格,更在世界范围内日本古典园林独树一帜。

日本的传统庭园也离不开水。在日本,水有生命、灌溉、清静之意,庭园因水而润泽生辉。只是6世纪佛教传到日本,崇尚问道虚空的僧侣们,开始在意境中觉悟出枯山水的味道来了,学着用石头堆砌出一些意境。室町时代,日本人从中国的北宋山水画中汲取到更多的养分,遵循画中“三远”(高远、深远、平远)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了一种在世界庭园史上也非常罕见的庭园。当时日本的禅宗寺院就像欧洲修道院一样,僧侣们每天都得按照严格的戒律生活。他们在封闭的环境里以观赏枯山水来安神养心,或面对枯山水坐禅冥想,修行悟道,以求通达般若。

枯山水庭园中不用水来表现水更深层次的意境,见不到碧水细流,只有白砂与石头的各种组合,所用的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形状奇美、寓意深远的石头,将其排列组合,并在它们周围铺上清白的砂粒,白砂粒表面梳耙出圆形或长形的条纹,人们从中可以感受到海、岛屿,还有云海、孤峰,小桥、流水,精妙地表达了一切无有如佛者的般若意境(图1)。

(二)历史文化背景

室町时代开始,日本社会中朝廷贵族、禅宗僧侣等有文化的阶层就热衷造庭,禅寺庭园模仿杭州、苏州名园,陶冶性情,体会“物我如一”的禅境。作为禅寺园林的一大代表风格,日本枯山水园林也被称为“禅心之园”。枯山水庭园是在禅宗冥想的精神和禅的“空寂”思想的激发下,形成的一种最具象征性的庭园模式。梦窗疏石{1}著《梦中的问答》中说:“把庭园和修道分开的人不能称为真正的修道者。”这也是为什么枯山水的园林主多为僧人,禅僧们也大都擅长园林设计的缘故。枯山水庭园更偏重于道家哲学思想,在天人关系上看更强调天型,以尊重原本自然形态为主,是注重人佛合一审美观的禅宗写意庭园。

(三)理水手法

日本枯山水顾名思义就是枯山枯水,即以砂代水,以石代山。《造园记》中规定:“在没有池子没有水的地方安置石子、白砂造成枯山水。”枯山水以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用于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白砂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石头则可寓意大山、海岛、瀑布等。利用白砂与小碎石表现流水之美,象征着广大的空间。砂石选用浅灰白色或浅灰色,通过耙制沙砾形成纹路,如直纹可寓静水,“Z”纹可寓海中撒网,同心圆纹可寓雨水溅落,旋涡纹可寓旋涡,叠加半圆纹可寓浪涛或波涛击岸。若要点缀花木,不植高大的树木,只栽少量娇美多姿的矮株,不种花木而培育青苔等,尽量保持它们的自然形态。传统的枯山水庭园是专门供人从寺院的廊檐或是高处静坐而观赏的,除非是为了进行打扫,否则谁也不许进入庭园。在枯山水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精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能够对人的心境产生出无穷的冥思遐想的力量。

典型的枯山水园林是京都府龙安寺方丈南庭,大仙院方丈北、东庭,退藏院、灵云院书院等庭园都建造得别具一格。枯山水庭园是一种小尺度、盆景式的园林,但却在有限的面积中通过写意、象征的手法,造出千岩万壑的气势与意境来。石块或单独或三五成组放置,以示崇山峻岭或者层峦叠嶂;用白砂平铺象征广阔的海面,砂面耙成平行的曲线,犹如万重波涛;沿石组把砂面耙成环形,象征惊涛拍岸。在几乎无一草一树的庭园内,经过巧妙的构思,通过石块的巧妙组合、白砂的铺陈,加上苔藓的点缀,抽象化为海、岛、林,幻化出另一种境界。龙安寺也称“空庭”,人们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由有限进入无限,达到一种空寂的情趣。另外,京都的大德寺庭园、金阁寺、银阁寺中的庭园也都是枯山水名园。

(四)游览方式

从园林游览的动静、交通、功能等方面看,日本枯山水园林则偏向于静观性,属于参悟式、敬畏式的游览方式。园林所造之境是供人们静观、为人们冥想提供的一个视觉场景,人们只能通过视线进入它的世界。这与江南园林可游可居相比,枯山水园林更像是一幅立体的水墨山水画,是在三维空间中的二维效果。它不是真山真水,不是供人在其中流连、游览、赏玩的,而是供人(特别是禅僧)睹物静思、神游天外的物质媒介。极其简洁的景物蕴含着极其深远的寓意,体现的是淡泊、玄远、寂灭、往生的宗教情怀,需要心灵的感悟才能体会其中“禅”之浓。

二、枯山水审美思想与中国禅宗思想

(一)与中国禅宗思想的相同点

枯山水中以枯山水代真山水固然是日本园林的一种风格表现,但它所表现出的空寂、萧条,也是中国禅宗审美观所追求的。“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野桥寂寞,遥通竹坞人家;古寺萧条,掩映松林佛塔。”“寂寞”为真理的本体,用寂然之心去观照万物的本质,万物才能达到净化。

