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走远古城子

时间:2022-07-28 04:28:15

骆驼走远古城子

天山南北,丝路悠悠。那一座座土黄色的城池,是古人眼中的家园、驿站或争夺目标,在今人眼里,它们的名字全是古城。在所有遗存或消失的古城中,奇台县古城与地名可互相称谓。借用当地方言来讲:奇台的老爷子,只要提起家乡古城子。立马来了兴头子。建筑、餐饮、服饰、民俗、方言、传说、谚语、歌谣、戏曲等艺术在这里汇聚沉淀。堆积成奇台特有的文化方程式,驼队走离古城子。永远走进了历史。驼队搭建的文脉扎根在奇台泥土里,成了永远的烙印。

春秋楼上转了一圈子,搭眼就看见了四十里腰站子

前不久,收到奇台友人送的一份礼物——《奇台民间文学丛书》。丛书中收录的奇台方言串说,也就是奇台土话,极其风趣幽默、诙谐简约。

当地人解释,奇台土话的根来自中原农耕文化,在本地经过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富有豪放、幽默风格和淳朴乡土气息的当地土话: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的畅通,奇台很多年轻人已习惯说普通话,民间的方言土话、谚语反而被当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处搜集。

读奇台方言土话,不光是“听个音音子,描个声声子”。收获最大的是,从这些口口相传的史料中,可以感知当年骆驼客们走西口创业的激情和艰辛,可以洞悉战乱时期西域一个商埠的人间百态。例如:

春秋楼上转了一圈子

搭眼就看见了四十里腰站子

接官亭上迎接官老爷的大轿子

从三十里大墩抬进了古城子

春秋楼,是古中原人为纪念关羽所修建的楼阁,其名为关羽夜读《春秋》之意。有春秋楼的地方,人们对一个典故非常熟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关羽下邳兵败后,为保刘备的甘糜二位夫人,归附曹营入许都。曹操赐给关羽一处宅第,让其与二位嫂嫂同住,关羽为避嫌,将一宅分为两院,嫂嫂住内院,自己住外院。外院有一楼,关羽在此秉烛达旦,夜读《春秋》。

古人敬仰关羽,膜拜春秋楼,是对儒家文化忠肝义胆的认同。而20世纪初期,春秋楼矗立在天山脚下的奇台,确实是一件奇事。其实,看看古城子当时林立的商号,拥挤的驼队,听听杂乱的方言,便觉不足为奇了。

《奇台县志》中记载,清光绪十年(1884年),奇台古城已成为新疆商埠重镇,铺号、货栈、手工作坊星罗棋布,有工商业经营者上千家。这些经营户以同乡名义都建有会馆,在山西帮商号的首倡集资下,古城有了供奉关公的春秋楼。它坐落在山西会馆院内,高38米,登楼远望,不要说俯瞰全城,连40里外的腰站子都能看到。

四十里腰站子,即现在的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如今,这里是风光如画的江布拉克景区,而在古代,朝廷调兵出关,由哈密至奇台古城、迪化(今乌鲁木齐)、伊犁等地,都要从腰站子驿站通过。想必,商家们想知道送货的驼队是否快抵达古城,要先登上3层的春秋楼上瞭望。

修建春秋楼,商家们不是为了摆谱或逞能。春秋楼毁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据见过春秋楼的老人介绍,修楼需要的6根6丈长的通天柱,工匠们找遍了南山才找到,然后用18对大牛运下山,再用几十对牛、几辆自制的大车运到古城子。到了古城子,木头太长无法转弯,有两个商号只得拆去铺面。

那时,内地来的商人,异常艰辛。不要说品尝走西口的离别相思之苦,他们赶着骆驼或挑着扁担,接连行走几个月,吃的苦头常人难以想象。开铺经商期间,还要应对花样繁多的盘剥和欺诈。奇台方言串说中有这样几段描述:

