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7-28 05:08:38

浅析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是高校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工作。本文对当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中工作体系不明晰、没有形成长效机制、职业指导队伍不稳定、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够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为实现高品质的职业指导工作,高校应明晰职业指导的工作体系,加强职业指导队伍建设,实现共性指导与个性指导相统一,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指导队伍。

关键词: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就业 存在问题 工作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化、大众化,以往包分配、包就业的现象已不复存在。从国际高等教育经验看,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会凸显。当前我国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政府、高校、学生和家长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不错的成效。特别是高校通过职业指导工作不仅帮助求职经验不足的大学毕业生,提高他们的求职技巧,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而且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但我国职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与国外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相比,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还存在较多问题[1]。因此,探讨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合理对策,实现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对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指导工作体系不明,未形成长效机制。

尽管职业指导日渐受到各大高校及学生的重视与关注,可是因为这项工作起步相对较晚且缺乏一定的理论研究,一直还未建立明确的工作体系和指导思想。以至于大多数职业指导的相关人员和接受指导的应届毕业生都把顺利就业作为接受就业指导的唯一目的,不注重职业指导的实用性,忽视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教育。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然而,有些高校职业指导仍存在短期性、季节性、缺乏连贯性和全程性,没有形成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缺乏长效的职业指导机制。

(二)职业指导工作模式单一、内容陈旧,方式方法落后。

我国多数高校职业指导课程是围绕当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展开的,并未贯穿大学四年,教材内容较陈旧,缺少切合实际的应用知识,而且课程内容仅限于就业形势的介绍和就业政策的解释说明,与学生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高校在职业指导方式上,仅以职业指导课、校园招聘会与个别咨询为主要指导方式。多数高校职业指导以宣讲会为主要形式,由老师作为宣讲主体,对学生作单向灌输,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中碰到的问题。但是仅仅停留在面试的技巧性指导、对就业形势的分析及就业政策宣讲等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被动式参与,没有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就业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感知的程度,至于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决策能力、适应社会和环境变化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重视不够[2]。

(三)职业指导工作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

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的能力、素质、就业观念、择业心理、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都不同,他们身上具备许多个性化特征,在其职业生涯设计、求职意向、求职技能等方面,面对的是诸多不确定的用人标准,对他们的职业指导,必须根据各自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大个性化教育和指导[3]。但是,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群体性较强,一些政策的指导多,深度的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生涯规划少,有职业指导且能给予毕业生个性化指导的更少[4]。对于学生的问题只能给予共性的、笼统的回答,针对性不强,个别指导不够。职业指导课程设置已经多年,但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形势发展。职业指导主要由辅导员或职业指导教师进行集体讲解,强调择业中的一些共性,忽视个体的差异性[5]。

(四)职业指导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化不够。

我国职业指导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关注,大部分高校已建立毕业生职业指导机构,但对职业指导教育人员的培训还远远不够,职业指导教育的师资队伍的水平满足不了职业指导的需要[6]。高校职业指导队伍建设落后于就业形势发展的情况较突出,当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师资队伍主要由学校职业指导中心老师、辅导员老师和少数专家组成,兼职人员多,多数人员在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大学生就业工作,还没有一支专职、稳定的职业指导队伍。职业指导工作大多停留在上传下达的层面,系统研究和全程服务不够,导致职业指导的效果不理想,因而不能很好地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二、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明晰体系、形成全程化职业指导机制。

加强与完善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必须有职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明确,科学规范的学校院系职业指导体系的建立,职业指导人员的行为的规范,发挥院系在职业指导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并形成全程化的职业指导机制。高校要有机地将职业指导贯穿教学、学生管理等各环节,融教育管理于职业指导中,在职业指导中渗透教育管理[7]。职业指导应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逐步建立从大学新生到应届毕业生全程化的指导体系[8]。新生主要培养就业意识和方向,着重认识大学生活,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特点的了解及将来所能从事的职业领域,确定奋斗目标,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对二、三年级学生着重结合自我特点和兴趣爱好,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行自我完善,培养和锻炼与目标相适应的各方面的能力,并充分发挥自身特色,掌握各项与职业目标相应的技能;对毕业生应重点开展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择业指导。职业指导实行全程化、连续性和系统性,为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职业指导工作应与学校教学相结合。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指导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改革传统职业指导工作模式,将职业指导理念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成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落实校院两级领导机构增强为大学生服务的意识,注重给予大学生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形成校院各级领导“全员化”的职业指导格局[9]。

(三)做好个性化职业指导,丰富职业指导内容。

每个大学生的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就业倾向等均不相同,统一的职业指导模式会导致针对性不强、效果不理想。因此,对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要精细化,实施个性化指导。高校职业指导人员要从大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求职创业等方面给予指导。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相统一的原则,以市场人才供求情况为基础,结合大学生个人专业、性格及兴趣特点,帮助大学生探索适合各自的职业目标,将学生自身的爱好与社会实践和就业相结合。

(四)职业指导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

随着职业指导工作制度和就业市场的逐步完善,职业指导工作日常化、专业化、职业指导职能多样化、社会化,加强职业指导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教育部[2002]18号文件强调指出:“要尽快提高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把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9]因此,要通过各类培训提高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并对从事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帮助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在职业指导的同时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导。高校应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指导队伍,加强职业指导人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职业指导工作形式、内容、方式和方法。职业指导人员要深入调研社会需求,密切保持与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的联系,使职业指导工作更符合现实需求,从而建立符合社会现实需求和大学生个体需求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体系[10]。

参考文献:

[1]尚玄.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研究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5.

[2]苏光靖.关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策略的研究.2013.3.27.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编.透视与借鉴――国外著名高等学校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关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策略的研究.互联网数据,2011.01.1.

[5]关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策略的研究.互联网数据,2013.03.2.

[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职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Z].2002.12.3.

[7]高晓琴.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118-120.

[8]中国学术期刊网.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2013.12.18.

[9]黄秀玉.大学生就业导航[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10]魏有兴,楠,蒋菊.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资助项目:2012年南京财经大学高教研究重点项目(GJ1201);2013年南京财经大学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课题(DJ201333);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课题(LX2013Y038)。

上一篇:建筑动画在城市建设宣传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武林、武侠,武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