(二)与中国禅宗思想的不同点

日本枯山水庭园所表达的悲观的生死观与中国的禅宗思想不同,中国禅学追求的是一种直觉智慧——“无成之功”重返世俗人间,并最终仍然将此智慧融汇和归依到肯定生命和人生中。萧条寂寞而不颓唐,安宁平静却非死灭。

(三)审美思想方面的融合

强烈的忧患意识积淀出日本人苦行、自律的心理特征,这也成为枯山水庭园的园林精神之一。但是这种苦行的精神更适合僧人,而不适合其他普通人。通过修禅、悟道,来感悟禅意,获取心灵的解放,找到情感的回归才是大多参禅者前来的目的。中国禅学主张“无念为宗”,虽身处尘世,却心中不染纤尘,主张“顿悟成佛”,不需累世修行,只需灵机一动,有所领悟即能达到佛的境界。

禅宗是假借自然来使人感受或领悟,在对自然的观赏中获得对宇宙目的性,从而似乎是对神的了悟,这也正是由于自然界事物本身是无目的性的。花开水流,鸟飞叶落,它们本身都是无意识、无目的、无思虑、无计划的,也就是禅宗所谓的“无心”。但就在这“无心”中,却似乎可以窥见那个使这一切所以然的“大心”,大目的性—— 这就是“道”。一切有目的、有意识的事物比起这种“无心”来,都毫不足道。由此可见,中国禅宗所欣赏的景物并非都是枯冷、衰颓、寂灭的东西,而是活生生的自然。静并非死静,而是动静交融、动中求静。

(四)意境方面的融合

禅宗教义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对自然态度有相近之处,都要求自身与自然和为一体,希望从自然中吮吸灵感或顿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江南园林与枯山水园林都崇尚自然,可见自然对参禅之重要。境是通过景来表现的,当园林作为修道的场所时,设计就不得不追求其禅学意境,园林必须是世俗世界里清静、朴质的自然修习所。

在资源日益缺乏的时代,枯山水追求景物象征的蕴意和人在其中的精神体验。水景观中的石组在石形、高低、方向与布局上形成相互牵制的整体,在空空的白砂之上形成了一种精神的“场”。枯山水所营造的这种禅学意境不仅使人静心研习,也投合单纯、概括的现代口味。体现自然,追求幽寂静谧的环境,宁静的氛围,从而形成其独有的空灵寂静的艺术风格。

三、枯山水庭园的禅学意境与审美思想

(一)禅学意境

作为佛教的一支,禅宗是一种中国化的精神现象哲学,禅宗保留了中国古代美学的人格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想,吸取中国道家的自然观念{3}来诠释人的生命自然状态,禅宗主张纯粹依靠内心省悟,排除一切言语、文字和行为表达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用空的观点去面对一切世俗的烦恼和迷惑,体悟宇宙万物、人生,从而达到体认心灵本真、提升精神境界的目的。

参禅者通过静悟与修禅的方式,达到一种解脱后的澄明与自在,超越世俗纷扰,体认心灵的本真状态,从而顿悟佛果。因此,参禅场所所表现出的禅学意境关系到参禅者的内心变化。

意境是意与境的结合、情与景的统一。通过主观的禅学感知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本质为空的“缘起性空”的灵境。

(二)枯山水庭园审美思想与禅境手法

日本可以说是一个将禅宗融合成民族精神的一个国家,禅宗理念已经深深印入日本人的情感和生活习俗之中,成为一种不知不觉并习以为常的东西。其追求“物哀”、“幽玄”和“寂静”等境界,以求表达民族心理深层的古朴、典雅和自然返真等气质。日本枯山水庭园的审美思想处处体现禅学意境,禅宗主张内心醒悟的思想与枯山水不重形式而重精神的审美情趣不谋而合。因此,值得对枯山水园林中的禅学意境进行分析。

枯山水造园手法的特殊,给人以脱离世间尘劳垢染之感,清静无尘。一生命一非生命,一永恒一短暂,一实一虚;荒野空山和乡村古刹为寂,无色无欲和清凉世界为清,云埋老树和一鸟不鸣为静,它表现出平淡、单纯、含蓄和空灵之美,从自然的艺术中诱发出一种空寂与安详的禅意。

其一,以小见大表现空境。日本枯山水庭园不愧为“禅心之园”,可谓是一种纯净、抽象的极致。所有元素虽然简单,却都深含禅意。如枯山水庭园中的白砂和石组(图2、图3),在宗教思想中,卵石、白砂被视为明净之物,认为洁净的白砂具有咒力和神力,铺在道路上用以驱邪,在神圣的场所里仿佛神在注视一样。在庭园中,白砂和石组作为一种形式媒介,被安置于庭园的空白之中,让人感到“观空如色,观色如空”。

以小面积的白砂代替江河湖海,以石头和石块代替山峦等。在小面积的庭园中将貌似简单而意味深远,石头、白砂作为一种符号,造出千岩万壑的气势,抽象地表达了自然的精神,通过有形之物来把握到的无形之精神,由有限进入无限,在渴求与寂寞中、在自我的静中求得永恒的世界,从而使心灵回归原本状态,产生出一种空明感,达到无限的无欲、无为的境界,它是一种直觉的体认,即是禅宗“缩之千里,程于尺寸”的“空境”。