三九天驼户搭驮子

邪乎(险些)冻掉指头蛋蛋子

赶大营的老辈子

跟上左宫保(左宗棠)来到古城子

挑上杂货担担子

行李背到背架子

阿尔泰的麸皮金砂子

金将军(金树仁)只会印票子

商人背井离乡,于乱世中谋生如此艰难,何以要凑钱修春秋楼?我想,这是当时生意场上的一种信仰。当商人们在长途跋涉中面临自然灾害和流行疫病时,在军阀割据中面临朝不保夕时,只有将安全感系于冥冥中的神仙身上。而忠肝义胆又被尊为武圣人、武财神的关羽,充当了他们的保护神。与遍布内地城乡间的关帝庙一样,充满内忧外患的清末和民国时期,关羽终没有保护住其信徒们的安全和财运。奇台自乾隆年问设县以后,经历了两任知县侵吞巨额公款、同治之乱、阿古柏入侵等事件,百姓吃尽了战火离乱之苦。

抗日战争爆发后,春秋楼没能保全下来。1939年,新疆总督盛世才害怕日军飞机轰炸,勒令拆除迪化周围较显眼的建筑物,其中包括春秋楼。春秋楼是商人乃至古城百姓的精神支柱,它的毁灭,让很多人失去了信心。善于编歌谣的

古城百姓唱道:

日本的飞机还没来

吓坏了新疆的盛世才

拆了名楼破了财

不久他就倒了台

何时,古城能再现一座春秋楼?应该说,20世纪,很少有奇台人生出这个奢望。当人们的生活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美的享受,精神的升华,文化的体验。奇台有留存亿万年的恐龙化石和硅化木,有绮丽多姿的江布拉克风光,如果再加上厚重的汉文化积淀,旅游业是不是更内涵丰富?古城子扩大时,一条古色古香的商业街诞生了。

古城商业街长1.14公里,宽40米,从13米高的牌楼大门穿过,迎客的是中国传统瑞兽貔貅和狮子。街道以石板铺地,两侧是飞檐相望的两层楼,楼顶的青瓦、房檐的彩绘、门窗的镂花,让人觉得远离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尘嚣。历史的车轮和人类文明需要前进,但被时间抛却的艺术光辉,是先人的智慧结晶,需要我们捡拾起来。

岑参的诗,古丝绸之路驿站图,镌刻在脚下的大理石上,逛商业街的收获,绝不仅仅体现在对美食、服饰、旅游纪念品等物的追求。岑参、耿恭,与奇台紧密相连的历史名人雕塑,静静地坐在一个角落沉思。岑参在唐朝城(奇台境内的唐朝墩)住了3年,当时环境恶劣,但他仍激情满怀地创下大量诗篇;耿恭防守疏勒城(奇台县半截沟镇麻沟梁一带)时,因汉明帝去世汉援军不至,率百余名士兵坚守城池达一年之久,击退匈奴数千之众。

翻阅奇台历史,见识了不少悲壮高歌之士,他们的英雄壮举呈磅礴之气,而细细品味他们的气概,会发现他们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有超人的意志和耐力。艰苦的西域戈壁大漠,耐力最强的生灵是骆驼,奇台历史上的英雄俊杰是否从哲学角度出发,思索过难能可贵的骆驼精神,确实值得推想。登斯楼也,不要说四十里腰站子,连古城子全貌都看不到。上百年前的骆驼哪里去了?我们只有到偏远的牧区寻找。

会馆多得没个样样子,大小庙宇就修得没个数数子

走到古城商业街尽头,古建筑的身影仍遮挡着视野,那是直隶会馆、山西会馆和甘肃会馆。无论在江南水乡,还是在西部大漠;无论是数朝古都,还是工业新城,明清风格的建筑只要连成片组成群便呈现出恢宏和庄严之势。

奇台是汉文化发源地之一,从商业角度来说,同乡文化是汉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形态。明代商业和手工业兴起后,客居他乡的同乡人士,设立了一种民间社会组织——会馆,其目的在于“敦亲睦之谊,以叙桑梓之乐,虽异地宛若同乡”。

