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话美育

时间:2022-07-28 02:14:31

润物无声话美育

内容摘要: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日常教学中常被淡化甚至忽略,以至于让本应该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使文质兼美的课文变得味同嚼蜡,所以审美教育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落实审美教育应以课堂为主阵地,以经典课文为载体,披文入情,重点领会文学作品的含蓄美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逐步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真正的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去。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育渗透 含蓄美 形象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可见美育作为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形成正确审美判断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与语文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就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艺术作品的美育渗透问题谈谈笔者的认识。

一.文学作品中含蓄美的特点及表现形式

所谓含蓄,就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无穷韵味。宋代欧阳修对此理解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在我国传统艺术中,如文学、绘画、书法、建筑等,无不讲求含蓄,无不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艺术的含蓄美。苏轼曾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天下之至言也。”从创作的角度来讲,含蓄就是不要一语道破;从欣赏的角度来讲,就是要求不能一览无余。文学作品只有具足了含蓄之美,才能耐人寻味。这在我国古典诗词中运用得很成功。“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闺中人幽怨的情态,着重于从“怨”字落笔,写女主人公“怨”而坐待,“怨”而皱眉,“怨”而落泪,“怨”而生恨,层层深化主题,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钱钟书评价此诗说道“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这就是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美感吧。

二.课堂教学是美育渗透的重要环节

含蓄美作为艺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表现手段,作为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名人名作赏析中,如能适时恰当地加以渗透,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塑造出理想、健康、高尚的人格。

(一)披文入情,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

纵览中学语文教材,几乎每篇文学作品都能给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文学作品张弛有度的情节,波澜起伏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优美动人的语言等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所选课文感情真实、高尚、强烈,读者必然受到感染和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者辞动而情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的“情”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巧妙的构思表现出来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具有很好的审美教育作用。如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分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无私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之间的手足之爱……小说极力渲染古老边城特有的人情美、人性美、风俗美、作者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流传至今的美德,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教师教学若以此为凭借,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定能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激起他们蓬勃向上的追求正义的感情,使他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的同时,还要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准确的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由于美的事物是由美的本质决定的,所以要认识一个对象是美是丑,不仅仅要观察他的种种表象,更重要的是要剖析它的内在本质。《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论外貌其丑无比,可是内心纯真善良,憨厚淳朴,他对艾斯梅拉达爱慕至极,但他却不依自己的“丑”去惊扰“美”,最后力图用自己的“丑”去捍卫“美”,以至于为美殉情,这个敲钟人是个形丑而神美的典型。相比之下,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六亲不认、自私冷酷、贪婪势利和爱慕虚荣的丑恶嘴脸便一览无余。因此在文学鉴赏中应正确的引导学生认识善与恶,美与丑,逐步树立健康的审美观。

(二) 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美德,在语文教材中大量的优秀作品,不但文笔隽永,内涵丰厚,意境悠远,而且爱国情感隐含其中,民族节操跃然纸上。教学中传授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并重,铸造学生爱国主义灵魂,是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从事美育教育的职责所在。如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辛弃疾《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郭沫若的《炉中煤》:“啊! 我年轻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这些都可称得上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教学欣赏时,除了讲透作品主旨,领略含蓄的艺术魅力之外,还要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教育注入学生的思想中。使学生明白这些作品之所以千古传唱,经久不绝,是因为注入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激情、不屈的民族节操,才使得作品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升华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使学生明白只有爱国,才能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以美储善”,塑造出理想的“完美人格”。

(三)激发学生丰富想象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艺术的想象是欣赏文学作品时教师与学生艺术再刨作的过程,恰当地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诱导学生在把握作品主旨和形象的同时,又引导学生要善于超越作品形象,去把握与理解作品的“象外之象”,作者的“弦外之音”,进一步想象领会更多更深的作品内涵,感悟更广更美的艺术意蕴。如杜牧《过华清官》:“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全诗旨在讽刺统治者穷奢极欲。但作者却未从正面铺陈,只写了千里送荔枝事件。千万人的血泪与痛苦,换来的只是杨玉环轻轻的一笑。这时作者所言者甚少,而所蓄者甚多。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打开丰富的想象空间。从美学的角度来讲,作者很好地处理了“藏”与“露”的关系,使诗含蓄有余,韵味悠长。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讲,要使学生明白文学就是用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运用形象思维,展开合理的想象,形象地展现作品描写的情景,是深刻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关键。研究历史,关心社会,关注生活,珍惜拥有的一切,引发学生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思考。

三.美育教育任重而道远

如果说人的教育是一座宏伟大厦的话,那么素质教育则是这一大厦的最重要的基石和栋梁。“教育是战略产业,人才是主要资源。”从事人才、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的教育,将成为决定国家未来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产业。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真正把素质教育之一的美育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中,且与语文教材结合起来备好每一节课,在充分挖掘优秀作品深刻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而领略作品的艺术美,接受文学艺术的美的熏陶,使之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康“完美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代新人。以此而言,语文教学不可不谓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湖北房县一中)

上一篇:统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策略 下一篇:《背影》中父子冲突的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