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讨论”五步课堂教学模式

时间:2022-07-28 06:51:38

“问题讨论”五步课堂教学模式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他们去发现它们,独立地去掌握它们。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随着当今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课堂教学已远远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而应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为出发点,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重视对学生学习情绪和品质的培养,重视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和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体现新的教育方向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特推出“问题讨论”五步课堂教学模式。

一、理论基础

1.根据奥多贝乐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在课堂上,我们要创造一个个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个个神奇的天地,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大限度的兴奋状态,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我要学的心理状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建立坚实的基础。

2.如果没有学生独立的思考和探究,也就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我们应该使学生学会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其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形成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使学习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脑、眼、手、口、耳并用,最终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进而思维和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

3.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思维只有在解决问题时,才会积极起来。我们只有不断地设疑,才能激发学生思维,通过不断地设疑,使学生对问题产生疑问,有了疑问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使学生高度注意、积极思维,产生对新知识探求的迫切热情。

二、培养目标

养成优良的学习品质,培养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互助合作、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风格,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实施因素

1.教师:“问题讨论”五步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充分把握、挖掘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置研讨题、创造探究情境,把整个教学过程组织成为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究能力的和谐场所,适时架通学生间及师生间的桥梁,使课堂教学能按照既定的目标顺利进行。

2.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学习思维方法,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基本技能,对师生共同提出的问题有浓厚兴趣,并积极思考,渴求得到问题的结论,积极参与讨论,勇于发言。

3.教学条件:优化组合讨论小组。依据学生的个性、性别、认知水平等因素,组合各讨论小组,为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即和谐、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最好配置必要的视听、实验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课堂学习流程

1.课题动机。问题的提出首先要学生根据预习情况提出急于想弄清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老师组织学习以小组为单位,汇总出全部问题,然后按照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由易到难的次序排列好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补充相关问题。

2.信息感知。教师将问题排序后(可采用学案),逐个投放给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学生自学文本,教师适当讲解,发挥出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3.问题讨论。问题探究分三个层面:(1)个别解决。学生带着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文本内容,独立解决问题。(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组长组织全组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选出代表在班级发言。(3)以教师指导为主解决。全班共性的较难的问题,由教师解决,不只将结果或答案讲给学生,还要教给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窍门。

4.点拨归纳。师生总结,解决问题后取得的成果或收获先由学生自我总结,再由教师整体总结。

5.拓展延伸。在解决了师生共同提出的问题之后,教师要巧妙点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由理论向实际引导,由文本向考试靠拢,由知识向能力提升,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有独创性的问题,然后进行解答。此时可以采用学生互问互答的形式,教师在关键时刻给予点拨和提示。

五、教学理念

(1)重视预习,将预习纳入课堂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不预习不上课。(2)充分相信学生的自我学习、钻研的能力。(3)个人自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4)师生关系平等亲切、和谐互动,课堂洋溢民主氛围。(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6)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六、教学策略

1.教的策略。(1)以优美的方式展示信息,给学生以美的陶冶,从而激发学生热情,充分感知信息,确保师生目标与情感的一致。(2)创造协调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尊重,互相交流思维感情,保证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形成可持续发展学力。(3)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要鲜明而具有针对性,难度要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域,使学生思维能不断提高。

2.学的策略。学生要养成尊重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养成探讨、研究的学习好风尚,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并大胆发挥自己个性,使学习始终处于“问题——讨论——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积极主动去感知和体验,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七、教学评价

设计的当堂检测力求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出示的问题要具有鲜明性、趣味性,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和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教学效果要看学生是否能按照教师设计的“路径”自我进取、积极讨论、及时归纳,使其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实验能力、综合归纳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灵宝市西闫乡一中)

上一篇:浅谈在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主体发展 下一篇:如何突破高考政治主观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