天山南北绿洲,滋养了不少历史文化名城,作家杨建英写《老山城》一书时,考证过阿勒泰市(旧承化县)曾有八省仪园,我听说后也很吃惊。奇台是清末民初新疆的旱码头,运输货物的骆驼最多时有4万峰,过货量成千上万吨,从当地会馆的数量,便能看出有多少外地人在此淘金。

清末,奇台的会馆有20多家,一家会馆就是一个帮口商会。会馆建设费用由帮会内的商号出资,工匠从老家请,所以完全是老家的建筑风格。同一帮会的商人,或流落此处的同乡,到了会馆如同回家,喝茶聊天、互谈生意、看戏听曲等一系列活动,让一群千里跋涉、寄住异地的同乡抱成一团,甚至成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亲兄热弟。新疆本就地广人稀,那些拉骆驼的驼户,赶大车的车户或“赶大营”的货郎,历尽千辛走到一起,是一种很深的缘分。

20世纪30年代,奇台旱码头渐渐式微,一部分商人牵着骆驼改走河西走廊入疆,从吐鲁番到南疆,或从迪化到伊犁;一部分商人尤其是骆驼客留在了奇台,成了奇台粮仓中的耕耘者。建筑风格各异的会馆和庙宇,随着商埠的冷清而冷落下来,后来有的受到人为破坏,有的年久失修自然消亡,现今仅存几座。奇台方言串说中

提到:

会馆多得没个样样子

大小庙宇就修得没个数数子

西口外会馆就是本家子

死了到义园埋身子

原创这段话的可能是名小商贩,他从骆驼客出身,好不容易攒了点本钱做生意,便遇到各种各样的支出,他因入不敷出而生气。商贩们发现,不是任何时候或任何人都“到了古城子,跌倒拾银子”。繁重的税务负担下,要集资建会馆,修这样那样的庙宇,小商贩难免要发些牢骚。但在矛盾复杂的社会立足,不依赖商帮会馆又不行:

老实墩墩直肠子

笑面虎的沟子像蝎子

弓弦上走,截路子

马背上走,是个弯路子

千墙上能给人钉橛子

活人眼里能下蛆牙子

奇台的会馆文化园,紧挨奇台县新城游乐园广场,游人逛街累了,可以到会馆内坐坐。

直隶会馆由24根大梁支撑,木料不能用白松,要用红松,从俄罗斯进的红松木料,通过二连浩特口岸再运到新疆,单运费就4.8万元。瓦当是从山西忻州进的,这类货物比较娇气,运过来一算运费,是货物本身价值的近两倍。

山西会馆与直隶会馆造型不同,像长城上的关隘,彩绘也独具特色。山西工匠说,他们将山西雁门关和春秋楼的建筑元素移植到了山西会馆,它的房顶为平拱,游人可登高站在月台上观景,两层中间的夹层可放东西,彩绘用三彩或五彩。

甘肃会馆的建筑风格又自成特色,它分为前殿和后殿,前殿不加彩绘。后殿绘成七彩。支撑殿阁的主大梁、次大梁、抱柁梁、穿插枋等衔接得错落有致,再经过色彩搭配,显得既华丽又清秀。殿内的走马板、风窗填满了书法和绘画。

奇台人自豪地说:古城到处是文人,遍地是秀才。这话并不夸张,在古城商业街和会馆文化园中,所有的对联、题字、绘画都出自奇台人之手。县里举行书画摄影展,参展作品竟然超过10万件。再回眸百年前,中华民族积淀的光辉灿烂文化能在奇台汇聚,确实让新疆人大开眼界、受用无穷。这归功于进驻奇台的各帮口商会,归功于一步步西来的骆驼。

驼户的好饭是大头揪片子,车户们专吃驴肚带拉条子

民国初期,奇台旱码头繁花似锦。段德山老家在甘肃民勤,他父亲去世得早,他是跟着身为骆驼客的叔叔来新疆的。叔叔告诉他,骆驼客是个充满艰险的行当,天天跟着骆驼走,骆驼可以几天不吃不喝,人不行。人一路上风餐露宿,进了戈壁滩只能啃点干粮、喝点水,到达目的地才能大吃一顿。很多骆驼客半路上患病或遇到土匪,最终命丧异乡。

