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开一扇亮窗

时间:2022-07-28 01:22:30

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开一扇亮窗

语文学习对人的一生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和韵味,而且能够汲取全人类文明的精华和丰美的养分。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学课堂学习之外,课外自由广泛的阅读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语感的培养,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的提升,都离不开对语言文字作品的广泛涉猎和独特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分析课标要求不难发现,语文学习更为关注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开阔自己的视野,打开自己的思路,做学生课外阅读的引路人,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打开一扇亮窗。透过这扇窗,让学生看到一个更为广阔的语文天地,在那里自由地汲取养分。

1 依托课本,推荐作品,扩大视野,增加积累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最好能与课堂的教学内容同时进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就是这个道理,一方面加深了课堂学习的印象,一方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培养了兴趣。

例如,学习了《卡罗纳》一文,学生理解了卡罗纳在失去母亲的痛楚中,得到了老师、同学以及周围人们的关爱和同情,感受到这是一个充满爱的班集体,人与人之间需要情感来滋润这个主旨后,教师应适时引导:“像这样感人的事迹还有很多,它就存在于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撰写的《爱的教育》中。书中以小学生的口吻,记述了发生在四年级学生中一百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主要是我们熟知的普通人,他们都具有高尚的品质。小说写了他们对祖国人民,对父母兄弟,对老师同学深厚而真挚的爱。小说在1886年发表后,轰动了意大利文坛,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多国广为流传。”当学生被这部作品吸引住时,应借机引导学生去读、去感悟类似的作品,丰富语言积累和写作素材,夯实语文素养,并联系实际,发现身边的真、善、美,陶冶自己的情操,为自己毕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还应紧抓学生求知欲强烈的特点趁热打铁,适时向学生们介绍《昆虫记》、《少年百科全书》、《格林童话》、《阿凡提的故事》等书籍,还应注重学生对课后资料袋、成语故事、课后宽带网的阅读,紧紧抓住这些课本资源,尽可能发掘拓宽学生视野的一切材料,指引着学生涉足文学,向他们展现一个更为广阔的语文天地,体验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

2 开辟时间,介绍所读,自由交流,提升能力

为了真正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教师还应常常开辟专门时间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己喜闻乐见的书目,比如《成语故事大全》、《世界遗产名录》、《名人名言录》等书籍。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比成人好表现,求知欲更为强烈。”当学生看到班里的同学互相分享交流时,自己的求知欲能不被点燃?这样的课学生是自由的、平等的、灵动的,可以自由组合,互相介绍自己读物,介绍完了,再与其他的同学组合。在征得对方同意后,两个人还可以互相借阅。同时也应该提醒学生爱惜别人的书,注意保管,在两个人商量好的时间内归还,以保证下一次的借阅。其次,还应紧紧抓住学校图书室这一有利资源,定期带他们到图书室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让他们贪婪地吮吸书中的养料,茁壮成长。

在小学生眼里,教师的所作所为是他们爱刻意模仿的。抓住这一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定期和学生互换书籍,互相交流感受,互相评价。这种方法可以使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以便调整策略,教给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虽然这样的做法可能一时不会显示出多大的效应,但如果坚持下去,学生厚积而薄发的力量绝对是强大的,他们的精神世界绝对不会空虚,童年生活也平添了几分乐趣,也算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吧。

3 开展丰富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养成读书习惯

为了使学生的阅读兴趣长久保持并养成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就是良好的举措。在班里成立“读书角”,创设浓浓的读书氛围,每人自觉捐出一本或多本书,编上号,闲暇时候就可以在这里自由翻阅。“读书角”的内容要定期更新,重新摆上新的读物,以增强阅读的兴趣。

其次,在每天上语文课之前,开辟五分钟短评时间,由一名学生介绍自己最近读的一本课外读物,简单说说自己的读书心得、习得的写作方法、积累的优美语言等。每次短评要求学生前一天就得做好准备,想好自己要说什么,怎样说才能说得更好。不仅如此,还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文学故事会,诵读大王,读书心得,成语故事大王,搜集素材比赛……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在这一系列的讲述、品评、交流等活动中,实现了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分享阅读的乐趣,并发现不足,寻找差距,切实感受到阅读是人生一大乐事。

4 丰厚文化底蕴,当好读书首席

人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拥有一桶水。”笔者倒觉得:“教师应给学生一粒活水素,使自身的水质变得清甜、甘洌,教师就应有加工活水素的工厂。”这“工厂”就是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一个举手投足渗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才会更受学生青睐,才会有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所以语文教师应把凡是有教材出处的原著及背景资料通通读过,教材所涉及的戏剧、相声等有关内容也要详加阅读积累。像《意林》、《青年文摘》、《读者》都应是语文教师日常的读物,让那一个个平凡的故事,精辟的小短文充盈着教师的思想。这样,在给学生讲授饱含情感的课文时,才能倍觉顺手,课堂也就多了几分人生哲理的气韵,学生也会深受影响,对情感的理解也深厚一些,无形之中,提升了学生对情感的感悟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应热爱文学这片天地,应当好学生课外阅读的首席。把对文学的热爱传达给学生,为他们开一扇阅读之亮窗,让学生领略和观赏窗外的精彩世界,让快乐的阅读伴随学生走过美好的童年。

上一篇:科技型孵化器被孵企业需求调查与分析 下一篇:水乳不分的艺术和生活