其二,以少胜多,意境深远。枯山水艺术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含着极深寓意。庭园利用最简单的砂石,以人们的空间视觉感受让人去联想、去顿悟,创造出独特的宗教的审美效果。另外,在形式上,枯山水并不加过多雕琢。太工整、太完美的器物,虽外表完美,但离开了虚无的本真状态,反而未经雕琢的自然淳朴更发人顿悟,纯净的自然色更启发心智,促使人洞察镜中的空灵。枯山水强调简朴的色调和质料的原拙,着重强调表现材料本身的质感,并把它推到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以突出艺术意境中的凝固、永恒之美。

其三,物之哀的意境。枯山水作品具有山水的形式,而没有山水的活力和生命的瞬间。日本人对于园林艺术的欣赏偏向于委屈于自然灾害之下的悲观态度和出世态度。与中国古典园林中极富人情味的、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的“中和圆融”之美不同,日本传统审美意识追求一种禅味极浓的、幽深的、神秘的、微妙的、朦胧的枯淡之美。

日本文化受佛教与自然崇拜的影响,其审美意识具有极浓的宗教色彩。在这种审美意识背后是浓重的佛教意味,背负着“宿世”、“宿命”的重负,常感人生短暂、罪孽深重,在内省中心情沉重而痛苦;同时,又极向往虚幻的“极乐之境”,祈求通过静思、反省来求得心灵寂灭、感悟人生。它所表达的就是一种反省人生、但求寂灭的“枯淡美”。

在水景观上,日本枯山水园林也与江南园林的曲折迤逦不同。它不求丰富、华丽,但求简单、传神。园林追求粗朴纯洁,力求使用直线条,摒弃一切曲线。与中国园林轻灵飞扬感不同,园林空间刻意营造“老树白云,一鸟不鸣”的淡泊境界,给人以孤寂、荒芜、悲悯感,以利于沉思与反省。砂石质感的冰冷、粗糙,本身带给人一种冷漠、寒苦、悲凉的氛围。这种“时间的凝固”和“自然的无心”也正是日本枯山水园林所追求的禅寺意境。一方小小的枯山水庭园仿佛有某种凝固时间的神秘力量,让人凝神于其间时,不由自主地产生“无语而凝噎”的感伤。

其四,苦行及自律的出世精神。枯山水庭园反映了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的出世精神。枯山水庭园摒弃了以往的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仅留下岩石、耙制的砂砾和自发生长在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等静止、不变的元素,且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让人们通过静坐、观照和内省,达到心灵层面对禅意的感悟。

四、结语

同属于东方园林体系的日本枯山水园林,作为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日本古典禅寺园林艺术,其在近现代景观的发展进程中是一个传统与发展兼顾的成功案例。设计师把握其内在的特色和深层文化的思索,又结合新技术、新材料,融人了现代艺术的精髓,使得枯山水艺术在现代景观中的运用越来越广、形式越来越丰富、功能上越来越满足现代人的需要;通过新技术、新文化的多种融合,使其自身得以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枯山水庭园成功的发展经验,无疑能给中国古典园林的继承和发展提供借鉴。当然在融合其他艺术文化和新技术的过程中,必须善于学习而又不盲目学习,是在认识和理解的条件下进行的正确融合,而非不负责任的“拷贝”。

日本枯山水庭园与江南园林在表现禅学和文化底蕴上各有千秋,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江南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园风格的碰撞与融合,以及与互动技术的结合,形成独特的“水”景观设计,创造出更加和谐而丰富的景观空间。通过对不同优秀文化的借鉴,希望对禅寺景观设计乃至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起到一定抛砖引玉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注 释]

{1}梦窗疏石,日本临济宗僧, 著作有梦中问答集三卷、临川寺家训、语录三卷,被称为七朝帝师。

{2}凡三卷。日僧梦窗疏石撰。略称梦中问答、梦中集。光明天皇康永三年(1344)刊行,内容叙述参禅之要谛与修行之用心。明治四十五年(1912),编入日本禅学大系祖录部。

{3}道家的自然观念,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以自然为慈母,从自然中获能而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日〕衫浦康平.造型的诞生[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2003.

[4]王媛.江南禅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5]〔日〕都甲洁,宫城幸一郎.图说传感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田永复.中国园林建筑构造设计(第二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8]潘古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9]张国栋.园冶新解[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10]李猛志.禅宗思想与日本古典园林建筑[J].艺术探索,2005,(10).

[11]宋扬.龙安寺枯山水庭园浅析[J].山西建筑,2008,(8).

[12]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概述[J].中国园林,2002,(1).

[13]毛巧丽.中日园林的历史关系[J].园林历史与理论,2000,(5).

[14]〔日〕三桥一夫著,王铁乔、张文静译.日本庭园——造型与源流[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上一篇:从《王昭君变文》创作时间看敦煌吐蕃时期庶民... 下一篇:浅论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