骆驼客再苦,总有一帮敢于挑战的年轻人加入驼队。拉骆驼到奇台走一趟,能揣回去一大把银元,比种多少年地都强。凡是能坚持下来走一趟奇台的骆驼客,回家死活不愿种地了,他们巴望着再跑两趟,买几峰骆驼也当东家。段德山的父亲便是这样发家,20世纪30年代跑了几趟奇台后,自己拉起一支驼队,可惜,后来帮阿勒泰的淘金客运货,被人害死了。

骆驼一如既往地漫行于戈壁大漠,任凭身边的主人怎样更换,它们依旧温顺地驮起重物。穿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前,它们一口气汲上上52百公斤水,然后几天不吃不喝,坚持将货物驮到古城。吃饱喝足后,它们背上的驼峰是坚挺的,主人架驮子时拍拍这对驼峰,心里便有了数。

骆驼客却不能一次吃饱喝足,他们携带的水和食物有限,再说也不能吃得太饱,否则影响赶路。人的肠胃功能远远赶不上骆驼的。人只有到达目的地后才大吃一通,古城里有南北大菜、各色小吃,骆驼客只要言串(吭声、打招呼)一下,奇台的揪片子、拨鱼子、炮仗子、二截子、面旗子或包子、饺子、油塔子就上来了。

当然,年轻人嫌吃饱还不过瘾,要上几斤白酒犒劳自己。奇台地区产酒,也叫“古城”,有600多年历史,这离不开当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浓郁的汉文化底蕴。

吃饱喝足后干什么,骆驼客们开始逛街,有人去找老乡,有人联系些货带回口里,有人考虑着给婆娘(妻子)娃娃买点新鲜玩意儿带回去。其时,苏联和中亚一些国家在奇台也开有商铺,什么洋火(火柴)、洋蜡、洋袜子、雪花膏、香胰子(香皂)等,在中国农村都是稀罕物。

大多数骆驼客,历尽千辛万苦到了奇台后,眺望天山一轮明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们攥紧老板给的十几个银元,想象着攒够一些钱后,回老家置办田产。让一家老小天天吃香的喝辣的。他们秉承勤俭节约的传统,舍不得大吃大喝,一碗奇台大头揪片子,就让他们吃得很舒服。因此,“奇台方言串说”中提到:

出门在外花钱、受气哪有好日子

也不忌生冷胡里拐里填肚子

驼户的好饭是大头揪片子

车户们专吃驴肚带拉条子

顾名思义,大头揪片子,是奇台人揪在锅里的大而片。拉条子是新疆人特有的手工面食,老新疆人说的驴肚带拉条子,指的就是宽而厚实的皮带面。那时的出门人,能饱餐一顿揪片子、拉条子便觉满足,对现在人来说,这都是家常便饭。

段德山仅上了一年学,便早早回家随叔叔放骆驼了。新中国成立前,古城外的水磨河一带,有上千亩骆驼牧场,骆驼最喜欢吃带刺的灌木和芨芨草,驼队到了古城子,骆驼客先把它们带到水磨河边,它们将胃灌满后,有足够时间啃嚼属于它们的美食。迪化城郊没有这么大的骆驼牧场,骆驼客们便把骆驼赶到奇台休整。

骆驼非常老实,段德山13岁时,能为公社放牧10HD多峰骆驼。他的家族与骆驼有着不解之缘。而如今县城引进了汽车。汽车在农牧区发挥的威力,让段德山这样对骆驼情有独钟的人,也淡忘了骆驼,他先是到县客运站工作,后来经营运输产业。

今天,奇台县五马场乡、西地镇一些农牧民正热衷于饲养骆驼,骆驼的价值在于产驼奶、驼绒。在仍被冠以古城称谓的奇台县城,骆驼化身一座雕塑、一幅刺绣,或商标名称。

上一篇:可可苏里:灵幻气质的那片水 下一篇:环保部公布空气污染最严重10个城市 石家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