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殴打他人型寻衅滋事行为研究

时间:2022-07-28 10:18:26

随意殴打他人型寻衅滋事行为研究

摘要:在司法实践中,寻衅滋事行为中随意殴打人型寻衅滋事行为占据绝大多数,而本类行为的准确认定,却存在一定的难度。通过逐一分析“随意”、“殴打”以及“情节恶劣”,以期对随意殴打他人型寻衅滋事行为有一个更准确的理解。

关键词:殴打;情节恶劣;寻衅滋事罪

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129-03

随意殴打他人,是指行为人为了寻求精神刺激或者出于耍威风、发泄、取乐等原因,无视法律或道德规范的约束,无故或小题大做地肆意对他人实施殴打行为。这种行为凸显了行为人倚强凌弱的性格特点,即凭借自己或自己一方人多势众、凶狠残暴及他人胆小怕事而故意逞能耍威风。下面通过对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各个要素分别释义,以便为司法实践准确认定本类行为提供帮助。

一、“随意”的认定

“随”是指听任、随从;“意”是指意向、意思。从字面上来看“随意”可以理解为随从自己的意愿或听任自己的意思。但对于“随意”的深层次理解,在刑法学界则存在不同的观点。有观点认为,“随意,就是没有任何原因、理由,行为人殴打行为完全出于一种寻求刺激的冲动。如果事出有因而殴打他人,则因侵害对象和事由的特定性,不属寻衅滋事,造成他人伤害、死亡的,就适用刑法第232条和234条处罚。”[1]也有观点认为,“界定行为人殴打他人是否随意,应考察其主观动机是否出于逞强斗狠,耍威称霸或发泄不满,寻求刺激,或打人取乐,把自己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违公序良俗的行为。”[2]也有观点认为,“认定寻衅滋事罪中‘随意’这个概念,不能从目的、动机或引起行为的事由单方面来判断,应当将二者结合起来,在辩证的立场上看待这个‘随意’。随意不仅是一个主观的要素,而且同样是一个客观要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3]还有观点认为,“‘随意’,即是任凭自己意愿的意思。但将‘随意’一词应用于寻衅滋事罪的行为要件,则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应从实质上把握”。认定“随意殴打他人”时需考虑以下几个要素:1)行为产生的理由;2)实施行为的动机;3)行为实施的时间和地点;4)使用的工具和殴打方式;5)犯罪对象[4]。

从上述论述可知,对于“随意”的认定,大部分学者认为只要行为人实施殴打行为是出于寻求刺激或发泄不满的目的,就可认定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随意;但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倾向于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对随意进行认定。在司法实践中,也往往用是否“事出有因”来判断“随意”。诚如张明楷教授所说:“随意并非单纯的主观要素,而是基于客观事实做出的判断”[5]。在认定“随意”的时候,不应该只强调行为人的主观,同样应该从客观方面进行把握。

在主观上,绝大多数学者主张以“没有任何原因”的殴打来认定随意,即学者们所称的“无事生非”。分析大量的司法案例可知,绝大多数行为人实施殴打他人的行为时,总有其自认为“理由”。例如对误入自己住宅的人实施殴打;对看自己的人实施殴打。这些殴打的原因,在一般正常人看来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行为人将一些小事、琐事放大,进而去殴打他人的行为,实际是一种小题大做的表现。因此说,司法实践中的“随意”包括无事生非和小题大做两种类型。在无事生非的情况下,行为人是没有任何缘由地实施殴打他人的行为;而在小题大做的情况下,行为人总能给其实施殴打行为人“正名”,找些其自认为的“理由”。这些理由或是假想的、或是猜忌、编造的,也可能只是行为人的强盗逻辑。但无论如何,一定存在行为人自认为的实施殴打行为的“道理”,这才符合寻衅滋事罪“随意”的本质。例如:2011年1月,甲在某KTV内因琐事与他人发生争执,即纠集乙丙丁三个等持刀、酒瓶在该KTV无端滋事,后又至三楼其他包房内无故殴打戊等人,造成他人轻伤的结果。行为人在KTV闹事属于小题大做的随意,而后至三楼的殴打行为则属于无事生非的随意。

在客观上,则可以从行为人实施殴打的对象、实施的行为方式、实施的时间和地点等多方面来综合认定。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第一,行为的动机。大多数情况下,行为人实施殴打行为是为了寻求刺激、满足耍威风的心理或者因琐事而闹事,以填充其私欲报复的心理。如果一般社会人站在行为人的立场思考,亦无法理解和接受这些原因,则可以说明其具有随意性。例如,因他人提出了好的建议而殴打他人。这种殴打行为是任何一个正常社会人都无法接受的行为,毫无疑问具有“随意性”。

