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四步曲

时间:2022-07-29 05:09:54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四步曲

“宇宙之大,粒子之小,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命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然而数学却几度成为学生眼中最枯燥、最难学、最讨厌的学科,主要原因就是数学教学脱离了实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倡重新审视数学与生话的关系,如何才能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它需要教育者精心安排与设计,通过搭桥引线,好好把握课堂内外一切有效的切入点,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原型进行重合。为此,我们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现象,讲述自己的数学经历,记录数学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解答数学问题。

一、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为主,认识具有鲜明的情绪性。为了使他们能够比较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与数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习的材料还原成学生可感、可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其一,从生活中导人数学现象。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数学知识,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使他们觉得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学科。如教学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时,某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板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等。知道这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袜子合不合脚;警察只要根据罪犯遗留下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一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能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来。

其二,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原型。数学源于生活,数学现象在生活中有着自己的原型,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影子。不仅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还能让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神秘莫测般的难懂。比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数”后,可以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数数,如想要知道一组有几位同学时要数数,要知道交了几本本子要数数,,妈妈买菜是要数数,银行的工作人员数钱时要数数等。这样可以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这种对生活的感知,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再如通过观察发现;蚊帐的孔是六边形的,光盘是圆形的,电线是线段,电视铁塔由许多三角形组成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数学原型。

二、讲述生活中的数学经历

每个人每天都会经历许多的生活情景,而其中许多和数学有关。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要让学生去观察自己身边的现象,讲述自己的生活有关数学的故事。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时间给学生,讲述自己发现或经历的数学故事。

比如有段时间,同学们迷上了抽奖游戏,甚至因此花了许多钱。针对这一现象,我让一位典型的学生说说他的经历。他讲到,一开始他和几位同学被小卖部的抽奖游戏那诱人的奖品所迷惑,花5角钱就可能抽到一件价值30多元的奖品,为此他们买了许多彩票,就是没中。后来他们发现,那些彩票有一千多张,而有奖的才50张,要在一千多张的彩票中抽中有奖的彩票,它的可能性太小了。万一里面根本就没放进有奖的彩票,那就是买光所有的彩票也中不了奖的。在讲完自己的经历后,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一致同意这位同学的建议,不再沉迷抽奖游戏,因为商家是不会做亏本生意的。

让学生讲述自己生活中的数学故事和经历,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留心观察的能力,还可以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等交流能力,并在与同学们的讨论中,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明白一定的道理。

三、记录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如果说讲述数学故事是个别学生展示的舞台。那写数学日记则是给所有的学生记录自己的数学故事的平台。让他们把这些数学事实记录下来,也就是用写数学日记的学习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现象,不仅能汇集成大量有用的数学信息,来帮助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有学生在日记中写到: (1)今天我们姐弟三人到公园钓鱼。老板说1分钟1元,我用了5分钟,姐姐用了11分钟,弟弟用了14分钟,我们一共用了多少钱?列式:5+11+14=30(元)。(2)今天我到超市买东西,我买了2盒蛋黄派,每盒3.5元:6盒牛奶,每盒2元;还有10包方便面,每包1.5元。在结账之前,我自己先算了一下,总共要花34元,列式:3.5x2+2x6+1.5x10=34(元)。(3)今天我6:30起床,7:00吃饭,7:30去学校,8:00上课,可我只用了10分钟就到学校了,所以我还有20分钟的时间晨读。

尽管学生的日记看起来比较简单幼稚,但也可以看出学生渐渐地学会了用眼睛去寻找,去发现身边的数学知识,通过数学日记,把社会当作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可以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有趣和富有挑战性。

四、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要进一步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就要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后,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体现学以致用。因此,在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着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学习了“圆的基础知识”。可以请学生思考车轮为什么不能做成方形、三角形或椭圆形。而要做成圆形呢?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请学生计算给教室铺地砖,需要多少块地砖;通过解答这些延伸至生活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从而提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政和县铁山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上一篇:评价相伴 精彩同行 下一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