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公民教育: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

时间:2022-09-16 02:41:39

浅论公民教育: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

[论文关键词]公民;公民意识;公民教育;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作为政治主体的公民具有和谐的人格、和谐的价值观念与和谐的行为方式,需要公民具备一定的公共美德、公共能力与公共意识。积极开展公民文化建设和意识文明的培养,培育具有公共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提出的一项战略目标和任务, 也是中国人民翘首企盼的美好的理想。公民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公民意识是社会公正、和谐的关键,把公民意识的培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公民、公民意识和公民教育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即享有人身独立、自由的权利和义务主体。公民不仅是法律概念,它还是一个政治概念,作为一种政治角色的公民只是在近代以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培育成长起来的。它与传统社会中作为少数统治者意志的消极服从者的臣民有着本质的区别。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形式之一,它是公民对于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包括公民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社会责任和社会基本规范的感知、情绪、信念、观点和思想以及由此而来的自觉、自律、自我体验;还包括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自我价值、自我人格、自我道德的评判,对实现自身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所采用手段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社会群体的情感、依恋和对自然与社会的审美心理的倾向。就具体内容来看公民意识包括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科学理性精神、道德意识、生态意识、全球意识、终身学习意识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其核心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所谓公民教育, 概指将作为受教育者的公民培育成具有独立主体意识, 能够充分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具备一定素质与能力的主体的一种教育活动。公民教育在对象、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的特性决定了它是培育现代国家与社会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与能力公民的最主要的教育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人们的民主法制意识、平等公正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自主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等都有了明显的增强,这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步伐,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的现状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中国公民意识的现状

中国现代公民意识的现状可以说是失缺的。主要是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社会历史和“”时期的泛政治化所造成的。中国传统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加专制主义,惟有臣民,没有公民;惟有伦理说教,没有公民教育。即使新中建立后,由于极左思潮的泛滥和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只偏重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公民教育。由于一个社会公民意识的缺失,就会出现权者凌驾于至高无上的《宪法》之上的事,还会滥用公权;民众因缺乏公民意识,就摆脱不了奴婢意识,把权者当主人,“主仆”颠倒,自然也就没有了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自治精神、忠诚观念、权责意识、参与意识、政治信任等公民精神。

目前需要大力培育公民意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我国正处在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容易导致人们的心态失衡,往往出现困惑、失望和焦虑,进而由激烈的心理冲突引发政治行为的偏差和失范。如权利意识增强而法制意识淡薄,平等意识强化而契约意识、诚信意识淡化,自主意识确立而社会责任意识缺乏等等,正如我国著名学者李慎之先生所说:“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一个国家可以引进外国成功的制度,可以照搬外国通行有效的规范,但公民意识是不可能引进的,因为这是人的自身建设问题。因此,推行公民教育迫在眉睫,只有大力培育公民意识,才能增强我国公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具有现代意识的高素质公民

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建设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公民这一根本主体的积极参与并在其中发挥有效作用, 但公民能否发挥有效作用的关键在于公民是否具备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需的充分的素质与能力。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形势的复杂性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艰巨性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对公民的素质与能力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首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挑战与考验的背景下进行的。从国际形势看,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各种矛盾错综复杂, 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形势看, 改革开放20多年来, 我国经济、政治、社会事业整体上呈现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势头, 国家正步入一个“黄金发展期”, 但同时也面临着“矛盾凸显期”的风险与考验。当前, 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 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一些潜伏于社会中的深层次的不和谐因素和矛盾比较突出, 例如市场秩序失序, 经济交往关系紊乱; 利益分配失衡, 贫富差距拉大; 腐败现象严重; 趋增, 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复杂的态势; 社会风气失范, 社会治安形势严峻; 人与自然关系失调, 生态环境恶化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固然有多方面原因, 但从主观角度分析, 这些问题许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其中不乏与公民的素质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有重要关联。在这样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 公民素质与能力因而更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将对公民素质与能力提出更为迫切的新要求, 即要求进一步提升公民和造就公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所需要的较高素质与能力。

其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表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包含多项目标、任务, 构建进程极为艰巨复杂的社会建设系统工程。作为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主体力量的公民, 如果没有较高的素质与能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将根本不可能实现。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四位一体”关系的角度看, 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地包含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及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多重目标, 这就客观上要求我国公民应具备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较新较高的素质与能力。

四、公民教育是提升公民素质与能力进而推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主要途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较高素质与能力的公民积极参与并发挥有效作用。但公民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不能仅依赖公民个体的自发行为, 否则, 公民素质与能力的提升过程将不仅变得十分漫长而且将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综观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 可以发现借助国家与社会力量, 实施公民教育是自觉地、整体地提升公民素质与能力的主要途径。公民教育获得多大程度的发展, 将极大地影响着国家的现代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从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看, 公民教育是许多国家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实施提升公民素质与能力教育的首选方式, 成为现代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鲜明标志。

在当代中国,要使社会主义民主运转起来,广大公民的积极、有效的制度化参与就显得尤为关键,既有政治权利意识,又有政治义务意识的,负责任的公民,是公民政治建设,乃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主体性条件之一。因此,进行广泛的公民教育,通过大力提高公民科学文化和道德素质来培育公民意识,来孕生理性的、负责任的、讲政治道德的公民观念,这是最基本的途径,也是一项最根本性的艰巨工作。同时,通过民主政治结构、民主政治生活和法律的制度化培育公民意识,形成中国特色的民主型公民意识体系,这对现代国家的成长与公民政治建设都具有切实的意义。此外,大力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以促进公民意识的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既讲求效率,也讲求规则以及平等的参与,用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中广泛的自由契约平等关系来促进政治生活的规则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协调意识,用经济民主来带动政治民主。从根本上说,是带动政治主体,即普通公民的公共理性意识,这对政治的民主化和政治运行的合理化,都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培育具有公共理性的现代公民,进行公民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的途径。公共教育的根本目标与功能就是致力于现代公民政治意识的培育、公民政治能力与政治道德的塑铸,以及公民政治思维的刷新,促进参与型公民文化的形成,为文明和谐社会之构建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 选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2〕 〔德〕乔治.凯兴斯坦纳.凯兴斯坦纳教育论著选〔M〕.郑惠卿,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3〕 李慎之.修改宪法与公民教育〔J〕.浙江社会科学, 2004(6).

〔4〕 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5〕 邓小平文选: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6〕 陈文正.论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意识〔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0(3).

〔7〕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译.北京: 三联书店, 1989.

〔8〕〔加〕威尔·吉姆利卡,威尼·诺曼.公民的回归——公民理论近作综述〔C〕//许纪霖.共和,社群与公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上一篇:培育公民意识刍议 下一篇: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民公民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