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有效“学生活动”,实施高效科学课堂

时间:2022-07-29 05:49:21

设计有效“学生活动”,实施高效科学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应拓宽科学课堂教学领域,开放教学过程,树立全新的“开放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敢于表达,敢于质疑。激励学生在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欣赏。“学生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应有效设计“学生活动”。

一、设计“学生活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1.转变教师观念,设计“学生活动”

在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和知识的传递者,教师讲学生听,我讲了,你听了,但忘了。而在新课程的理念中,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此我们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而“学生活动”的安排对每一个教师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克服“单方面教”的痕迹,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观察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方式,更多地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

“学生活动”使学生能自主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促使情感和态度的发展。

2.转变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活动”

高效的科学课堂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关注情感与人格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学生活动的有效设计和进行充分体现学习的主体性和个性的发展。

例如:在“观察蜗牛”中,针对学生盲目无序兴奋的观察,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蜗牛,并有学生提出问题:

蜗牛的外部形态是如何的?

蜗牛是怎样运动的?

蜗牛有哪些感觉?

蜗牛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看看谁观察得更加仔细!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课上一开始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充分“动”起来,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出结论。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始终处于一个指导的位置上,而课堂上产生的效果却是最佳的。

3.养育创新意识,设计“学生活动”

课堂教学的高效必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能够逐渐地不惟书、不惟上,能够用心观察与分析,合理表达,逐渐树立创新意识,在加强创新实践中锻炼才能不断积累和提高。

例如:“怎样使鸡蛋浮上来”的活动,教材中设计的实验是:老师给出一定量的盐、烧杯、水,使鸡蛋在水里浮起来,方法是加水后往杯中加盐,结果实验的过程较长,效果不明显。引导学生评价:实验时间长,效果不明显的不足有什么改进方法吗?经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学生们的做法是:先将盐倒进杯中再加适量的水,实验现象很明显。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两种实验做法虽然看起来他们只有很小的差别,而且都达到了目的,但是为什么现象差异却如此大?这不仅总结了:食盐溶液密度变化的由小到大和由大到小对实验现象的影响,更反映出思维方式是不一致的。正向与逆向的思维方式训练在科学教学中极大程度上渗透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实施“学生活动”,注重科学探究学习

1.“学生活动”使探究学习更加具体,能够落到实处

学生活动需要注意探究活动的深度、广度要适当,让学生对于每一个活动做细、做深、做透,活动设计切忌大而空。同时让学生有时间质疑探究方法的差异,更要引导学生关注探究未成功的实验,从实验原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的信息收集与处理、结论的表达等过程反思活动的成功与不足。

2.“学生活动”要“放”得到位

教师要真心地相信学生,真心地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而不是定好框架,备好资料,让学生按老师的意思去做。

如:“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教学,常规的做法:老师提供学生酒精灯、碟子、铁制瓶盖,酒精、水、扇子等,要求学生:(1)把同质量的酒精滴在碟子和瓶子中,比较它们的蒸发快慢;(2)把水滴在两个铁制瓶盖上,一个用火烤比较它们蒸发快慢;(3)把酒精滴在两个碟子上,用扇子扇其中一个,比较它们蒸发快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操作工。

有一位教师的设计是:给学生提供蜡烛、扇子等,还准备了许多学生可能会用到的器材。如电吹、海绵、衣服架、夹子等,要求学生尽快把一块叠放的湿毛巾弄干。因为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的方法很多,有用火烤、用扇子扇、用嘴吹、用力甩、用力把水挤出来,有用衣服或海绵把水吸出来,有的多种方法同时用上,各组分工合作,齐心协力,争取尽快把湿毛巾弄干,他们做得很投入,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汇报成果时讲得津津有味,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把各种方法进行归类、分析、综合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预设框架,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创造性,我认为这样才是“真心实意”地放。

3.“学生活动”要“放”得实在

教师要把开放的思想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把开放的做法体现在学生的每个环节上,这样学生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学生方能在实践中体会开放的愉悦。

如教学“水的密度”内容时,课前向学生公布探究课题:“测一长方体小铁块的密度,你有几种方案”。进行设计实验方案以及自制一些实验器材,课堂教学开始,让学生展示课前设计方案,在全班交流,经过评价、筛选,提出合理的方案如:(1)用天平和量筒;(2)用天平和弹簧测力计;(3)用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4)用弹簧测力计和量筒;(5)用天平;(6)用弹簧测力计等。课堂上老师要求被选中的方案由学生说明实验步骤。有的还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发现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样的创造工作。

把科学学习由课堂向课前开放,这样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把课堂教学向课前延伸,拓宽了学习渠道,为人才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三、反思“学生活动”,实现教学螺旋式上升

1.“学生活动”的自然收尾

收的自然才能达到放的效果。有些设计得很好的实验,学生做的正兴致,思维刚打开,在这个时候如果教师为了赶时间,急于收场,学生不能尽兴,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既达不到开放的原来目的,又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在教学《常见的植物》一节时,先通过让学生比较一株南瓜和松树的异同点引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校园里的绿色植物进行观察和辨认,并进行登记。时间大概过去25分钟,发现每组学生都已经仔细观察了校园里的植物,对他们的观察结果进行交流和评价。学生可以大概指出哪些是被子植物,哪些是裸子植物。活动时间也许稍长,但做到了收的自然,学习活动也达到高潮。

2.“学生活动”的反思提升

学生活动必须注重活动后的总结与反思,总结实验原理、实验结论,反思实验过程的得与失,只有不断总结反思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位老师在教学“沸腾”时做得比较好,利用学生实验,用酒精灯给试管中水加热,当实验一开始陆续报告观察到的现象,如“水面有波动”,“听到声音”,“试管底有水泡产生,水泡上升后变小,后来没有了”,“温度计的示数上升”,“当水的温度升到100摄氏度时,我们再加热温度再也不上升了”,“我们的水温升到99摄氏度是再也不上升了”,“我的试管口冒烟了”,“我的水面上升了”等,老师把学生观察到的现象都记录起来,当学生试管中的水都沸腾起来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对观察到各现象进行分析,这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把学生的思维概括起来,把看到的实验现象提升到理性的认识。

总之,学生活动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学习方式,能使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上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学习过程的帮助者、引导者,通过有效合理的学生活动使课堂教学发生“质”的改变,才能真正培养学生思维的活性,在科学教学中全面养育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 浙江省武义实验中学)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驾驭初中数学课堂的体会 下一篇:特色德育教育从感恩教育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