第二,行为的时间和地点。行为人对实施行为的时间和地点往往不加挑选,而是在其情绪爆发时,当时当场就实施。反之,如果行为人对实施殴打行为是有预谋的,则一般不认为具有随意性。行为人实施殴打他人的行为,一般发生在公共场所或者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例如娱乐场所、餐馆等。

第三,行为的对象。在无事生非的情形下,行为人的行为对象往往具有极大的不特定性,即任何进入其视野范围内的人都可能成为其受害人;而在小题大做的情形下,行为人的殴打对象则相对特定,一般是与其发生矛盾或产生不愉快的人。但这种对象的特定仅限于行为之初,在行为实施过程中,如果忽然有他人介入到事件中或正好在其视野范围内出现,则极有可能成为其殴打的对象。换言之,其殴打的对象在行为的进程中具有扩大性,会波及到其他在场的无辜受害者。例如:2010年,甲与乙因琐事发生争执,后为泄愤纠集他人对乙实施了殴打,并对与乙同行的丙、丁也实施了殴打。

第四,实施行为的方式和使用工具。由于大多数寻衅滋事行为的发生具有临时性和突发性,因而一般不会事先准备工具。行为人要么徒手进行,要么使用在现场所能触摸到的其他东西。例如KTV里的酒瓶,餐馆的桌椅等。行为人实施行为人的方式可以是拳打脚踢,也可以是推搡、扇耳光等暴力性较小的行为。当然,也不排除有行为人事先准备好械具等犯罪工具的情况,只是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要结合其他客观原因方能认定行为人具有随意性。

简言之,在认定随意殴打他人中的“随意”时,必须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综合衡量,重点考察行为人实施殴打行为与该事件起因之间的因果关系对称性问题。该对称性的认定,应把握社会公众的一般评价,即如果把行为人置换成一个社会正常人,其仍旧会实施殴打行为,则说明行为与起因之间具有对称性,不认定为随意;反之,具有不对称性,则为随意。实际上,殴打他人明显超出相互之间的矛盾程度、不为社会公共所能容忍,一般都可以认定为随意。例如某甲去足浴店足浴,因工作人员乙告知其服务员暂时没空而遭受甲殴打的行为,明显不具有因果关系的对称性,认定为“随意”。

二、“殴打”的认定

“殴打”,是指击打、撞击,使用有形力,造成他人身体痛苦的行为。此处的“殴打”,可称之为“暴力”。根据本罪的补充性特征以及本罪的法定刑设置来看,本罪的“暴力”仅指轻微的暴力和一般的暴力,而不包括严重的暴力。即,本罪的暴力不包括致人重伤或死亡的严重结果。如果在殴打他人时,发生致他人重伤或死亡的结果,在现行《刑法》框架下,因超出寻衅滋事罪的涵盖范围而将构成其他罪。

张明楷教授在具体论述随意殴打的“殴打”时,也给出了几点注意事项。概括总结而言有以下几点:(1)针对人的身体行使有形力,即使没有接触人的身体的,也属于殴打,例如向他人身体挥舞棍棒的;(2)殴打不以具有造成他人伤害结果的危险性为前提,即,即使某种行为只能造成他人身体痛苦,但不可能造成伤害,也属于殴打;(3)殴打必须针对人的身体,而不涵盖对物实施的殴打;(4)使用有形的方法不等于行使有形力,例如使他人吃不卫生的食品后胃痛的,虽然方法有形,但也不认定为殴打;(5)殴打不以造成伤害(轻伤以上)为前提;(6)殴打不以聚众为前提,但大多数的寻衅滋事罪都是以聚众形式出现[5]。这几点注意事项对司法实践中认定殴打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殴打对象的认定,也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象是除己身以外的他人,如果行为人随意殴打的是自己的身体,属于自残行为,而非本罪的评价对象。“他人”,此处应该做最广义的理解,即除了己身以外的所有人,没有年龄、性别、亲疏关系的限制。其次,殴打行为如张明楷教授所述,只能针对人身,而不能针对物实施。最后,“他人”具有不特定性,即任何人进入其视野范围内的人都可能成为其殴打对象。

三、“情节恶劣”的认定

《刑法》第293条规定,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才能构成寻衅滋事罪。但对于情节恶劣的认定,《刑法》并没有给出统一的规定。因而导致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存在很大的争议。对于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认定,必须从社会危害性和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两个方面来进行,并且重点把握在殴打时,致人重伤或死亡的严重后果的认定。

(一)情节恶劣是否包含致人重伤或死亡的结果

罪责性相适应的基本刑法原则要求刑法中每一法条的罪状应与其法定刑相适应。故而,随意殴打他人致人重伤或死亡的,不能评价在寻衅滋事罪情节恶劣之中。寻衅滋事罪的法定刑为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而按照《刑法》第234条、第232条的规定来看,即使是情节较轻的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也应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且这两种罪名的法定最高刑都是死刑,远高于寻衅滋事罪的法定最高刑。因此,从罪行相适应的角度来看,寻衅滋事罪的法定刑决定了它的客观方面不能包含致人重伤或死亡的结果。如果将随意殴打致人重伤或死亡的行为,认定为寻衅滋事罪的话,将会放纵犯罪,不利于对公民权利的保护。

当然,也有学者从寻衅滋事罪罪名的补充性来进行论述,认为只要行为成立其他犯罪的,原则上应以其他犯罪论处。例如,行为人故意造成他人死亡或者重伤的,只能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论处[5]。暂且不去论述此种观点是否具有合理性,但其也赞同本罪不能包含重伤或死亡结果。

(二)情节恶劣的具体认定

对于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具体认定,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观点,还有最高院和最高检相关问题的解答和一些地方性适用规则。虽然,这些观点和认定方法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但对正确认定情节恶劣仍具极大参考价值。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当前办理流氓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已失效)中关于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解答是:以打人取乐,随意殴打群众,或多次向人身、车辆、住宅抛投石块、污物等,造成后果,引起公愤的。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浙江省公安厅在《办理寻衅滋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指出:“有下列情形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属于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中‘情节恶劣’或‘情节严重’,应以寻衅滋事罪论处:1……;2。随意殴打他人造成一人以上轻伤或三人以上轻微伤的;……”。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厅做出的《关于办理聚众斗殴等几类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讨论纪要》中指出:“殴打他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情节恶劣:(1)随意持械殴打他人;(2)随意殴打他人手段残忍,造成被害人轻伤等后果的;(3)随意殴打多人、多次或者以未成年人为殴打对象或者以打人取乐引起公愤的;(4)随意殴打他人,引起被害人自杀等严重后果的;(5)多次向他人抛投石块、污物,引起公愤的;(6)随意殴打他人屡教不改的;(7)其他恶劣情节。”

除了上述各地方性的规定,各学者们也对情节恶劣的认定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有学者认为,“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是指殴打他人、致人轻伤;殴打他人手段恶劣;多次殴打他人的,既包括多次殴打同一人,也包括多次殴打不同的人;随意殴打他人,造成被殴打人自杀等严重后果的;随意殴打他人,造成社会秩序严重混乱,群众心理严重不安等恶劣影响的,等等。”[6]

不论是上述地方性规定,还是学者们的观点,在对情节恶劣的认定上都大致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行为的时间和地点、行为造成的后果、行为的手段和工具、以及行为的对象及行为人的一贯表现。因此,综合各观点来看,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认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实施行为的方式:采取十分残忍或者持械的方式殴打他人的,或结伙实施殴打他人的行为;(2)实施行为的时间和地点:在白天或者在人群较为集中时间和地点实施殴打行为的,如在人流集中的车站、广场等;(3)实施行为的对象:例如针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4)实施行为造成的社会危害结果:造成一人以上轻伤或者三人以上轻微伤的严重后果;导致被害人自杀或精神失常的;或导致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5)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多次实施殴打他人的行为,三次或三次以上即认定为多次。

认定随意殴打他人情节严重的应综合以上各方面的要素进行,在司法实践中,应做到具体案件具体分析,必要时还需要考虑当地生活的一些特殊风土人情因素。例如,在山西省某些偏远地区有着一个习俗,存在这样一个习俗,即新郎在迎娶新娘时要被众人“抽打”,因此如果说在某天他人应邀对新郎实施了殴打行为,则不能认定为随意殴打他人。

参考文献:

[1]汤晓蔚.寻衅滋事罪在司法适用中的若干疑难问题[J].法律适用,2002,(4):74.

[2]张影.寻衅滋事罪几个问题探究[J].杭州商学院报,2002,(5):67.

[3]何庆仁.寻衅滋事罪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4):55.

[4]张丽华.浅议“随意殴打他人”的司法认定[J].理论园地,2008,(8).

[5]张明楷.寻衅滋事罪(上篇)[J].政治与法律,2008,(1).

[6]王作富.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中)[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1278.

上一篇:浅析我国专利法法条 下一篇:事前通谋实施犯罪而部分行为人没有实施行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